福建省园林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5-03-28福建省林学会
福建省林学会
福建省园林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林学会
该报告总结了我国园林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学科发展热点,重点分析了福建省园林学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园林学学科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提出建设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园林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保护传统文化,发扬古典园林优势与特色,合理调配资源,加快高素质园林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树立“海西旅游”品牌、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打造“清新福建”品牌以及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与碰撞,营造“学术园林”氛围的学科发展战略。
园林学福建园林学科发展战略生态建设
1 概述
园林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众多璀璨的园林作品和经典的造园论著。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西方现代造园思想正在不断冲击和融合着传统的园林学科,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这给园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园林学科应当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占有核心地位,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的城市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让中国人在理想家园中诗意地栖居生活。
在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林学为一级学科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和以建筑学为一级学科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两个二级学科,两个学科各有侧重,互为贯通,相互补充,推动着我国园林事业的不断前进。然而由于所属一级学科的局限性,园林学科体系的建立一直受限,未能得到很好的健全和发展。直至 2011年,新确立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标志着园林学科地位的提升,园林学科的体系也将重新得到发展。
本报告将对现存的两个二级学科和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进行融合阐述,以便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福建省园林学学科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2 学科发展背景
国外园林相关学科的确立诞生于1828年,是由美国造园大师奥姆斯特德提出的“风景园林”,在国际上通行的英文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 1863年,奥姆斯特德首次运用“Landscape Architect”(风景园林师)来称呼自己的职业,促进了现代造园的职业化。189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诞生的标志。目前,现代风景园林专业在世界60多个国家430余所大学中广泛设置。
中国的造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造园理论。而现代风景园林学在中国的确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1930年,留学日本的陈植先生首次以中文“造园学”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对应词使用。1951年,由原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先生和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发起联合建立了“造园组”专业。1952年,高等教育部在我国首份专业目录中设立了造园专业,与果树蔬菜专业并列。1956年,该专业调整到了原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更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64年更名为园林专业;1985年起分设园林、风景园林两个专业。1959年,原北京林学院按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两个方向招收研究生,后发展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学一级学科)以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学一级学科)两个学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绿化建设要求的不断升温,园林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截止至2009年,我国共设有园林及相关专业包括175个园林类本科专业点、32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86个科学硕士点及30个科学博士点。自 1998年以来,中国园林类学科点和专业点的增长速度迅猛,本科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4%,硕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9%,博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28%。
纵观学科发展的历史,尽管学科的专业名称因各种因素在不断改变,但其教育体系和脉络一直先后承接、连绵不已。在此期间派生出的多种专业和学科名称,都是中国园林学科体系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
经过园林界前辈和同仁的共同努力,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确立“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列在工学门类,可授予工学、农学学位。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高校共有19所,其中福建省1所(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高校共有66所,其中福建省1所(福建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对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福建省而言,开设园林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较多(包括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而目前拥有风景园林学博硕士授权的高校数量较少,说明我省的园林学科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 我国园林学学科发展现状
综合两个二级学科和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可将园林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分为五大块,分别为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与应用、园林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历史及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3.1园林与景观设计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领域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借鉴了生态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吸收了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成果,传承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理论,形成了以大园林理论为核心,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的系统的、综合的理论体系。
该领域主要是研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为人类提供美好的户外空间环境。在这一领域,目前学者和园林工作者们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传统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公园、居住区绿地、校园、单位附属绿地、户外游憩空间、城市滨水活动区域、广场、街道等)、城市环境艺术理论与实践(包括城市照明、街道家具等)。这一领域关注“设计”、“空间”、“户外环境”,需要拥有极其丰富深入的生活体验和富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创造性。因为实践内容与日常人居环境息息相关,学科专业应用面广。
3.2园林植物开发与应用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种植资源丰富,然而在园林植物的开发和研究方面并没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园林建设最重要的材料,该研究领域要解决如何开发更优更美的园林植物材料,如何更好地利用园林植物材料开展绿化建设,如何更好地养护园林植物,达到长期稳定的景观效果和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等问题。该研究领域包含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园林植物良种选育(含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园林植物高效繁育等内容)、园林植物养护与管理、园林植物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产业化发展等内容。
园林植物开发与应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园林植物研究者们努力攻关的核心课题,也是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3.3园林工程与技术
该研究领域是要解决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养护和管理的问题。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将其更好地结合园林工程加以应用是当今该研究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今园林工程与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园林的应用(包含地理信息系统、园林调查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园林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园林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研究(包含有关园林保护、修复、建设、养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等)等。
3.4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地保护
园林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来说,在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些许空白,甚至在定义术语等方面还存在众多分歧,这充分说明我们对古典园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向纵深拓展。同时,现代风景园林的一些国内外经典论述也需要系统地开展研究,这是奠定学科认识观、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
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论,世界园林发展演变历程(包含园林文化艺术思想变革),以风景园林资源为主线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自然要素理论,以风景园林美学为主线的人类生理心理感受、行为与伦理理论。
3.5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现代园林的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已经从小庭院景观扩展到了大地景观。该研究领域主要解决园林学科如何保护地球表层生态环境的基本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进行保护性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作用,进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对已经受污染的各类城镇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包含棕地改造等)。
4 国内外园林学学科发展热点
4.1低碳、生态的园林景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
在现在的研究中,“低碳”最多的落脚点在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低碳城市规划和绿色建筑的构建上,针对园林景观的研究却很少。随着低碳理念的产生,园林景观与低碳理念的结合已是大环境下的一种趋势,在园林景观中构建低碳型园林,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目前,关于低碳园林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或者概念。该研究认为低碳园林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园林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并应用新的清洁型能源服务于园林建设,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建设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绿色”园林。
4.2高新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技术手段渗透进了园林这个多学科交叉的传统学科,无论在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管理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建造技术、植物栽培技术、水景技术、计算机辅助“3s”技术、照明技术、铺装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推广势必带来园林学科的历史性变革。
4.3文化保护与提升正不断在园林规划中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提出与深入,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决心越来越大。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联的还有非物质文化景观、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背景,如何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联系,做到保护与传承,也是我国园林文化遗产要思考的一个方向,这对于当下城市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城市的文脉,创建宜居的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4高观赏价值、高品质园林植物新品种的研发
在国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展园林植物育种的工作虽总体水平不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但也已取得可喜成就。此外,细胞工程技术在园林植物育种领域发展迅速。主要针对具优良遗传基础的园林植物及脱毒种苗(球)的快速繁殖、细胞或组织培养过程中体细胞变异体的诱导和筛选、细胞大量培养中次生代谢物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利用花药或花粉为外植体的单倍体育种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并已培育出一批新种质。
4.5园林绿地在防灾避险中的作用
绿地是城市应急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应急避险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绿地对避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防止火灾发生及蔓延、临时避难、医疗救护、物资储备、应急指挥、灾后重建等方面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人们对城市绿地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城市绿地防灾避险机能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新课题,关于城市绿地防灾避险机能的研究与规划实例已有不少案例积累。
有目的地规划城市绿地可以在灾时充分发挥其防灾避险机能,平时又不影响其他使用功能。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城市绿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平时的生态功能和灾时的应急避险功能都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作用。
5 园林学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5.1园林学科发展紧密依附环境科学
中国的现代园林学科是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传承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服务于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科学、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城市—环境—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园林学从学科体系上来看是属于人居环境学科的骨干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并重。尊重自然、源于自然、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社会是园林学科的宗旨。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还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都应当紧密依附环境科学,立足环境和自然根本,创造出更优质的人居环境。
5.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成为学科发展核心
生态理念的融入是近年来园林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讲,园林学科的立足根本与生态学是趋于一致的。我国园林学界长期以来多倾向于对园林美学的研究和实践,而很少把精力放在园林的生态效应等理论问题上。尤其在自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城市绿地的结构、格局和生态功能等方面更显得薄弱。
到了近现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效益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也促使园林相关行业和研究开始更多地结合生态功能。如城市绿色廊道、城市规划的“反规划”途径、城市雨洪公园等提法均为近些年园林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很好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5.3地域性特色将不断被强化和突出
挖掘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也成为了当今城市建设考虑的重点,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建设进程中,由于缺乏地域特色的考虑,城市风貌往往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可言。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个地区、每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物质资源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差异,城市建设和园林科学研究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城市精神,展示地域特色,努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观,激活园林学科的多样性。
6 福建省园林学学科面临的挑战
6.1国外文化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侵蚀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汪菊渊先生明确了园林学科的3个研究层次: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物规划,并就其具体研究内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这在今天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得以充分印证。
遗憾的是中国很多大学在设置园林学科时忽略了汪先生的定义,一方面,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传统园林学作为主要内容,对于城市绿化与大地景物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未能给与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成归来的莘莘学子忽略了传统园林学在学科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全盘以西方观念来引导今天中国园林的发展与建设,掀起了西化热潮。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这也充分说明从事园林教育与园林行业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对于我们学科研究的内容与方向缺乏战略研究,继承中缺乏传统,碰撞中缺乏包容,发展中缺乏引导,创新中缺乏理解,导致行业内耗太大而不能做大做强,其结果是学科没有应有的地位,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福建省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又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物种丰富,无论从城市建设还是观赏植物的挖掘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广大园林工作者应当立足本土,创造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园林景观。
6.2学科交叉不够紧密
非园林业内人士一提到园林总是只想到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古典园林遗产, 实际上, 园林学科的学科领域早已从古典园林、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等扩展到风景名胜区、大地景物、生态环境规划等范畴。园林学科是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 其核心是工学、生命科学与文化艺术三位一体, 在研究内容分布上是工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与人文社会学并重。园林学科的特点在于综合性非常强, 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 单纯授予工学、农学、理学学位均有缺陷, 不足以充分反映风景园林学科的完整内涵。
在园林行业上,应当充分发挥跨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园林、建筑、植物、生态、历史、艺术等领域紧密结合,增强园林行业的综合性,促进各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6.3丰富园林植物资源亟待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对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季相变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就要运用大量不同生态适应型的园林植物种类,当地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是这些园林植物种类的首选材料。与周边省份相比,广东、台湾等地区的新优花卉品种研发显得更加成熟,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导向性强。而福建省在新优植物品种的研发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对亚热带野生观赏植物的调查、收集和新品种研发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以促进福建省园林观赏植物和花卉行业的发展。
6.4高品质园林景观作品难现
纵观国内现代园林景观大作,多分布在北、上、广、浙、苏等一线城市,大企业、大市场更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汇集。而福建省内的园林景观公司多集中在厦门、福州两地,具有高级资质的景观公司屈指可数,且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致使景观大作难成气候。
此外,福建省内精品工程不多,特色不明显。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存在重景观轻生态、重建设轻管养等现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比较粗放,缺乏精品意识和地方特色。
为此,福建省应依托学会、高校、企业,形成联动机制,积极拓展对外业务,参与国内外各类行业会议,广结盟友,相互学习,引进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
开设园林相关专业的高校是孵育园林人才的摇篮,高校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和学生外出深造、参加赛事,提高我省园林行业的知名度。
6.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福建省近年来城市扩张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导致我省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城市绿地布局不够均衡。在城市绿地布局中,大型公园绿地分布在城郊的较多,而城市中心区公园、中心绿地和街头绿地普遍较少,山地公园多,平地公园少,绿地布局不够均衡,一些城市湿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城市绿色廊道的建设,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绿道建设还未全面普及。在城市中体现城市绿化景观、生态效益的环城绿化带和各类绿色通道尚未形成,城市道路种植单排行道树多,多排行道树少,普遍缺少花化、彩化及林荫景观道。城市立体绿化尚待加强。城市中的立交桥、高架桥、屋顶、墙面等实施立体绿化的少,景观效果差,绿视率低。
7 福建省园林学科学面临的重大机遇
7.1国家政策引导
福建是我国海西建设的先锋省份,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无疑为推动福建省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在福建省风景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政策的倾斜和引导为推动我省闽西北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子。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战略定位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马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7.2得天独厚的海峡特色和闽台优势
福建省得天独厚的闽台地缘优势为发展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闽台文化景观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海峡旅游”品牌,整合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东部蓝色滨海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而在闽台旅游发展方面,福建与台湾的“两门”(金门—厦门)、“两马”(马祖—马尾)旅游线路全面开通,“两山”(武夷山—阿里山)、“两湖”(大金湖—日月潭)等签署旅游对接协议,闽台风景旅游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7.3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建立为园林学科的发展推波助澜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科门类从12个调整为13个,新增加了艺术门类。一级学科从89个增加至110个。“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设在工学门类,可授工学和农学学位。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是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对统一学科名称,规范学科领域,整合人才队伍,形成行业共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级学科的设立,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 福建省园林学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8.1发展思路
8.1.1基本思路
福建省园林学科的发展将立足服务广大群众,充分统筹美学、生态、文化综合价值,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科学规划、积极探索”的原则,立足福建省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优势园林学科。
8.1.2重点战略
(1) 制定为期5年的学科发展建设规划;
(2) 加强园林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注重高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间的交流,积极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园林人才;
(3) 争取更多科研立项和成果;
(4)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5) 稳定研究方向,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重点,加强特色研究和物化成果的取得;
(6) 加强应用性成果转化、推广的力度,争取取得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2发展目标
8.2.1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园林学科的各项事业,力求通过学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园林产业对福建省经济的贡献率,培养优秀人才,最终打造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优质园林。
8.2.2阶段目标
着力解决目前制约我省园林学科发展的人才问题、景区建设问题、城市绿化建设问题,明确目标,立足特色,以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务实的态度发展园林行业,促进福建省园林学科迅速发展。
9 福建省园林学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9.1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9.1.1配合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
规划是城镇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一个“立足当前、指导长远、准确定位、分步实施、彰显特色”的城市规划。园林学科的发展势必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
9.1.2以“花”致富,调节农村经济格局
花卉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实现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根本思路在于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花卉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朝着市场发展方向前进,从而实现花卉产业升级、花农创收增加。
而花卉产业顺应了市场需求,目前正迎来极好的发展势头和契机,是现代农林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福建省应立足本土特色花卉资源,做大做强地方特色花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惠及广大花农,是推进花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
9.1.3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通过优化城市绿化环境,增加生态科普宣传,加强全省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重点建设福建省多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管,保障全省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
9.1.4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宜居家园
大力推进城镇绿化改造项目,稳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绿化质量,增加彩化、香化植物品种,为居民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提升福建省宜居环境的品质。
针对福建省各县市之间绿化工程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解决,做到适地适树,营造地方特色;要做到多种树、少移树、不砍树,提倡种植全冠或半冠的苗木,特别要大力推广城市市树市花种植覆盖面,提高城市花化彩化水平;要强化工程质量意识,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确保城市绿化工程质量。
营造特色,实施精品工程。城市绿化要全面分析当地的气候、地貌、植被、水源和物种等条件和特点,科学地确定绿化建设方案,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分布均匀、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要按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和尽可能增加绿量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植物种植结构,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植物。
9.2提高园林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园林学科的产业化,能够在花卉业、建造业、设计业、旅游业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全省第三产业的经济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花卉业的发展,是福建省立足本省优势,是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措施。
9.2.1花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偏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国内花卉市场目前正急剧扩大,花卉逐步进入千家万户,鲜切花替代了点心盒成为走亲访友的高雅礼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花卉产量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七个鲜切花消费大国之一。即使这样,国内人均年消费量仍不到2枝,花卉消费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福建省漳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花卉产销资源优势,已经与台湾互通往来,开发引进了许多台湾新优花卉品种,促进了两岸花卉产业的共同发展。
9.2.2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拉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绿色行业,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地域性特色明显。我省计划到2015年,世界遗产达2处以上、国家遗产达4处以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达18处以上、省级风景名胜区达36处以上,形成“两带、三圈、五区、五线、七心”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能够间接拉动手工业、地方农产品等地方特产的发展,同时能够为部分古村落人口结构的改良起到改善作用。
9.3保护传统文化,发扬古典园林优势与特色
福建省拥有独特的闽都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性明显,历史悠久,在景观上留下了福建土楼等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同时福建省还有多处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均体现着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变革与传承。
随着现代园林对遗产地认识的不断提升,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愈加显得重要。我省对于福建省古典园林的研究论著较少(除福建土楼有较多学者研究外),尤其是古村落的格局、地方园林特色和营造模式等方面未予以很好的调查和总结评价,致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法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千城一面。
9.4合理调配资源,加快高素质园林人才培养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事园林教育工作,加大对相关专业高校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师生“走出去、勤调研”,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加大科研立项的投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解决我省园林学科的攻关技术难题,实现福建省园林学科质的飞跃。
10 福建省园林学科学发展的关键技术
10.1生物技术
现应用在园林观赏植物研发上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大块。而目前我省的研究水平多停留在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方面,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还较为薄弱。未来应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园林观赏植物新品种研发,特别是兰花、杜鹃、百合、水仙、三角梅、桂花等福建特色花卉及野生观赏花卉的研发。
10.2标准化技术
园林行业标准化是将在风景园林绿化行业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可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形式,达到统一,在生产中巩固下来,加以全面推广,起到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率的作用。
标准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在花卉产业、园林工程、景观评价等领域使用,而我省现行的相关地方标准较少,不利于园林产业化的推进。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工作中,应联合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开展标准化的编制,力求与国际接轨,促进我省园林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10.3数字信息技术
园林信息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数字园林的建立。数字园林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NSS)、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手段,对园林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的技术服务体系。数字园林提供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园林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生活的理念与调控手段,能适应并预测园林的变化,尤其是 GIS 的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与直观表现能力,在处理园林复杂系统问题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起全局观念与模拟直观感。
福建省山地众多,传统的调查方式常常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工作效率低下。若能结合数字园林开展各个调查地的研究和城市绿地的管理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但是,目前园林行业因其特殊专业的需求和空间数据的复杂性导致数字园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造成资源浪费。
10.4新材料、新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园林材料和新的园林建造工艺类型不断丰富、应用不断拓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福建省应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将特色产业拓展化,如考虑结合德化陶瓷、福建竹材等知名材料发展新型园林材料,促进地方产业发展。
11 福建省园林学科学发展的战略对策
11.1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树立“海西旅游”品牌
风景名胜区集科研、美学、文化、生态、观赏等方面的价值,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必须加强风景名胜区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各风景名胜区的深刻内涵和科学价值。
持续推进风景名胜区品牌整合提升,使其成为“海西旅游”品牌的支撑体系。通过分析风景名胜资源的品质,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及发展条件,统筹、挖掘和整合风景名胜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使之成为福建省品牌景区。充分发挥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宁世界自然遗产的优势,带动周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发展的蓝图,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要通过科学编制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合理调控风景名胜区内各类建设项目,规范各类建设项目有序地进行。对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的项目,要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建立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为了适应旅游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加快通往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公路和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连接线的建设和改造,以创造便捷通畅、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
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福建省风景名胜区条例》立法步伐,切实把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11.2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打造“清新福建”品牌
科学编制各地绿地系统规划。对已修编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城市(县城),要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抓紧编制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对尚未编制规划的要加快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加大城市绿化资金投入。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方针,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对园林绿化科研经费和教育培训投入,提高规划、科研、建设、管理及养护水平。
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用地。要在继续从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城镇园林绿化用地。加快城郊绿化,鼓励和支持农民建设苗圃、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运动绿地、经济林和生态林等。
积极推进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探索节水、节能、节地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模式。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倡导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营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充分利用自然坡地、河、湖水系营造城市绿地,防止大草坪、大铺装和人工化倾向。加快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组织开发节约型园林绿化替代技术,研究开发耐旱、耐碱、耐污染和节水型植物品种,推广使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适用技术,转变传统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模式。定期举办福建省菊花展览和盆景展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园林园艺技术,提高园林园艺水平,引导全省园林园艺事业健康发展。
强化监督管理。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严格按规划划定的绿地进行绿化管理,“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对原已建成的绿地,如被违规占用、挪用和改变用途的要限期整改到位。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园、河岸、环城绿化带、出入口以及景观敏感地段等作为“绿线”管理的重点部位。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更有效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落实养管责任制,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养管绿地的机制。各城市绿化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考评,采取奖惩措施,促进城市绿化管理上新水平。
11.3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与碰撞,营造“学术园林”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启动专项资金,吸引专业人才。与北京、广州、杭州等大城市相比,福建省内的园林人才数量较少,具有高级资质的国际知名园林企业和设计院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积极与外界交流,申请专项资金,吸引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深入高校、设计院、研究院等部门参与科研和学术研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入驻,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加大科研投入,全力攻关技术难题。联合省科技厅、教育厅、林业厅等部门,设立专项学科培育基金,用于我省园林学科专项攻关科研课题的运行。着力解决我省目前在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瓶颈和技术难题,力争在短期内能有所突破,跻身国内领先水平。
加快学术交流,创造平台,提升福建园林的影响力。科协、学会应积极组织相关学术论坛,定期聚集省内外优秀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举办相关的学术竞赛,设立相应奖项,激活省内园林界的学术氛围。
[1] 林广思.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教育发展概述与阶段划分[J].风景园林,2005(2)∶ 92-93.
[2] 黄谦,牛泽慧.20世纪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史[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2)∶ 33-35.
[3] 李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进入新时期[J].中国园林,2011(6)∶22.
[4] 欧百钢,郑国生,贾黎明.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2)∶3-8.
[5] 孟兆祯.山水城市——山水品格,中国特色[J].广东园林,2011(6)∶9-10.
[6] 宋维明.走继承与创新之路将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推向新高潮[J].风景园林,2014(3)∶137-138.
[7] 王妍妍,王晓萍,王健.探讨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门窗,2013(12)∶436.
[8] 许大为.研究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源动力[J].风景园林,2012(4)∶ 200-201.
[9] 贾建中.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借鉴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2(4)∶ 194.
[10] 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初探[J].中国园林,2011(6)∶ 25-28.
[11] 车生泉.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风景园林,2011(2)∶ 21.
[12] 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6)∶ 662-666.
[13] 刘晓明.论美国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J].中国园林杂志,2006(12)∶1-4.
[14] 李嘉乐,刘家麟,王秉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学会,2000(2)∶23.
[15] 赵惠恩.生态恢复背景下园林植物学科发展的新动向[J].中国园艺文摘,2009(11)∶ 52-53.
[16] 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17] 赵纪军.也谈“园林”及其现代化[J].中国园林,2014(2)∶ 56-60.
[18] 陈钟.福建生态园林的探索[J].广东园林,2009(S1)∶ 53.
[19] 黄旺生,林洁.福建林业生态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64-67.
[20] 黄义雄,林从华.试论生态园林在福建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J].台湾海峡,2001(1)∶ 110-114.
[21] 王书芳,祝晓艳,赵根莲,陈淑娜.生物技术在生态建设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4(20)333.
[22] 明金玉.生物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3(4)∶202-203.
[23] 陈志锋.试论园林设计对城市绿化的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9).
[24] 林博,仲娴.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J].现代园艺,2014(3)∶144.
[25] 李坤霞.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5)∶ 46.
[26] 刁勇,王丽.园林绿化废弃物生物质炭化与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青春岁月,2014(16).
[27] 程怡冰.生物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展望[J].现代园艺,2012(24)∶106,108.
[28] 田观尧.园林植物育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2(5)∶72.
[29] 李凤铖,孙志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城市生态[J].技术与市场,2013,20(10)∶ 217, 219.
课题组成员:
1、陈凌艳,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讲师;
2、董建文,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院长,教授;
3、林庆源,福建省林学会理事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4、阙晨曦,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讲师;
5、李霄鹤,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讲师;
6、许晓玲,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