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2015-03-28高淑东李艳红唐山学院河北唐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领军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李 峰 高淑东 李艳红 刘 阳(唐山学院 河北·唐山)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文/李 峰 高淑东 李艳红 刘 阳
(唐山学院 河北·唐山)

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规格进行重新界定,分析大学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现状,明确大学在培养新兴产业相关人才的定位,指出产学研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主要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规格;产学研合作;创新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2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获得未来国家竞争优势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从2010年开始,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规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产业群。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这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福州大学的李玲(2013年)根据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主要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高技能创新人才、经济管理与科技创业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这一人才分类方法考虑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但是忽视了大量技术人才在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的作用。张明磊(2012)、王晓琴(2013年)分别研究了陕西省、大庆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状况,但是对人才的规格界定还不够明确。

本文根据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至少需要以下五种人才: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发人才、中试人才、技术应用人才、科技管理人才。

1、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手。他们通晓产业发展方向,掌握了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在整个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能够带领团队开拓市场新局面。

2、研发人才:研发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技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掌握了某一方面的关键技术,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基础技术的研发工作。

3、中试人才:中试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业化问题的解决者。他们对生产工艺有深刻的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够解决技术产业化中的各种问题。

4、技术应用人才:技术应用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操作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是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具备各种技术或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熟悉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高性能机床、高精度电焊设备等的应用,熟悉操作规程、熟练设备使用,能够解决设备使用中的各种问题。

5、科技管理人才:科技管理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项目领导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创新性比较强的工作,适合于项目式管理方式。因此,要求大量懂得研究开发、项目运作和管理、投资管理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设计合理的项目运作流程,调配各方面人员联合攻关,迅速完成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问题的攻关任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从人才现状来看,我国存在着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四大问题。

1、人才数量问题。首先,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稀缺,为此国家制定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通过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大量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或者担任科研项目的领导工作。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也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地区性人才引进计划;其次,能够胜任项目管理工作的科研管理人才非常短缺,据估算每年需求此类人才的数量在30,000人以上。

2、人才结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高等教育大国,每年毕业大学生600万,但是从人才结构上看,由于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问题,一些传统产业如土木工程、医疗、计算机、外语、法律、国际贸易等人才又出现了过剩的问题,而能够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3、人才素质问题。多年来,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问题一直受到社会诟病。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很多学校承担了超过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任务,招收规模增长过快,大学设施没有同

步改善,大学教师素质没有相应提高,大量的合班课程导致教学质量迅速下降。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平均素质不高,科研能力、操作能力不强。特别是由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问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不能胜任战略新兴产业的研发需要。

4、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要。要将一项技术产业化,需要对这一产业的战略眼光和产业化能力,技术的产业化不仅仅是技术研发,而是要将技术转化成产品、转化成生产线、转化成规模生产力,这一转化仅仅依靠大学自身是不能完成的,需要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的共同合作,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课堂教育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缺乏企业的深度介入,难以满足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

三、大学培养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的功能定位

根据大学的职能,在培养战略性新兴人才中,大学至少可以为社会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才:

1、领军人才的培养。领军人才虽然具备国家化视野,技术能力较强,但是概念技能一般不足。概念技能是高层管理者必需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它能够帮助管理者把握大势,明确方向;领军人才也需要团队领导能力的训练、国学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领军人才更好地领会国家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为制定企业战略服务。领军人才可以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培养目标。

2、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带领科研团队进行研发需要项目经理,他们一般是临时性职位,在科研攻关的领导作用至关重要。这一职位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又需要比较高超的项目管理能力。但是,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企业中很多项目经理并不具有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实际管理工作偏重于对技术可行性的管理,计划、组织、协调、激励能力明显不足,财务管理、任务管理能力也很欠缺,导致管理效率低,研发效果差。科研管理人才应是各类院校经济管理学科培养的目标。

3、研发人才的培养。基础技术研发人才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研发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能否对实验中的问题做出判断,设计方法进行验证,根据文献资料、实际情况找到技术问题的解决路线是研发人才必须要培养的素质。这类人才应是重点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的教育目标。

4、中试人才的培养。中试人才需要培养产业化能力。中试指中间化试验,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中间环节,中试要解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很多企业中的研究部门从事的大量工作就是中试工作。大学要培养这类人才就必须与企业的研发部门合作,由大学培养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企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人才应是一般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5、应用人才的培养。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人才,由于专业化较强、操作能力较强,需要大学帮助培养够用的基本理论、设备的基本操作技巧。这类人才是各种应用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目标。由于此类学校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先进程度不高,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人才。

四、产学研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中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新兴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形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改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供求矛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改变现在人才结构。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够灵活,专业培养计划缺乏弹性,和企业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的模式还不成熟,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近几年,一些大学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订单式培养,已经开始改变人才供求的结构化矛盾。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大学可以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完成培养计划,解决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

2、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在使用中培养人才。人才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三个方面,大学能承担知识的传授工作,但是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一直是弱项,研发条件有限、科研投入不足、设备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在企业从事应用开发工作,从而解决大学生供求的素质问题。

3、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人才的终身教育。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来讲,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很快,坚持不断学习非常重要。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何以打破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领军人才、研发人才、中试人才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开设灵活的培养课程,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有助于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发挥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五、产学研合作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主要路径

1、依托高水平大学,培养领军人才。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水平院校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了多个创新平台。大量的资金投入、更优惠的政策,为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搭建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分期分批的选派本地领军人才到这些院校接受科研能力训练,提高他们对技术的掌控能力。信息产业部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所重点高校联合举办管理能力培训班,通过这一培训班,尽快提高领军人才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短训班,可以帮助领军人才开阔视野、开发潜能、建立信心,勇敢的接受新产业的挑战。

2、依托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创新人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教育依托于企业工作站,可以从选题开始就介入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先进的科研手段,更充足的科研经费,将所学理论直接应用企业实践,在帮助解决企业前沿问题的同时,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这样依托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的创新人才既可以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更重要的能够解决关键技术的创新,将使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受益。

3、校企紧密合作,培养中试人才。中试是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步骤,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中试人才培养必然要求紧密的校企合作。中试人才要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科研经验,又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企业中试人员不能局限在企业内部搞科研,要阶段性地重回大学接受科研思维训练,通过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撞击,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开创更有效的技术路径。校企合作方面要双方深度介入,利用大学多学

科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科研人员,使其能够完成产品模型、产品生产工艺的建立,解决战略新兴产业技术的产业化问题。

4、以企业为中心,培养应用人才。德国为培养应用人才创造了很好的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在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这类院校与企业合作还不够紧密,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仍然存在脱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政府推动,在完善各项激励政策的基础上,促使企业要愿意接纳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最终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满足企业需要为目标,校企合作紧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5、利用终身教育,培养科研管理人才。管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大学要招收具有一定科研管理经验的学员,为他们开设MBA课程、项目管理课程。通过各类短期课程,使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提高理论素养,熟练掌握沟通工具、项目管理工具,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最终获得更好的开发效益。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需要企业高层领导有正确的意识,支持科研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也需要项目经理建立终身教育观念,要不断学习,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完成各类科研管理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玲,忻海然.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张明磊.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

[3]王晓琴.大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思考.大庆社会科学,2013.3.

[4]苑德志.中试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化工,2013.24.

[5]Eliezer Geisler.Industry-university Technology Cooperation:A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J]. 1995.7.2.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产学研合作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020017)

F24

A

猜你喜欢

领军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新领军格兰仕参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