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2015-03-28瞿晓龙
□文/莫 磊 瞿晓龙 赵 锋
(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广西·南宁)
引言
为缓解地区性或行业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断层矛盾,2011年8月1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意见[2011]54 号文”开启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性改革工程。这也是一次将研究生培养由“行政规划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进一步转型的重要尝试。
这开创了仅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院校开展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先例,引致了“跨越发展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快速建构与动态评估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模式的改革实践,为我国专用型硕士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本文回顾了第一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下简称“国家特殊培养项目”)专业硕士试点的建设背景,以此探讨了试点培养的目标定位、总体规划和具体培养模式,并以广西财经学院MPAcc 实践为例进行了具体演绎分析。
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试点的特点及意义
(一)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迫切需求缺口。“国家特殊培养项目”强调以“地区经济和社会对某一领域人才最突出和紧迫的现实需求”为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这意味着,与本地区或相关行业对某一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相比,该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供需关系间已形成结构性断层矛盾势态,其教学改革问题已上升到影响地区发展规划实现的战略意义层面,试点工作对于产学研体系的整体推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迫切性。
(二)具有对口强势特色学科基础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特殊培养项目”以“试点院校对社会迫切需求的高层次特殊人才在培养和供应上的特色性、契合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根本依据。根据国学位[2011]54 号文,申请开展试点培养的单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以‘应用型’为导向,在对口专业的本科层次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具有足够胜任专业硕士教学指导能力的优质导师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具备足够优质的软硬件条件,且在这一领域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相关单位和领域方面已取得较好社会成效”。
可见,此次项目重在遴选出那些具有对口强势特色学科基础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通过更高一层次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来大力推进和全面深化地区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从而破解特殊人才供需关系间的结构性断层矛盾。这不但是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的现实需求,也标志着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和培养思路的突破性创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并不必然以学术性硕士培养资格为前提,重要的是承担培养任务的院校是否具备对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是否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较大的社会效益开发潜力。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价值为评价标准的动态管理机制。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申报审批环节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间的“契合性”为根本导向:根据试点工作对“特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和“预期社会价值”为制度配给标准,并经地方和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两个层面依次进行严格的评审工作。2011年10月17日学位[2011]69 号文公布:“第一批试点单位仅立项51 家,且每家试点单位必须集中力量只建设1 项其专业优势最鲜明、社会需求最迫切的专业硕士类别,广西财经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国家特殊培养项目’试点立项单位,获得MPAcc 试点建设资格”。
同时,“国家特殊培养项目”将对试点单位的培养情况分启动、中期和完成验收三个阶段开展全面的评估和全过程的指导管理工作。评估和指导的标准同样以该地区该专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是否仍然迫切、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效破解了“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供给问题、是否取得了显著的增量社会效益等社会效益的增量变化为根本评价导向。可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大迫切性”和“增量社会效益”贯穿“国家特殊培养项目”的始终,无疑其成效将对我国应用型硕士教育向“社会需求导向”的转变的有深远影响。
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专业硕士培养优劣势分析
(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培养主要优势分析
第一,试点单位的对口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事实上,立项的51 家试点单位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来有强势特色学科基础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尽管其研究性教学基础较为薄弱,但也正因为长期专注于应用型本专科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强势特色学科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较好,就业前景在社会各界与其他院校相比普遍有明显优势。因此,各立项试点单位普遍都较好的符合“国家特殊培养项目”立项审批中“应用型本科层次培养质量、就业前景”等基本条件的相关要求。例如,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专业作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长期以来为广西输送了大量优秀财会类人才。如,在广西,30%以上大中型国企的总会计师、三分之二以上财政审计系统单位的财务负责人都来自其毕业生。
第二,试点单位在开展产学研战略性合作方面具有扎实的前期基础和良好的预期前景。这既是“国家特殊培养项目”立项审批中的重点条件,实质上也是试点单位能够承担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并取得较好预期成效的直接社会基础和优势所在。例如,由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等4 所广西主要财经类院校合并而来的广西财经学院,作为目前广西唯一的财经类本科院校,一直与区内各行各业相关单位的财经部门有着较为密切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于先期就与皇氏乳液等上市公司、中烟集团等大型企业、祥浩会计师事务所等鉴证服务中介、财政税务系统单位等150 多家事业单位达成并签订了委托人才培养和支持教学开展的长期双向合作协议。因此,试点单位应该从战略发展的层面处理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专业硕士的培养夯实起深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基础。
(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培养主要劣势分析
第一,试点单位没有研究生办学实践基础,也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跨越式发展”模板。作为对专业硕士培养道路的创新探索,“国家特殊培养项目”既给予了没有学术型硕士培养基础但具有强势特色学科基础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机遇,但是也使其面临着需要快速启动并完成由本专科两层次教学管理向研本专科三层次教学管理转型的艰巨任务,并且因为探索的创新也没有类似的先例可以遵循。所以,尽管试点单位都具备了较为充分的专业硕士培养条件,拥有了较为充分的教学和实践资源,但毕竟没有实际开展过专业硕士的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一切都只能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前进。
第二,专业硕士师资团队建设方面,不仅面临有序组织好校内师资队伍整合优化和遴选评价的新问题,更要进一步探索拓展和规划好校外兼职导师的备选和动态管理工作。作为具有良好社会认可度和强势特色学科基础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单位往往都已经具备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兼顾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的优质教师团队,甚至部分教师早已在其他单位担任兼职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工作并积累了不少相关教学培养经验。然而,专业硕士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迥异于学术型硕士,除了科学整合校内师资队伍并持续提升其教学胜任能力以外,校外兼职导师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校内外导师资源整合调度的质量和优化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专业硕士培养的进程和质量,但对于没有前期研究生教学实践的试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而言,这一工作的开展同样是充满挑战性和探索性,并贯彻始终。
三、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和总体规划
(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培养目标定位
第一,围绕“国家特殊培养项目”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服务需求”在试点培养目标定位中的根本宗旨地位和重要意义。基于试点项目“依需依急选优”的基本指导思想,再从试点教学培养的视角解读,“服务”的措辞在内涵上,其层次显然涵盖但又高于“供给与社会迫切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教育教学”之显见基本含义,更带有“价值属性”和一种“贯彻始终的需求导向式”过程性要求。因此,试点单位应该贯彻始终的围绕“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及其变化”合理定位,应以“社会需求”的“价值性”满足为试点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基本设计导向。
第二,结合本地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和自身办学特点,恰当、准确的定位试点专业硕士培养基本目标。“凸显特色、培养人才模式持续创新、教学研共生相长有序推进”,这既是项目指导思想的具体要求,同时也适应于试点单位将自身办学特色、办学基础与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相融合共进的客观发展规律。例如,广西财经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需求”为根本宗旨,结合毗邻东盟的区域经济特点、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紧缺的行业现状,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宗旨,对MPAcc 试点培养目标进行了恰当而又颇具特色的定位:“立足广西、辐射东盟;订单导向、联合培养;诚信楷模、桂会精英”。这一定位不但得到立项评审专家和中期评估检查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更为MPAcc 试点培养工作的“跨越式”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培养的总体规划
第一,在专业硕士试点培养的总体战略规划上,应合理匡算未来相关应用型高层次才人的缺口数量、层次、学历结构与能力结构要求等基本“需求”要素,同时依据对自身对试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和办学基础合理预计对“需求”的“服务力”(包括服务能力和服务发展潜力),以“需求”和“服务力”之间的“最有契合度”为依据形成对试点培养项目未来五年在培养目标、培养数量、主要培养方向、培养标准及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总体规划。
第二,通过对专业硕士试点培养的总体组织架构设计,应努力实现三个维度的“一体化效应”:教学管理“上下一体化”、人才培养“内外合作一体化”以及两者间纵横联动一体化的协调效应。广西财经学院重视校内外合力在组织架构中的整合和发挥,并取得一定成效:总体组织架构包括学校和二级学院两个层面,两个层面在上下衔接一体的同时也协调联动了外部校外专家及合作单位的共同有效参与。具体在学校层面,其通过“三委一办”的组织设立、指导和分工合作实现学校层面的试点培养顶层设计和原则性指导:成立了由15 名校外专家和17 名校内专家组成的校MPAcc 教指委,其从总体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层面对MPAcc 试点培养进行指导,并推动相应的改革与发展;成立了校MPAcc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要指导和决议本校MPAcc 硕士论文与学位授予相关工作;同时,校内外MPAcc 导师的遴选工作则通过校学术委员会的专门会议审议评定;同时,设立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负责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起草、招生计划拟定及MPAcc 导师的评价考核等职能管理工作。具体在会计学院层面,设立MPAcc 教育中心,专门负责MPAcc 的日常教学管理、与学校层面“三委一办”以及校外合作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设MPAcc 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主任负责中心全面工作,常务副主任分管招生就业、学籍与学位管理工作,另外一名副主任分管教学培养、与校外单位产学研合作开展等工作。
第三,在专业硕士试点培养的总体制度设计和运行监督方面,应在遵循国家相关专业硕士教指委指导思想的主线下,辅之以“双向产学研全面合作”的重要原则和改革探索导向。“服务需求”是试点项目的根本宗旨和最重要的指导精神,这就要求“需求”与“服务”间“双向互动”而非“闭门造车”。将这一客观规律和要求映射到专业硕士试点培养工作上,就非常清晰地体现为“双向产学研全面合作”方式下的共生共进效应。又由于这一规律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关乎始终的重大影响作用,故因将其作为重要原则和改革探索导向纳入到专业硕士试点培养的各方面制度设计思想及制度运行活动中,从而在规划、设计、发展中以最具针对性实现方式履行“服务需求”这一基本使命。
四、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试点专业硕士具体培养模式
综上可知,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应围绕“服务需求”的基本使命和指导思想,在科学合理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和总体规划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基础,建构起一个以产学研全面深入合作为基础、科学有效而又别具自身特色的专业硕士具体培养模式。
(一)“服务需求”指导下的招生定位和组织。从“服务需求”的基本使命出发,作为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第一个环节的招生工作,应主要围绕生源目标、复试考核和招生倾斜政策三个方面制定适合自身办学特点、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招生录取制度,从而选拔出有较好培养潜力的全日制生源。首先,在生源目标上,应主要定位于本地区具有良好培养潜力的应届或有实务工作经验的潜在生源,同时,为较好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无疑应当招收全日制生源以开展系统全面的培养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初试为公共科目类全国统考,复试方案和复试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对于生源选拔工作的开展和工作的质量就至关重要:既应当全面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又应当结合院校的培养研究方向有所侧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素养,而一定的能力结构也不可或缺。再次,由于“国家特殊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招生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有益的。例如,广西财经学院在招生中向实务能力倾斜,在复试中设置实务能力加分项目,主要以资格证书为依据进行,由此吸引和选拔出了一部分具有中级职称资格和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合格证书的学生,从而为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纵深开展提供了更开阔的培养对象和空间。
(二)“服务需求”导向的培养方案定制。将专业硕士办学的基本教学要件、基本教学规律与“服务需求”导向有机结合展开实践探索,并在探索中持续完善优化,同时将校外专家、实际部门以及教师学生等各方都有效地纳入到培养方案制订、完善的全过程中来,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培养方案的“服务需求”导向。首先,应以全国MPAcc 教指委的指导思想为根本依据,对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块及毕业设计进行基本框架设置,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科学拟定培养方案的初稿;进而,在校MPAcc 教指委的指导下,全面听取来自校外专家、实际部门以及教师学生等各方的改进意见,再据以进行科学整合、系统论证优化,从而初步确定第一期试行的培养方案;之后,应记录、监督指导培养方案的实践运行情况,及时根据教学反馈及培养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例如,广西财经学院在培养方案中注重突出东盟特色、国际特色,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同时,该校制定了每一年学年末对培养方案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座谈、专访、问卷等形式与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学生及用人单位充分沟通并系统归纳记录,并依据社会各界对培养方案的建议和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优化,经过三年时间的3 次优化,2014 版本的培养方案在培养人才的预期质量上获得各方的普遍认可。
(三)“双向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对“需求”的“有效服务”,一定是建立在“服务”供给方与存在“需求”的实际单位间充分了解、量身定制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双向互动机制来实现的。当这一客观规律对具体培养管理中提出要求时,“双向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就是一种较好的实现路径,同时这一方式也正是试点项目的指导思想所提倡的。
“双向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就是指一个持续于专业硕士生培养全过程中相关产学研合作制度的系统构成及其运行方式。具体在教学培养环节而言,重在导师队伍建设、案例教学设计与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等三个主要方面,而这也构成了教学培养中产学研合作的一条主线。首先,一支职称资历结构、知识能力背景结构以及来源结构搭配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硕教育的首要条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合理优化组合以及相关的教学分工配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探索,还为合作单位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讨论平台和分析智团;其次,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案例教学应注重本土化、经典化及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因而源自合作单位的鲜活实践案例无疑最适合于作为课堂案例的后备开发资源和对象,其成效也将使合作单位、教师学生以及专业硕士教学资源建设三方同时受益;第三,校外实践教学是专业型硕士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知识与能力结构双重提升的关键环节,实践单位与校外导师既发挥着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也获得了挑选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考察和选择培养机会。
至2014年12月31日,广西财经学院已完成2年的MPAcc 试点工作,并顺利通过国家教指委的中期评估验收,在“双向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方面积累一些有益的探索经验。第一,广泛聘请实务和政策制定部门的实践专家参与教学,实行100%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以持续建设的校内导师、校外导师遴选库为基础,通过严格的遴选和动态考核机制不断推进MPAcc 导师团队的建设发展工作:每2年任期届满即进行动态考核管理,对优秀导师予以全方位政策性支持和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导师进行淘汰,并从校内外导师遴选库中择优补充。第二,实践教学方面实行“校外实践校外导师督导制”:校外导师都是区内43 家大型企业、事务所、政府机构的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聘任时要求其所在单位能确保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条件,同时学生必须在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这种一一对应的教学管理关系有力的保证了社会实践质量,同时也能保证学生便于在实习之余撰写毕业论文,而论文选题又往往和实习单位的实践问题密切相关,从而还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完成质量。第三,与校外导师共同开发教学案例。这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又有益于解决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专业实践问题,同时还为产学研合作向战略层面发展起到了铺垫和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尽管工作量较大,需耗费一定的时间财力,但成效值得肯定。
(四)多层次立体式的考评引导体系。与“服务需求”导向下的招生组织、培养方案制定、“双向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设计与运行相对应,还应当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由里及外而又科学合理的立体式考评体系及激励制度与之相配合,从而带来必要的方向引导和积极的激励效应。因此,考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既要凸显“服务需求”的要求,又应能反映和鼓励院校办学特色;既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以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指标,还应在实践中对考评指标进行检验、优化和完善;既要对专业硕士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分别进行考评,也要对学生课程考评和中期考核;既要分别考评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的实践教学,也要恰当考核开展专业硕士培养的行政管理与教学辅助工作;既带来了具体培养模式的引导力量和激励效应,而其本身又将随着培养模式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而革新前进。
[1]教育部.《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意见》国学位[2011]54号[EB/OL].[2011-08-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7_zcwj/201108/18736 4.html.
[2]中国会计报.广西财经学院做区域会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N].2013.4.26.4.
[3]胡国强,瞿晓龙.MPAcc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