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声部变换对格林卡配器思维的影响*

2015-03-28黄惠力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274015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黄惠力(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274015)

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
声部变换对格林卡配器思维的影响*

黄惠力
(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俄罗斯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厚的音乐素材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格林卡在其管弦乐作品中大量地借鉴了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特有的声部变换技术,并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管弦乐作品风格和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点的配器手法,同时也为俄罗斯古典乐派形成具有传承性的音乐体系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格林卡;俄罗斯民间音乐;声部变换

一、俄罗斯民间音乐之中的声部变换

俄罗斯民间音乐经常以合唱或者合奏的形式来进行演绎,这种形式就俄罗斯民间音乐而言具是多声音乐传统的表现,然而从民间音乐的旋律结构上来说,则是力求于适合集体表演,力求于合唱或者合奏的形式。这种民间音乐的合唱形式,决定了俄罗斯作曲家在运用这些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时,多层次多线条的思维模式要大于单线条的思维模式。而从另一方面看,俄罗斯民间音乐带给作曲家的不仅是创作的灵感,也是作曲家丰富音乐内容的手段。

1.声部变换的存在方式及其概念

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多声部因素主要是以支声复调的形式出现的,而这种支声复调又因为其独特的特点而与其他民族的支声体系不同。这种独特的支声复调原则,我们把它称之为衬腔式复调。衬腔式复调主要是通过所有的声部变体来同时表现同一条旋律,但是由于这些变体又各不相同,它们在多声音乐中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时而作同度进行、时而作八度平行进行,时而分开,或相隔不同音程进行,当各声部中旋律的各种变体差别越大时,这种衬腔形式越接近对比式复调音乐。在节奏方面,衬腔式多声复调也非常具有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根据节奏分工的不同,亦或是出于变奏的需要,将其中一个声部保持平稳的节奏而将另一个声部节奏变化频度增大,这就会产生声部自由进入与即兴休止的现象。这种非常具有特点的节奏进而引发了一种俄罗斯民间音乐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声部数目的变换。这种变换指的不是同时出现的声部数目的变换,而是共同参与演奏的声部数目的改变,参与演奏的声部自由增加或退出,并且以自由即兴的次序先后加入,每一个声部或者以衬腔式的变奏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或者借助于不同其他声部同时加入进行区分。声部数目的变化意味着声部之间会形成不同的重唱关系,而衬腔式音乐节奏特性又决定了这种声部变换是非常自由的。这种声部数目的自由变换,是俄罗斯民间多声音乐的一个典型特征。例如在俄罗斯民歌《我生来是苦命的》中,每当旋律部分进行重复时,与它所对应的衬腔声部就会越来越活跃,而且每次进入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与之对应的中声部的加入时间也随着低音声部的改变而改变,而且每当新的衬腔声部出现,声部之间的对比就越来越强,他们之间的重唱关系也在改变,这种加入纯粹是即兴式的声部自由进入并伴随声部改变的手法,不但使音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使音乐有了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2.声部变换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体现方式

俄罗斯民间音乐主要是以合唱或合奏这种形式来进行表演,乐队里的每一个歌唱者或演奏者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在作品中享有完全平等权利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他把个人的创造力运用在曲调的衬腔式结合中,但是这种创造力并不是在整个乐曲中不断地表现的,并且当曲调重复时也并不在同一个地位表现出来。因此,各个声部的数量有时往往很大,这种应对大量的声部进入的解决办法就是声部数目的逐渐增加,通过每一个声部的自由加入来表现个别声部在整体音乐中的独特性,这不仅仅是依靠曲调的衬腔式变奏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不同于其他声部同时加入的方法。在俄罗斯民歌《照明杆》中,虽然声部的纵向结合总体来说是以衬腔式为主,但是,由于每个声部的进入时间不同而使得每一个声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逐渐增加的声部使得音乐的力度上也有渐强的感觉,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到,当衬腔声部结合时,声部在纵向上也会形成一定的和声关系,而这种和声的感觉会被声部的分开进入而冲淡,这也是使得衬腔式复调具有更为多变的可能性。

二、声部变换在格林卡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俄罗斯民间多声音乐的一大特点就是声部自由地、即兴地进入,这样的声部变换特点,在俄罗斯作曲家的乐队作品中被大量的运用,通过管弦乐队音色色调的差异,使得这种声部进入变得异常明显,作曲家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使用同质或异质音色突出每个声部的特点,或使整体声部呈和声化的方式进行。

1.以声部变换丰富乐队的色彩

声部变换在格林卡的管弦乐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不但从旋律写作上大量使用声部变换技术,同时它也被大量地运用到管弦乐作品的配器中。在格林卡作品《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总谱的第17—22小节声部数目达到了六个,除了长笛和第一单簧管为同度(后变为八度)结合外,另外四个声部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进入顺序,为了体现声部的逐渐增加,格林卡在这里使用了最富有色彩的木管音色组,每个进入声部使用一种木管乐器形成音色上的细腻变化,而同质的音色特质使得最后结合为一个流动的整体。这种体现声部逐渐增加的音色变化在随后的音乐中更为明显,在第17—22小节,当每个弦乐声部进入的同时,会有一件木管乐器叠加其上,高声部的长笛是单独分离出来的,并没有其他乐器叠加,这是因为长笛的音色在这个音区非常具有穿透力,不需要叠加其他音色已经很好的将这个声部表现出来,而低音提琴的两个音仅仅是起到了分句的作用。所有声部在最后汇合成为一个和弦,这段音乐不仅仅是一段民间衬腔式音乐,它还带有变奏发展的意味,在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通过乐器的叠加和音色的变换,同时对支声部分的变化处理,使这段音乐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种使用复调变奏展开的作曲技术是格林卡开创的,并被后来许多俄罗斯作曲家发展成具有典型俄罗斯特征的复调配器手法。

2.复调音乐的模仿与声部变换

在衬腔式复调音乐中,模仿这种常见的复调手法是作为衬腔形式的发展而存在的,模仿的可能性存在于声部的不同时段先后加入的形式中。在民间合唱中,当声部在不同步的情况下加入时,参与合唱的声部并非以模仿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和当时出现在其他声部中衬腔声部来加以混合,然而由于声部的不同时进入,使得后进入的声部可能与其他声部已经出现过的素材来重复加入,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歌曲调素材中的乐曲结构布局需要所致,它也为模仿这种形式在衬腔中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在上例中,这种手法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段音乐中不但具有民间多声音乐的显著特征,在乐曲内部,还有一定的简短的模仿,中提琴与大提琴开始部分的三个音,被第一小提琴和第一大管以及随后的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单簧管模仿,我们可以看到,每次模仿出现时,都存在着音色上的变化以及非常明显的强调,这种支声、模仿与声部轮流进入相结合的复调段落,是格林卡音乐风格的特点之一,也是格林卡基于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进行的一种创新。

在格林卡《伊凡苏萨宁》第80-76小节中,中提琴与大提琴、第二小提琴与第二双簧管、第一小提琴与第一双簧管依次加入,最后加入长笛与单簧管,整段音乐呈逐渐增涨的态势。这段音乐不但包含模仿,还包含了声部同时进入与轮流进入相结合,每个进入的声部通过音色变化使其清晰可辨,这就像合唱中每一位演唱者可能并且有权利在演唱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嗓音一样,不但可以靠曲调的变化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声部不同的进入时间来完成。这种手法还影响到格林卡在使用一般复调手法的创作理念,在使用模仿或者对比复调创作时,格林卡也将这种声部轮流进入的方式融入其中,使本来简单的一段模仿或者对比复调,变得更加生动。例如在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第63-69小节,这是一段简单的模仿段落,木管组的四件乐器以不同的时间段演奏同样的旋律,通过不同的音区对比以及在强拍上的重音使每一个模仿线条进入时变得明显,但同质的音色以及声部的轮流进入使得这段音乐又非常具有“亲和”性,四个声部的依次进入使得这段音乐具有渐强的效果。而最后结束音上的强调使得这段模仿又具有了完整性。

在简单的声部模仿中使用同质音色使音乐呈现出向前发展的意味。在格林卡的作品中,许多简单的模仿通常都是由木管音色来担任的,这么做的目的,是由于木管乐器不像弦乐和铜管乐器那样,音质比较统一,木管乐器组的每件乐器都存在着音色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通过模仿这种手法体现是最适合不过了。木管乐器做模仿时,既不像弦乐和铜管那样,具有音色“同质”导致音乐的停滞不前,又不像运用不同乐器组对比而显得每个模仿声部都非常清晰,它具有音色逐渐展开而模仿声部融为一体的感觉。而且,格林卡在创作时,有意识的使用管弦乐队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而木管的音色又与俄罗斯民族管乐器的音色较为相似,所以,他对使用木管模拟俄罗斯民族管乐这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见地。

3.主调音乐的模仿与声部变换

这种声部轮流进入的复调手法,不但影响着格林卡在复调段落部分的创作,也影响着他在主调段落中使用这种手法,使一个平淡的主调段落通过轮流进入,而变得饶有趣味,同时丰富了主调段落的音色色彩,使主调段落变得更加有层次。例如在《马德里之夜》乐队总谱的第39-47小节,双簧管与大提琴作为开始的声部八度重叠,两小节以后,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又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进入形成八度叠置,同样的一条旋律线被格林卡通过这种声部轮流进入的方式分割成了四个部分,使整段旋律有了层次上的变化,通过使用一只双簧管在高音区的演奏,使整段旋律具有了延续性,而弦乐组这种音色融合性非常好的乐器组,又使其声部的对比变化不显得那么突兀。这也是格林卡在古典和浪漫乐派主调和复调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他并不像其他传统作曲家那样以一段旋律为音色切分点,形成一个个的“色块”,而是以这种渐入渐出的方式使每一段旋律音色有了不同的变化,就像色彩中的渐变那样,通过逐渐递增或者递减的方式使一段本来平淡的旋律具有了更强的发展动力。

三、影响与启示

在格林卡创作音乐作品时,运用衬腔声部轮流进入这一声部变换手法进行管弦乐配器的现象是相当普遍而频繁的。格林卡的作品中,这种声部进入手法在音色上的体现还是处于单线条纯音色的阶段,每个声部进入时都比较清晰,声部层次比较分明,而在格林卡之后的作曲家们使用这种手法时,加入了新的元素,声部的进入已经不仅仅是线条性的,随着作曲家对音色要求的逐渐深化,对色彩变化要求更加细腻,单一音色线条的逐渐增加和展开已经不能满足作曲家的要求,混合音色以及“色块”的使用频度越来越密集,声部层级的细化使得这种手法已经不能单单是作为复调音乐声部发展手段来使用,在之后的作曲家创作乐曲中,这种声部手法已经不再局限在复调音乐段落中,自由的声部进入和声部的逐渐增加的思维已经扩大到音乐的各个角落中。

总之,格林卡对置身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复调音乐元素所进行的挖掘,并将本国民间多声音乐思维代入到配器思维当中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其后作曲家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也为俄罗斯古典乐派形成具有传承性的音乐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善德.交响乐队的形成发展及一般配器原则[J].音乐艺术,1983(3) : 23-25.

[2]于京君.配器新说(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 : 22-36.

(责任编辑:谭淑娟)

[3]普罗托波波夫.俄苏复调音乐史[M].徐月初译,汪启章校.漓江出版社,2004.

[4]戈登·雅各.管弦乐法[M].上海:万页书店,1953.

[5]瓦西连科.交响配器法[M]金文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Effect of Voice Conversion on Glinka's Orchestration Thinking in Russian Folk Music

HUANG Hui-li
(Department of music,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Abstract:Russian folk music contains rich musical materials and a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The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pioneer and founder,Glinka,borrowed a large number of unique voice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from Russian folk music and combined west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the pipe string works.This has helped to form a unique orchestral work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national music orchestration and has also paved the way to form the musical system of inheritance for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researchers.

Key words:Glinka; Russian folk music; voice conversion

作者简介:黄惠力(1981-),男,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音乐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收稿日期:* 2014-05-15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4-0121-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J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