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反思
——以湖南省凤凰县三拱桥乡为例
2015-03-28杨婷
杨 婷
(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反思
——以湖南省凤凰县三拱桥乡为例
杨 婷
(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自国家推行新一轮教育课改以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让校本课程受到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学校更是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支撑,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取得实质进展,首先要重视课程专家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其次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第三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凤凰县;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文化传承
在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格调迥异的风土人情、个性鲜明的服饰等,这些多彩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对外宣传最有个性的特色“明信片”。但是,处于较为劣势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冲击下随时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性,也就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民族。为抢救那些濒危、即将消散的民族文化,文化传承刻不容缓。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凤凰县三拱桥特有的苗族文化为研究背景,对苗族文化生态状况、三拱桥乡中心完小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凤凰县三拱桥乡文化传承现状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1]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具特色且绚丽多彩的,都是由该民族的成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凤凰县三拱桥乡的苗家人民也不例外。山川清明、历史悠久的三拱桥乡繁衍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苗家人民,他们集聚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延传至今,灿烂的苗族文化也因此被称为“东方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尽管,三拱桥乡的民族文化至今保存完好,但是,伴随现代科技文化的冲击,文化变迁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它正悄无声息的“侵蚀”着这个贫困民族地区,呈现解构的痕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活习惯的改变
民族特色生活习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特色习惯的保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被采访的对象都是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他们都有着能代表自身身份的民族服饰,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色彩鲜明、风格迥异的服饰除盛大节日外是不会出现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据2012年数据统计,凤凰县三拱桥乡全乡总人口15186人,全乡在外打工者达46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这些外出的打工者们大多会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这里的信息传播快速,不同层次的物质的、精神的“舶来品”冲击着远道而来的苗家打工者们的生活,他们效仿城里人,穿起了西装、连衣裙,他们卷发、染发,回到家乡后,这些自身显现出来的时尚元素影响了当地的居民,久而久之本民族的“传统服饰”逐渐被“时代潮流”取代了!
(二)民族认同感弱化
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团结一个民族的强大动力,是族群保持自身特色的关键,苗族的歌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调查,得知三拱桥乡懂本民族歌舞的人主要是老年人,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拜访了某校校长,校长叹惜地说:“苗歌对老一辈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几乎人人都懂。之所以今天的年轻人知之甚少,一是父母辈无空闲时间教他们,二是他们对此兴趣不大。在这个呼吁竞争的年代,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兼顾这些琐碎的事情,久而久之,所谓的传统就这样在人们的意识里逐渐被淡化”。
二 三拱桥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旨归,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各种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形成和开发出来的课程。”[2]凤凰县三拱桥中心完小自2008年开始,加大力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的开展是为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三拱桥乡的民族文化,该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来看,三拱桥中心完小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集中在歌舞方面(如“苗家花鼓操”在全校已全面铺开,学校规定每周一、三、五做花鼓操,二、四做广播体操,使少儿广播体操和花鼓操交替进行),其次是苗族体育和苗族美术(如美术课上以剪纸和刺绣代替传统课堂里的水彩和颜料,体育课上以苗拳作为课前十分钟的热身训练)。可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让孩子们更多的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未把本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科学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二)课程类型。三拱桥中心完小民族文化课程类型的设置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样,都较为单一,主要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具体原因在调查中得知,授课教师们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开展这方面的课程教学,学校教学的重点依旧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升学考试。一般情况下,此类型课程的课时一周只有一至两次,如果遇到湘西州两年一次的“民族文化节”等活动,此类校本课程的课时才会有所增加。在孩子们看来,此类课程和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与自己的考试并无多大关系。
(三)教师态度。1990年,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而对于地处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凤凰县三拱桥乡中心完小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一次新鲜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起初该校对于“乡土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趣很大,从广搜资料到小组讨论再到试图进行教材编写,但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缺少专家指导、缺少学生参与、更缺少经费的支持,渐渐地,教师们的积极性减弱,据调查得知,首先教师们认为此类民族文化课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没有多大关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还是学校的升学率或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其次家长们依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而校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无太大帮助,促使教师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视角转移到与升学考试息息相关的考分上。
三 三拱桥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理论或专家指导,教师开发能力不强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特长去“编”书。通过调查发现,三拱桥乡尽管有绝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较强的开发意识,但他们表现出对自己的开发能力缺乏自信。由于地域上的限制、经费的不足,湖南凤凰县三拱桥完小去聘请资深专家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现实的。有的老师认为通过参观、观摩别校的几节校本课程公开课,甚至认为可以模仿、照搬别校的校本课程,就能够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真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试想若没有理论与技术的支持,仅靠经验型摸索,必然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二)缺少足够的经费
三拱桥乡位于凤凰县东北部,是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主要依靠美国“蒲公英行动”教育基金的支持,但是,单纯依靠这种经费的支持毕竟是有限的。经费的不足,导致民族文化课程门类的设置不得不缩减,而且一旦失去此类经费的支持,课程的开展也就不能顺利的进行。
(三)缺乏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由校长和教师们共同编制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研究、审议和探索。当前,凤凰县三拱桥中心完小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度不够,许多学生还没有跨出“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这道门槛,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与学习相关的考分上,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敢兴趣。作为教育伙伴的学生家长,是能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储备的知识向学校及教师提供更多利于课程开发的信息和素材。但是,凤凰县三拱桥乡许多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大多只是监督孩子学习,扮演着陪读的角色,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较少过问且难有时间参与其中,他们大多为了生计而奔波,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课程问题应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因而对学校开设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并不感兴趣。
(四)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升学率,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当下,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的重要指标,老师们根本无暇顾及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会受到影响,凤凰县三拱桥中心完小也不例外。该校虽是一所民族学校,但学校的科目设置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较少,占据课时最多的依旧是国家课程语文和数学。正如老师们所言:“我们是民族地区,贫穷落后,山大沟深,像我们这种三流小学,若没有一定的升学率和可观的排名,有哪位家长愿意把自己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我们也想过,但立足当前的情况来说,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该校教师的观念里是有的,但因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将其搁置一旁,因为它与学校的升学率毫无关系。
四 三拱桥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课程专家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可定期派课程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并在指导中为学校培养一两名带头人,然后,由他们带领其他教师开展课程研讨和开发活动。从调查中得知,缺少带头人,教师开发能力有限阻碍了该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有课程专家的引领,教师们就可将自己的特长和自身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提出新颖且利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观点,在课程专家们的从旁协助下,有助于教师们拓展思维,互相增进交流,取长补短,这些都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提升教师素质,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民族地区制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解存在多种误区,笔者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转变教师的“校本观念”,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以“研究”促“发展”。校本研究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通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反思、修改及总结。[3]学校中的教师都处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尽管教师个体间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教师可通过校本研究将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案例与同事分享,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理念。针对凤凰县三拱桥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培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一个亟待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搞不好会影响该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若该地区学校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有新的认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新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更新自己的校本理念。
(三)加大资金投入
三拱桥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就三拱桥完小来说,公用经费捉襟见附,能保证正常的运转已是不易,而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难以拿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资金匮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乎为继。学校自身不能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唯有向外寻求帮助,但学校因繁重的教学任务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吸引“外资”,因此,作为支持学校发展的“领头军”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匹配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基金,专款专用,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大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支撑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凤凰县三拱桥乡具有独特的资源,宽广的河流清澈见底,巍峨的山川美轮美奂,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熠熠生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注意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凤凰县三拱桥乡是一个以苗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苗家人民勤劳朴实,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诠释了对本民族的爱,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风格独特,富有情感的苗族语言;有雕龙画凤、鸟语花香的苗装刺绣;有情感细腻、优美动听的苗族民歌;有步法稳健、气势刚烈的苗族武术;有寓意丰富、欢快灵动的苗族鼓舞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另外,民族博物馆、苗家节日庆典、等都是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2、注意开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凤凰县三拱桥乡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巧夺天工的奇山怪石,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清澈透明的大川小溪等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试想,若将这些景观用精美的语言汇编成文,编进书本,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让孩子们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家乡,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才有意义。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马志颖.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内涵解读与功能探析[J].教育评论,2012:1 .
[3]王守恒.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M].姚运标译.安微:安微教育出版社,2007:125.
[责任编辑 鲁海菊]
Reflection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and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Three arch bridge in Fenghuang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township as an example
YANG T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du 610041,china)
Since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ound ofeducation reform policy,Three level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made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ttention,The schools in minority areas i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eis the combination of substantial progress,Firs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urriculum experts leading, promoting teachers' abilit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et up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on team,The last is to increase capital input, in order to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moothly.
Three Arch Bridge Township;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G4
A
1008-9128(2015)01-0112-03
2014-04-27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 CX2014SP105)
杨婷(1988—),女(苗),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