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15-03-28尹亮亮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文/武 萌 尹亮亮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我国目前处于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只有调整并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改善。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断显现出就业结构失衡。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找出就业结构失衡的根源,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形成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并构建起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它是否调整到位,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优劣,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就业结构的发展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生产规模小,先进技术应用少,产量质量都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成本不断攀升,收入增长却十分缓慢,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够。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在巨大的产能背后,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上缺乏优势,企业难以获得高利润和高附加值,对其发展扩张产生严重制约,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下,仍处于浅层工业化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在结构中占的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基本在GDP的40%上下,总量和规模不足,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支撑不够,阻碍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的支撑。尽管目前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但传统服务业等占据的比重很大,新兴行业发展缓慢,创新不足,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劳动力的流通。为了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就要不断调整并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生产率提高,产值降低,劳动力必然过剩,从而大量的劳动力会不断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不断淘汰高耗能低产出,环保问题严重的加工制造行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必将解决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抛弃固有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才能不断适应国内国际经济新变化新趋势,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繁荣。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饱和。2000年前后高校开始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受教育面不断加大,不再是精英教育,逐渐成为平民教育、大众教育。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随之带来的是毕业人数的逐年攀升,而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却变化不大,加上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生自我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并在全国性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出现待业现象,并且人数还在逐年上升,这些待业的毕业生,累加到新毕业人员上,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加大基数,进一步恶化了就业形势,高校毕业形式逐年严峻,安置工作压力巨大。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逐步下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与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数量不对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无法保证。就业的门槛不断提高,一些不需要多高学历水平的岗位,也提出了学历要求,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只能选择这些低水平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实属无奈之举。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也在不断下降。

(三)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偏低。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高于初次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几乎都超过了80%,甚至部分专业大类达到90%。这是由于毕业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进行选择,并会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择业标准,降低初期求职的心理预期。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看到每年还在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总量和庞大的未就业总量。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可以引申为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为了直观的反映二者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们引入以下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一)结构偏离度。该经济指标是指各产业产值占三大产业总产值的比例与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之间的均衡关系,可以用来考察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对称状况,计算公式为:

结构偏离度β=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β>0,表示该产业产值比例大于就业人数比例,可以继续吸纳更多的劳动力;β=0,表示该产业产值比例与就业人数比例一致,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β<0,表示该产业产值比例小于就业人数比例,无法继续吸纳劳动力,甚至需要从该产业转移劳动力到其他产业。

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小于0,并且数值不断减小,表明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过剩和隐性失业现象,属于劳动力净流出产业,不但不能吸纳劳动力,还向其他产业不断加大输出,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0,但呈现近年来逐步下降的趋势,表明第二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但就业需求不断减少,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也在逐年减弱;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0且逐渐趋于均衡的状态。表明第三产业在不断的吸纳劳动力,并且吸纳能力不断加强,这对高校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当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系数ε=就业增速/产值增速

ε>0,就业增速大于产值增速,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数值越大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越明显;数值越小拉动就业的作用越弱。ε=0,就业增速为0,经济增长不具有拉动就业增长作用。ε<0,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业增长为负而产值增速为正,产值的增长带来就业的负增长,这就是“挤出”效应,说明劳动力已经饱和无法继续吸纳,且劳动力存在流出的现象;另一种是就业增长为正而产值增速为负,产值的负增长带来就业的正增长,这就是“吸入”效应,是一种非正常的经济现象。

同样,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近年均为负数,这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减少对产值的影响不大,只能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来吸纳部分农业科技型大学生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数,但呈现减小趋势,这表明第二产业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但作用在下降。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就业增加比重不会太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值,且变化相对稳定,这表明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通过对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的综和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联系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基础上的,就业结构的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劳动力基本饱和,吸收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第二产业还有部分就业空间,能吸纳一部分大学生。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最强,产业结构正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其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

四、产业结构调整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各产业之间劳动力的相互流动,各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科技人才,尽管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但离满足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多举措并行,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提升劳动力自身素质,让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完善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缩小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不断提高就业率。第一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现代农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业新科技类大学生用所学知识投身农业建设,构建起以科技农业为主题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第二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尽量挖潜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改造传统工业,推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发展就业需求量巨大的第三产业,增加技术性岗位,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包括与企业之间沟通平台的建立,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平等的工资医疗体系等。

(二)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中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最强的新兴行业。计算机软件业、信息传输业、金融业、电子科技业等新兴行业,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有很强的吸纳能力。重点发展这类新兴行业,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点。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领域,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对就业弹性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政策方面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和研究人员费用的投入,扶持新型业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

(三)大学生要防止故步自封,加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高等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的设置,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高等院校要根据人才的需求结构,调整培养人数,改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要突出自身特色,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采取多种途径,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技能,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度。

同时,大学生也要自觉培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观念上不要将工资、地区作为选择职位的主要标准,应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自己的生存理想,东、中、西部地区有各自的发展优势,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毕业生要有失业危机意识,要制定计划坚持学习,有效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

(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人才梯次储备。企业应当看到高校毕业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缺乏社会阅历和就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去积累经验,而不是只求实用。企业只有主动自主创新,才能提升就业需求,优化高端人才就业环境,提供高端产业的高端就业,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只有建立起丰富的人才储备,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为新毕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1]聂振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3.12.

[2]杨小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

[3]郑彩莲.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研究与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5.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