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3-28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政治

周 宁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 233030)

教学衔接是教学活动从教学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要求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过渡的一种方式。[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衔接上问题比较突出,它通常表现为教学的断层与重复,已经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问题及成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并不理想。这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其中,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重复问题尤其突出。这里不妨以高中历史课和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略作说明。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有必修3册。必修第1册第四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交叉重复,尤其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中篇内容高度吻合。此外,必修第2册第三单元、必修第3册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也不同程度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尽管高中历史课本篇幅不大,而且对历史知识的介绍以描述为主,但就其内容而言,基本上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知识点。加之学生平时受历史影视剧耳濡目染,以及课外历史书的阅读,很难让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新鲜感。或许有人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不是一门历史课,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但是,历史知识毕竟是这门课的根基,我们不可能脱离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凭空去讲解历史的规律。如果学生认为这门课很多内容在重复中学的“故事”,怎么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重复,任课教师势必要勾勒历史的细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过多的铺陈,又会背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造成历史课与思政课不分的困境。不仅如此,对于理科生来说,大量补充课外历史知识无异于让他们吃“夹生饭”,本来就对历史一知半解,现在更是不知所云。这种知识的断层,也是教学不能有效衔接的重要表现。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同样存在着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为例,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高度吻合,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和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单元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复交叉。这就使得一部分文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感。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还存在内部整合的问题。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章节内容非常相似。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等。尽管有专家学者指出,这两部分内容虽然接近,但阐述角度有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心在于讲“史”,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心在于讲“论”。[3]但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他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授课教师再不注意引导与区分,势必造成学生“学过了”的假象,从而影响实际的授课效果。

教学衔接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学历史、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且各自为政,缺乏明确的教学衔接意识,这就使得教学衔接问题更加突出。在升学压力下,高中政治、历史课上会过深、过细、过度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对很多内容只能点到即止,反而不如高中老师讲得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加之,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政治、历史基础并不了解,这就使得重复甚至知识倒挂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些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均有所涉及,而且这是高中政治课的重点内容。经过反复的知识强化,文科生基本上对这部分内容烂熟于心。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仍延续知识灌输的老路,怎么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从大一、大二学生中了解到,很多文科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的内容他们都知道。他们普遍反映,除了大班教学人数更多、上课速度更快,与中学政治、历史课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里的“都知道”一定是一种假象,是似知而非知,但我们应当反思这种印象由何而来?这种印象又导致了什么结果?这种快餐、压缩饼干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如何改进?

除了重复,教学不衔接还表现为知识的断层。这其中既有教师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制度原因。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便于教务管理,以专业编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文理科学生并不分班。一部分教师为了避免与中学政治、历史课重复,纠枉过正,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这在理科生身上表现最为明显。有不少理科生抱怨教师讲解过深、速度过快,许多看似重复的内容实际根本听不懂。比如,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这些在文科生看来老生常谈的问题,理科生只不过有朦胧的印象。如果教师对这些基本问题避而不谈,在后面的教学中理科生就会有“吃夹生饭”的感觉。长期以往,这部分理科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自然产生厌学的情绪。有不少理科学生旷课、逃课,均与这种知识断层导致的不适感有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建议与对策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教学衔接意识。高校教师有必要将眼光向下延伸,从中学、大学知识体系角度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4]一方面认真研读中学教材,一方面与中学教师进行定期座谈。在充分掌握中学政治、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现象发生。在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同样需要这种衔接意识。一方面是四门课程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是不同课程相似内容的教授方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妨以一门课为主,同时还要对其他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相似内容,两门课教师最好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协调分工,明确各自讲授的重点。

其次,探索思辨式的教学方法。大学和中学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知识的更新,更在于教学方法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程性质的定位,很难做到与中学政治、历史没有任何重复与交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对于相似的内容不能不讲,但又不能细讲,要以旧导新,由旧入新,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中学历史课和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都会涉及洋务运动的内容。但中学历史只告诉学生洋务运动是什么?它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兴办了哪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往往只是列举式的总结归纳,缺少自主创新式的思考。到了大学,对于洋务运动概况,教师可以简单进行回顾,但重点在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主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但并不提供现成答案。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中学历史基础,又能在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训练,从而达到巩固与深化中学历史知识的目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思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因为,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如何看待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

再次,文理分班以保障教学衔接。文理科学生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免众口难调。有很多理科学生抱怨,不是教师上课不精彩,而是实在听不懂。与此同时,又有很多文科学生抱怨,不是教师上课不清晰,而是实在没新意。有时教师为了照顾文理科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比如两节课,第一节课讲基础知识,面向理科生;第二节课讲拓展性内容,面向文科生。这样虽做到了两者兼顾,但却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效率。文理科学生分开以后,教师就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说,没有文理分班,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以及思辨式的教学方法就无从谈起。

总之,教学衔接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应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

[1]孔国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探析[J].全国商情,2010,(15).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3]李松林.“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4]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政治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