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

2015-03-28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技术型校企转型

杨 岭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 364021)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

杨岭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 364021)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遵循分类办学的规律、解决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缓解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面临诸多内外部问题。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切入点是明确内涵与特征,厘定思路,趁势而为向;关键在于清除体制障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是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助推器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着力解决若干基本问题,才能在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中突破障碍、顺利转型并持续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转型;路径探究

地方本科院校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运而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发言表示,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这就意味着有百分之五十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经历了由专科向本科、单科向多科的转型发展后,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度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在大学生就业难,而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就业结构矛盾的情况下,实现进一步转型和发展,在高等学校分类定位中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

一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必然趋势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具有必然性,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和特定阶段。

(一)分类办学的规律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学界把中国高等学校大体分为这么三种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比较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本科院校为典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区别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实践中,人才定位不清,办学发展方向不明晰,地方本科院校向研究型大学看齐,争办硕士点和博士点,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身处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办学定位摇摆不定或攀高、趋同的误区,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实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最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要求加快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

尽管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总体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型,但是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面临诸多挑战,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十分注重提升质量,都在有限的空间谋求做出品牌,尽力争取资源,赢得发展先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前堵后追的严峻态势。但是,从总体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影响力还不大,特色尚需要进一步打造,发展趋同,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当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实现由过去精英教育时期培养学术型本科人才进而转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推进教育理念、范畴层次、院系设置、教师队伍、专业类型、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的主动适应和攸关发展命脉的战略抉择。

(三)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中国先前的高等教育一直过于偏重发展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甚至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急于升格,争办学位点,高职院校急于专升本,高校向北大、清华看齐,这就导致了中国人才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从地方本科院校的角度来看,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在727万大学毕业生中,地方本科院校是就业最难的群体,上不上、下不下,“悬在空中”,并不是因为缺乏工作机会,而是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相连接,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只懂得理论,而行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欠缺,一些需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反倒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高校培养模式做出调整。我们不能都培养科学家,而应该将人才培养更多地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相吻合,如果能把地方本科院校转为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这是此次教育部调整的大背景。

(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

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现代产业结构决定城市人才的层次规格和种类,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繁重的任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地方本科院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应该很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协调大学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的关系,确立大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地位,寻求地方本科院校内涵上的突破和提升,可以有效地协调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而,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必然要求,更是地方本科高校应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面临的阻力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是一场涉及到学校原有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自我超越和思想解放。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出现不少体制障碍,面临诸多瓶颈制约,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重视,势必阻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实质转型。

(一)主要的外部阻力

一是我国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欠缺,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机制、高职与中职之间的衔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出现转型方向和路径不清晰,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系统的关系和定位不明确,实践中出现混乱。

二是现行评价机制的制约,地方本科学校评估采用的是普通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在实践中,常常把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用了评估中国所有的本科院校,但是,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实现转型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需要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估机制,但是,当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属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评估机制,

三是现行政策制度的制约。实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相关的专业设置、招生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但是,中国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仍是以统一高考为主,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应用技术型大学如何才能招收满意的生源,如何更好地选拔出符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专业设置方面,如何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破除现行政策和制度的制约。

四是国家各部委之间缺乏信息联动,学校缺乏清晰的市场劳动力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的问题仍然严重。

(二)地方本科院校内部阻力

办学理念上,不少地方本科院校还没有明确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认为办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低人一等,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特征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学科与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不论是多科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亦或师范院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表现出惊人的“默契”,不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条件,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优化配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各个高校缺乏办学特色,缺乏竞争优势,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奉行理论先行的策略,前三年以理论学习为主,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将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习得割裂开来。现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从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搭配尚不默契,发挥不出两者共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理论课程与本专业、本行业的生产实践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很多理论知识用不上。

“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要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学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重偏低。一部分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特色名不符实等。

科学研究不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要求。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框架较多,但实质性合作不强,不少还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水平不高、程度参差不齐且缺乏深层合作高职院校研发实力不足,不能较好满足企业对科研需求,因此,校企合作中科研合作水平较低。另外,校企合作中双方目的的不一致,学校热、企业冷,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不愿意多投入,而学校出于培养人才的目的,本身办学经费有限。合作中的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期合作的保障机制。

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是阻碍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一个阻力。

三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实践路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但必须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实行实质性转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

(一)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切入点:明确内涵与特征,厘定思路,趁势而为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首先要搞清楚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只要厘定思路,转型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发展路径才能更加清晰。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区别于传统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大学,定位于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大学与学术型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目标定位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经济紧密结合,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从学校类型定位看,应用型大学多为教学型大学,它不以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性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类型的主要衡量指标,其学科结构更多地体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应用性能力培养的需要。从层次定位来看,应用技术大学是融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大学;办学定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端,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现有大学属同一层次;从学科专业定位看,应用技术型大学强调专业建设;从科研定位来看,应用技术大学联手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清除体制障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着体制障碍,国家对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不到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攀比、无序竞争和同质化倾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的障碍。因此,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在资源配置、培养模式、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类设计,只有清除体制障碍,突破瓶颈制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才能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评估引导转型,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特点的评估标准,制定一套独立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重视评估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检验在转型过程当中,这些地方本科院校究竟转型如何,对转型良好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怎样嘉奖,对于工作不力的高校,又该如何帮扶、采用哪些制度来进行鞭策。

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立和健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行业指导学校办学,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质量。

可以尝试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试点,选择办学基础比较好的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试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共同设立转型示范学校专项资金,以试点来带动更多范围的转型,逐步推进,有条不紊,不断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的不同转型途径。

(三)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保障: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专业结构调整,应该不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要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特色专业,形成以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需要强调专业结构优化与专业内涵的建设,专业更加凸显应用型,与行业紧密相关的应用技术性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坚实的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在对原有专业的保留下,要重点对应用技术型专业方向进行改造,培养应用技术性专门人才,对于那些对地方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要重点建设,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优势专业,强化专业特色。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要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技术过关、能力过硬的技术性专门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课程涉及到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教什么的问题。科学、合理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当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把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且还非常重视人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科学精神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科学、合理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课程。第二,实践课程。第三,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另外,面对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元分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应当更加关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理论课和实践课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整合起来,融为一个逻辑整体,构建“学”与“做”,“知”和“行”的一元化模式。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流行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项目本位模式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的例子。

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应用技术转型与长足发展,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质量,教学是转型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深化教学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技术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来看,主要要培养面向区域发展,关于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只有把“应用性”与“技术性”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贯穿与整个教育教学中,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才能得以实现,

(四)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助推器: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面临着一大障碍,即来自地方和企业的支持不够。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积极性低,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问题的规定少之又少,现有的法律规定也因自身出现的问题导致法律本身形同虚设,致使校企合作的保障力度微乎其微,校企合作靠校友关系维系,很明显,这样的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政、产、学、研互动。加快校企合作立法,促进企业制度的相关法规或条例,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政策内容的操作性、激励性和保障性。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的建设、完善制度保障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推进激励评价机制建设,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以企业为助推器,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要通过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选派大学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应该多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组成一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最新的技术引进教学;或者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等实践第一线,接受兼职教师的指导。聘用兼职教师,有几个应该注意的点,首先,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帮助兼职教师懂得教,把自己的技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其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签订聘用合同,规范聘用程序,健全对兼职教师的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等。

加强校企合作,创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环境。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要的瓶颈,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与行业和企业合作,进一步建设和扩展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取校地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跨专业,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总的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会碰到很多困难,具体到每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都不同,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可以采取多种转型路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不是换一个名称就可以的,关键点在于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的真正转型和变革。

[1]姚寿广.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2]张丽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难点探析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8,(10).

[3]杨永亮,李娜.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4,(10).

[4]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发展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

[5]贾冬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困与策略研究[J].河套学院学报,2014,(1).

[6]孙泽平,漆新贵.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应用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

[7]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1.

[责任编辑 鲁海菊]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 Technology University:Inexorable Trend,Problems and Path

YANG Ling
(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ngyan 364021,China)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o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following the law of Classified education,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Relief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alent market,and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hie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 Technology University faces many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Starting point for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Applied University is the clear connotation of the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the key is to eliminat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on,mechanism innovation management;The security i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Booster is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Only when we solve some basic problems,can we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the smooth transi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Technology University;transformation;Probe into the path

G40

A

1008-9128(2015)02-0110-05

2014-06-03

杨岭 (1987-),女,福建厦门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技术型校企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