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价值探析

2015-03-28汪季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马克思主义

蔡 潇,龙 刚,汪季石

(1.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3.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黄冈438000)

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价值探析

蔡 潇1,龙 刚2,汪季石3

(1.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3.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黄冈438000)

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治党治军治国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研究自身历史发展的基本需求。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研究整个中国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具体案例和切入点,也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能为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是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

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红色文化

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治党治军治国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红色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合中国特定区域内的多元文化,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1](P89)要把握大别山红色文化,就要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进行透彻研究,才能把握红色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密不可分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大别山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是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密不可分的。当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也离不开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这类地域性红色文化研究的借鉴和参考,因为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要为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本文就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价值进行了六个方面初步探析,以期抛砖引玉为来者借鉴。

一、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是一种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某种盲目的迷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160多年前,经历了19-20世纪和20-21世纪两个世纪之交,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挫折、继续发展等不同的阶段,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过程。“把与时俱进视为马克思主义最宝贵的理论品质,视为马克思主义前进发展中的灵魂与精髓,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永不停顿的历史画卷,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引导下不断展开的。”[2](P4)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欧洲,传播到俄国,从理论变为现实,进而影响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并仍将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对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进行推进和发展,其中就包括红色文化研究。而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融合中国多元文化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在全国分布广泛,而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治党治军治国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别山地区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是中国革命运动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区域之一。”[3](P54)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别山红色文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要把握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本质就需要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特色特征进行梳理,只有掌握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才谈得上把握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核。因此,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研究自身历史发展的基本需求

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发展即中共党史的研究离不开对物质、人物、事件、精神的研究,而大别山是中共党史上历次重大事件发生地,是重要的物质载体、人物发源、事件爆发、精神形成的重要地区,即“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认为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1](P90)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阶段,其中黄麻起义、新四军五师抗日、挺进大别山是发生在大别山区域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直接构建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形成。而整个大别山区域涌现出的著名革命人物也是重要的党史资源,中共党史上的董必武、李先念、王树声、王宏坤、韩先楚、陈锡联、刘华清等都是诞生成长于大别山这块土地上的著名革命人物。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大别山红色文化诞生、孕育、形成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大别山区域老百姓的淳朴、顽强、革命、坚守的美好品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说大别山的红安,形成了“红安精神”,即“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原为“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1](P93)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民谣充分体现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党史特征,比如红安地区的“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党史的部分历程研究,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研究自身历史发展基本史实和历史规律,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在研究中共自身历史发展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即对物质载体、人物发源、事件爆发、精神形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未来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准备。

三、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具体案例和切入点

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整体、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人、物、事、魂”,即物质载体、人物发源、事件爆发、精神形成的复杂整合过程。中国红色文化包括广阔的地域,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韶山、百色、瑞金等地区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代表专属历史时期的异质红色文化。而大别山区域广阔的地域,涉及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个省份的交界地带,历史上隶属于吴头楚尾东西南北文化交融地区,是移民复杂的“八进两出”、四川填湖广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地域广阔、文化交融、历史复杂形成了独特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即“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等主流文化、区域内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宗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从而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生成的一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特色文化”。[4](P1)大别山区域比之于其他红色文化区域,既具有同质红色文化的共同特性,也具有异质的不同特点特征。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具体案例和切入点,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研究可以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参考。如果能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生发、内涵内核、特色特征、应用价值等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就能够对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当前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而目前理论界、研究界的情况是对部分中国红色文化地域研究较为关注,形成了一些热点,比如井冈山、韶山、西柏坡、延安等地,而恰恰是面积涉及四省地域阔大的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较为冷门、薄弱,关注度不如其他同类红色文化生发地区高。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重要案例和切入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直接关系到中国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因为其中有许多共性的、同质的内核。厘清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并推而广之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四、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研究是一个体系,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研究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文化文明研究有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对于文化文明的生成、内涵、特色特征、发展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研究构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架构。文化研究按照地域、时间、学科、特征等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学研究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性,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传统性、时代性等各种特色特征,对文化学的这种特色特征进行把握,就能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某种文化的基本理念,进而为现实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红色文化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在中国近现代救亡图存过程中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发展,结合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依傍中国独特的地理人文条件,生发而成的独特的文化系统。要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整体内容,就要对其特色特征进行掌握,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组成部分的大别山红色文化支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研究清楚大别山红色文化有哪些特色特征,推而广之,凝练出中国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就能把握住红色文化的“魂”,进而为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五、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准备和实践需要

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对大别山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掌握,涉及大别山区域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的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在大别山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的人文社会基础。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把握好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是制定适应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政策也要入乡随俗,要“结合大别山老区的现实状况,透过资源内在潜藏的价值内涵,着眼于资源的利用”。[5](P5)以黄冈市为例,黄冈市“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发展战略就是立足大别山的历史与现实,充分开发红色旅游、绿色生态、黄色佛教三条路线的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调要突出利用黄冈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黄冈市提出了建设“四个大别山”战略,即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战略。“红色,就是发扬革命传统,提供精神动力。大别山是红色的山,英烈无数,将军辈出。打造红色大别山,首先要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支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其次,要擦亮红色旅游名片,形成以红安、麻城为主阵地,其他县市为副中心的‘两点一线’的开发模式。可推动三省六市通力合作,共同成立大别山旅游开发集团,整合景点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打通中部地区红色旅游专线,形成品牌效应。”[6](P4)由黄冈市具体政策可见,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对本区域文化特色特征有充分的把握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应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状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是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准备和实践需要。

六、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是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弘扬中国精神,而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中国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成长也就是一部红色文化诞生发展的历史。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旧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而在红色文化生发过程中的爱国、团结、统一、和平、勇敢、顽强、自强等精神是构建中国精神的重要因子,“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革命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思想性和教育作用对党和国家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P93)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精神的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党提出的“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红色文化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探索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载体、人物发源、事件爆发、精神形成的综合体。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色特征研究对中国红色文化的把握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增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中贯穿着上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载体、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生发过程本身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是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是增强制度自信的史实基础。对红色文化、尤其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和把握,只有把握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才能对大别山红色文化,乃至中国红色文化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认识。在厘清红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建设。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特征的研究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需求,是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具体案例和切入点,能够为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需要,更是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

[1]江峰,汪颖子.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佟德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江峰.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影响因子透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5]石功鹏.试论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生成与利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6]陈军,江欣.建设“四个”大别山之见[N].黄冈日报, 2012-7-10.

[7]张涛,张盈.地方性院校“红色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责任编辑 张吉兵

K201

A

1003-8078(2015)05-0052-04

2015-05-19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5.14

蔡潇(1981-),女,江苏南京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研究生;龙刚(1979-)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汪季石(1964-),男,湖北罗田人,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第三批开放基金项目(2014年)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4034803;校党建理论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4028803。

猜你喜欢

大别山红色马克思主义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色是什么
又见大别山
红色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追忆红色浪漫
再见了,大别山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