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
2015-03-28陈翠,袁林
陈 翠,袁 林
(1.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袁林(1989-),男,湖北钟祥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文献、语用学研究。
汉语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
陈翠1,袁林2
(1.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2.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摘要]交际中冲突性话语的三种产生模式:指令—拒绝模式、表明观点—否定观点模式、批评—对抗模式。冲突性话语的产生与面子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等有关,要避免或缓和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可以使用一些语用策略,如模糊限制语、委婉语、肯定性语言等。
[关键词]汉语交际;冲突性话语;产生模式;语用策略
冲突性话语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原因造成的具有分歧或对立性质的言语行为。”[1]冲突作为和谐的对立面,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采用适当的语用策略,减少冲突性话语的发生。但是,由于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只是冲突性话语的消极作用,很少有学者愿意涉足“负面的语言行为”,导致学术界对冲突性话语以及避免或减少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试图从新角度阐述冲突性话语产生的原因,探讨避免或减少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冲突性话语的表达模式
汉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常常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话语冲突,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赵英玲采用结构分析法,把汉语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按照启始话步、冲突话步及结束话步进行分析。[2]本文按照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冲突性话语内容的特点,将汉语交际中冲突性话语的模式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指令—拒绝模式
指令—拒绝模式,是指一方指使或建议另一方做某事时,另一方直接予以拒绝,进而导致双方发生冲突的模式。
例1(何琳怀孕了,吃什么都吐,只能喝粥,但看到满桌的好菜,还是忍不住要吃。)
婆婆:你还是喝点粥去吧,吃了也白吃。
何琳:白吃也得吃!
传志:你一天吃几顿饭啊?
何琳:吃的顿数再多也不如你一顿顶事!
婆婆:少吃点吧,少吃点就少吐点。
何琳:嫌我吃得多呀?我愿意!①
例2传志:吃过饭你就不能帮我妈干点活?
何琳:嫌累你请保姆啊!
(二)表明观点—否定观点模式
陈述是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通常用来表明自己对某事的观点和态度。在人们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过程中,一方对另外一方的观点进行否定,造成双方的冲突性话语,这是汉语交际中冲突性话语的第二种模式。这种模式更容易导致矛盾的升级。
例3婆婆:你和俺儿是两口子,是小家!俺是大家!总该知道大河有水小河欢、大河没水小河干吧?
何琳:那把我们的小家放在何种位置?放在你们大家的后面?你们的“大河”要永远满不了,我这“小河”就得永远干着?
(三)批评—对抗模式
批评—对抗模式,是指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满或批评时,另一方对此相应地进行对抗的言语行为。这种模式中,说话人说出一些具有负面评价的言语,另一方不甘示弱进行回应,交际双方进行面子的威胁、攻击,甚至是毁坏。
例4传志:老婆,你能不能不像吃了枪子儿,遇着事就噼里啪啦爆炸?
何琳:你才像吃了枪子了!你是挨枪子的!
传志:行,你能不能不像个刺猬,屁大一点事先把刺儿竖起来?老人一生勤俭节约惯了,看不得花钱如流水,还不是为了我们好?勤俭持家是本分嘛,哪里错了?
何琳:结婚都一年多了,你倒勤俭持家了,但你勤俭下来的钱呢?填哪个老鼠洞了?
传志:不可理喻!
二、冲突性话语形成的原因
(一)面子理论与冲突性话语的产生
面子是每个社会人都要为自己挣得的一种社会形象,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面子不受损害。布朗和列文森在《语言使用中的共性:礼貌现象》中提出,面子包括:积极面子、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同、喜爱;消极面子指人们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干预。在交际中,当个体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喜爱或是自己的行为有极大的自主权时,个体的面子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反之,当个体受到他人的批评、刁难或者轻视,个体的行动受到他人的强制或者干预时,就会丢面子,个体就会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手段维护自己的面子。在维护面子的过程中,个体往往采用否定、拒绝、对抗他人等方式,从而产生冲突性话语。在《婆婆来了》中,婆媳、夫妻之间的冲突性话语与面子理论有密切关系。
其一,婆婆与儿子传志的对话中遵循面子理论,极大地满足了传志的面子需求,因而传志容易接受母亲的意见,为维护面子而与何琳发生对抗。
传志出身于贫穷的农村,内心充满了自卑感,而婆婆的言辞肯定了他的能力,让他有了男性的尊严,有了面子。由于生活环境和身份的原因,何琳优越的条件让传志心存自卑,甚至一些无意的举动都会让他多心,觉得没面子。所以,当何琳与婆婆发生矛盾时,传志近乎疯狂地认为“你看不起她就是看不起我”,这表面是维护自己的母亲,实质是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做出的反抗。
其二,传志作为联系婆婆和何琳的纽带,奉行两面妥协,在关键时刻偏向一方的策略,但往往适得其反。对妻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丈夫的爱护和信任,而传志偏向一方的做法,伤害了妻子何琳的面子,因而加剧了何琳与婆婆的矛盾,也使夫妻关系更加紧张。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冲突性话语的产生
冲突性话语属于言语行为范畴,这就涉及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认为,人们的话语不只是简单的陈述观点,人们在说话时要完成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赛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而通过话语形式取得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婉拒、批评、强调、礼貌、请求”等功能。冲突性话语是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否定、拒绝、对抗等的言语行为,通常是直接运用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即直接言语行为对听话人进行否定、拒绝、对抗。可以说,间接言语行为的缺失,使汉语交际中更容易出现冲突性话语。
《婆婆来了》中,婆媳、夫妻间的冲突性话语主要由于说话人运用直接言语行为对听话人进行冒犯,进而导致冲突性话语的不断升级。
例5 何琳:我在你心里到底是什么?我在这个家里到底算什么?
传志:是什么?你是她的儿媳妇!你看你有当儿媳妇的样子吗?对婆婆一点尊重心没有!找事找碴一天都不让人好过,你哪里配让我尊敬你!
何琳:好,你个没良心的白眼狼,吃我的喝我的花我的住我的倒成了我的不对了,早三个月知道你有今天的嘴脸就死也不嫁给你!你的良心都让狗吃了!
传志:你爱过不过,不过拉倒!
例5中,传志与何琳的对话都是直接指责对方,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三)礼貌原则与冲突性话语的产生
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这六个准则是对他人面子的关照,是使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冲突性话语时常是表达异议、否定、拒绝等意义,与礼貌原则的得体、一致、同情等原则相悖。简言之,对礼貌原则中得体、一致、同情等原则的违背,是导致冲突性话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1.违背得体原则,导致冲突性话语产生
何琳在与婆婆的交流中,因为文化和观念的不同而导致彼此心存芥蒂,何琳言辞上与婆婆针锋相对、丝毫不退让。
例6婆婆:这是啥呀老爷,面粉不像面粉,米粉不像米粉,像石灰,还贱不了,哼,狗窝里可能藏住油饼,净买吃了不拉屎的物件……
何琳(冷冷地):我买的,我挣的钱,送给嫂子!
婆婆(把东西扔在桌子上):就你的钱多!
何琳:钱不多,我就愿意买!
例6中,何琳用冰冷的口气与婆婆对话,表现出鄙视、傲慢的样子,这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导致二人的冲突性话语产生。
2.违背一致原则,导致冲突性话语产生
例7婆婆:养儿子就是为了顾大家的,儿子不顾谁顾?亲儿子都指望不上,大家都起劲地生儿子养儿子、砸铁卖锅地供儿子上学干啥?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供出个有本事的儿子转手送给丈母娘了,孝敬人家去了,这养儿子还有啥意思?真不如养猪能卖钱能杀了吃肉,养狗能看家护院能摇个尾巴呢!
何琳(不屑):那儿子成年后有了工作顾“大家”“大河”,为“大河”之水而奋斗就行了,干吗非要娶老婆啊?让老婆陪着一起顾“大家”?这老婆没有娘不是妈生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例7中,何琳与婆婆的对话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严重影响了和婆婆之间的关系,也导致婆婆在儿子传志面前不断数落何琳的不是,从而破坏了何琳在丈夫心中的形象,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3.违背同情原则
例8传志:我能有什么办法,年纪大的人,做事总欠考虑。我私下告诉她不就行了,你还非在下面说了再说!
何琳:做了这种事还怕说?
传志:那可是我一把年纪的老娘啊!你让她尴尬难受于事有补吗?
何琳:你说,你到底认不认为你妈在这件事上做错了呢?
传志:没错!我就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错!只是欠考虑而已!
何琳:都亲眼所见,让你认识到你妈做了一点错事为什么这么难?你就这么选择性地失明或装着视而不见?你还有没有是非曲直和黑白观念?
例8中,由于传志和何琳对婆婆生活习惯看法的对立,导致了二人感情的对立,进而产生冲突性话语。
综上所述,汉语交际中冲突性话语的产生与面子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威胁他人的面子、缺乏间接言语行为或是违背礼貌原则,都会导致或加剧冲突性话语的发生。
三、避免或缓和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
上文分析了冲突性对话的发生模式、引发的原因,为避免或缓和冲突性话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以下启示:
其一,要重视面子理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正面面子。因而,在交际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对方的面子。
其二,直接言语行为可能会伤害对方,在汉语交际中要多践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充分发挥间接言语行为,如婉拒、礼貌等功能。
其三,遵循礼貌和合作原则。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赤裸裸的否定、拒绝、对抗只会导致说话双方感情上的冲撞。为此,可采用以下几种语用策略来避免或减少冲突性话语的发生:
(一)使用模糊限制语策略
贾敏提出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婉拒、批评、礼貌等功能。[3]模糊限制语是间接言语行为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交际中使用“我觉得”“可能”“好像”等模糊限制语,可以减少双方之间的分歧,从而维护对方的面子,也可以使说话人显得更客气,免于难堪,免于武断。
例9(1)你这道题好像做得有点小问题。
(2)我的想法可能和你的不太一样。
例9(1)中使用“好像”“小”等模糊性的词语,使原本具有否定意义的语气变得缓和,态度变得诚恳,既维护了听话人的面子,又起到了提醒听话人改错的目的。例9(2)中使用“可能”“不太一样”等模糊性词语,既减小了双方之间的分歧,又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想法。
(二)使用委婉语策略
在正常的交际中,如果必须执行威胁面子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对方的面子并采用相应的礼貌策略或手段尽量缓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采用委婉语策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现象,其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不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4]常言道,“恶语穿风似刀剑,婉言相劝是春风。”在汉语交际中,委婉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体现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效果,是避免或缓和冲突性话语的有效手段。
例10(1)你方不方便帮我买瓶水呢?
(2)去,给我买瓶水!
例10中,说话人意在希望听话人帮自己买瓶水,(1)运用比较委婉的话语,既维护了听话人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避免了冲突性话语的发生。相反,(2)使用生硬的命令语气,容易造成听话人的不悦,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使用部分肯定的策略
冲突性话语是表达异议的结果,如果在交际中尽量遵循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得体原则、同情原则,就能减少双方在交际中的分歧和感情上的对立。[5]因而,当交际中出现分歧时,要在一定程度上先肯定对方的观点,然后再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意见。
例11陈明:汪师傅,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汪师傅: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不现实。
例11中,汪师傅和陈明的观点有分歧,汪师傅采用先肯定,然后再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有助于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
四、结语
冲突性话语作为一种不礼貌言语,在言语交际中大量存在。它有三种模式:指令—拒绝模式、表明观点—否定观点模式、批评—对抗模式。造成冲突性话语产生的原因与面子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有关。要避免或缓和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应使用一些语用策略,如模糊限制语策略、委婉语策略,等等。研究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能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理论指导,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尽量避免矛盾冲突,从而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
注释:①文中例句1-8均选自电视剧《婆婆来了》。
[参考文献]
[1]冉永平.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
[3]贾敏.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J].海外英语,2011,(10).
[4]唐建福.论委婉语对和谐家庭构建的促进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5).
[5]夏玉琼,崔义平.异议表达的语用策略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11).
责任编辑:魏乐娇
Conflicting Words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CHEN Cui1,YUAN Lin2
(1.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2.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Conflicting words in communication include three patterns:instruction-refusal,giving opinions-disapproving opinions,criticism-confronting. Using conflicting words is related to face theory,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 strategies,such as fuzzy modifiers,euphemism,and affirmatives,may help avoid such conflicts.
Key words:Chinese communication;conflicting words;production model;pragmatic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18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2—0089—04
[作者简介]陈翠(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音韵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