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清代的畜牧技术
2015-03-28程新晓
程 新 晓
(河南大学 出版社,河南 郑州 450046)
简论清代的畜牧技术
程 新 晓
(河南大学 出版社,河南 郑州 450046)
清代畜牧技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成就。清代在饲养管理方面更加注重精心饲养,饲养管理上的规定也增加了很多;在畜种改良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阉割技术进步很大,阉割技术以母猪的“小挑花法”为代表;清代在相畜术方面主要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在兽医技术方面,不仅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在兽医理论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清代;饲养管理;畜种改良;相畜术;兽医技术
清代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畜种改良和兽医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探讨清朝畜牧技术方面稍显薄弱。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了巨大发展,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大一统的环境使得清代的畜牧业特别是畜牧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前提。畜牧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到清朝已经成为畜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牲畜的饲养技术、畜种改良技术、相畜术、兽医技术等,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饲养管理技术
清代的饲养管理技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科学饲养牲畜,在役使牲畜时也会加倍爱护,不使之因管理不当或过度劳累而生病,造成经济损失。
(一)马、牛等大牲畜的饲养管理
清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尤其是官营畜牧。在官营畜牧业中以马为重。清代是不允许民间养马的,因此马匹的大规模饲养都是政府在管理。
清代在马匹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更加齐全。清宫内设有御马监,随后又改名上驷院,负责宫内用马。《清史稿》记载:“(顺治)是时,大凌河设牧场一,边墙设厂二,曰上都达布逊诺尔,曰达里冈爱,隶上驷院。”[1]4173这三个牧马场是清朝设置的重要牧场,是上驷院掌管的重要牧场,为清政府提供用马需求。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就是太仆寺,太仆寺为清朝管理马匹的机构,其下掌管两翼牧场。《清朝通典》记载,太仆寺左翼四旗牧场是在张家口外的哈喇尼敦井处,东西约一百五十里,南北约一百三十里,右翼四旗牧场是在张家口外的齐齐尔汉河处,东西约一百五十里,南北约三十二里[2]2605。这些都是清朝牧区,占地面积大,由此可见清政府对于牧马的重视。而且无论是在牧课还是在牧场方面,都可以体现清政府对于牧马的重视。例如,清政府规定:“每翼简用副都统二人,于立夏后四月率领官兵陆续赶赴口外牧场,择水草丰茂处加意牧放,若照管不周以致马匹阙少者,落副都统以下各官赔补。其实,系残废倒毙者,马扣存三月钱粮,驼扣存四月钱粮买补。”[2]2607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惩罚放牧人员照看不周的措施以及奖励马匹繁殖数量多的措施。
清代在马匹的饲养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为保持马匹健硕,在饲养官马的方式上有几次变更。乾隆年间,八旗牧马在城外牧养,“圈马之设,始乾隆二十八年,从都统舒赫德请也”[1]4172;“洎自五十九年撤圈,分给各兵拴养”[1]4172;“谕成亲王永瑆议复圈马,大学士戴衢亨等会议,立章程十条,圈马仍旧”[1]4172。圈马跟拴马之间不停地变换,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牧放方式,以便于给马匹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由于战争的需要,政府也更加注重对马匹的饲养管理。清代马匹的饲养上更加注重科学喂养。在牧区,马匹的饲养管理虽然因为战争的需要而有所重视,但是总归还是自由放任,以水源为中心自由放牧,马群中有公马作为领头,放牧者凭借手中的长鞭可以控制整个马群。因此不如农业区的饲养精细。另外,对战马的饲养要更加细心,“凡战马,次日欲出阵,则先日禁草料,吊之栅下,良马有可吊十日者。战后,唯饲以草节,日许乃下料,则马不伤。凡马运来牵转,喘定汗息,乃去鞍,系于迎风所,移时乃饮喂之”[3]205-206。无论在战前还是在战后,马匹的喂养都要重视。
在农业区,喂养马匹有很多细致的规定和方法。此时人们更加注重对马匹的精心、科学饲养。例如,《新刻注释牛马驼经大全集》记载有“三饮三喂刍水法”,即:“一曰:少饮、半刍;二曰:忌饮、净刍;三曰:戒饮、禁刍。”[4]15也就是说,马在饥渴、尫羸、妊娠时要少喝水,在饥肠、出门、远来时不要喂饱;浊水、恶水、污水不要让马喝,马吃的各料要用当季的,灰料要干净,毛发要择干净;骑马、喂料后,有汗时不能饮水,脿大、马不常骑、炎暑天气不能加料。这样,马匹才能保持健康,不影响骑射。《活兽慈舟》上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些都是继承了《齐民要术》中的养马的方法。并且,养马要“冬暖屋,夏凉棚,头平系,行相离稀,槽道洁净,拣择新草,筛簸粟米、豆料”[4]18。在骑马时,也要善待马,规定:“凡乘习,一日行,二日驱,三日骤,四日驰,五日奔,终而复始,千里无病。”[4]18
在马厩方面就更是要注意。马厩不仅要敞亮干燥,《三农纪》中提到过“马乃乾畜,性喜高洁……作坊者须得亮燥爽畅”[5]655;“物唯马为贵,其性恶湿,利居高燥,须惕其好恶,顺其寒湿,量其劳逸,慎其饥渴”[5]561。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时节及时修理马圈,“(白露节)此后驴马常归棚,六畜房圈及时修理,不使受寒致疾”[6]69。特别是要让马厩保持干净,“晨早将厩内粪除打扫,离槽出厩,系清洁幽暗处”[7]290。
牛是农家重要的经济来源,“牛为农之本。腴田百顷,非牛莫治,其兴地利,不止代七人之力,故禁宰有律,非泥果报之说也。喂养不可失时。吾邑向无喂料者。今牛价数倍,若不加心喂养,一经倒毙,无力置买,佃户不免流离,主地亦必荒芜矣”[6]14-15。因此,对于牛的饲养更要谨慎。在牛的饲养上,清代许多书籍都有记载,不同品种的牛,饲养方式也是不同的,要做到因畜制宜。“旱牛放牧于高岗,务知山陵之情性,须识草木之枯荣,故多能任重而不喜水浴。水牛蓄养于平地,当晓地势之高下,宜明水性之温凉,故能耕田而喜水浴,盖常浴之,则其体舒畅无灾矣”[7]4。另外,《活兽慈舟》中有专门的“牧养惜牛篇”,记载一年四季应该如何饲养牛。四季的饲养方法也不同,要懂得因时制宜。春季,虽然已经长了草,但并不茂盛,要“草料均匀,水浆合时”[7]134才可以役使;夏季天气炎热,白天要避开炎热的天气,不要因为农忙时节,让牛过多操劳,晚上点些驱赶蚊子的香,牛才能安眠;秋天正是收割的季节,这时要给牛喂饱,驱使时不要太急;冬天天气转冷,牛厩要避风,避免牛感染风寒。尤其是在役使时,更要注意了,“(牛)至临用,不可极饱,饱即役力伤损也”[8]61。牛作为重要的劳力,可代替多人劳作,方便耕作,但是在驱使耕牛时,也应该注意爱惜耕牛,“农者蓄养,须知宝爱,当惕其性情,调其气血,慎寒暑,体劳逸,度饥渴,节作息,安暖凉,能若此,则牛之精神爽快,筋骨舒畅,皮毛泽润,至老不衰,可以延年”[5]574。
(二)猪、羊、家禽等小牲畜的饲养管理
在猪的饲养管理上,养猪要修圈,以便管理,但是也有人说:“豕不可放于街衢,亦不可常在牢中。”[8]63猪圈也要勤于打扫,猪吃的饲料要极细,并且要定时。《三农纪》上记载有种饲养方法:“一人持糟于圈外,每一槽着糟一杓,轮而复始,令极饱。若剩糟,复加麸糠,散于糟上令食极净方止。善豢者六十日而肥。”[5]585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约饲料,同时也能让猪增肥。《豳风广义》上也提出“养猪七宜八忌”。这些都是当时农民养猪的经验总结。
羊的饲养环境很重要,因羊喜欢高处,羊圈要修得高一点,这样可以防止被狼或者狗咬伤,羊圈与猪圈不同,羊圈内要积存羊粪,撒些干土。同样,牧羊也很有讲究。《豳风广义》对牧羊有具体的要求,指出:“羊必须由老人及心性婉顺者放之,方得起居以时,调其宜适。”[9]168以防止放牧者打伤羊,同时,要缓慢驱使羊群,不要不断停下来休息。春夏两季要早放牧,冬季时要晚出早归,羊群中要选一只领头羊,方便放牧。若是想要养出肥羊,就必须先骟过之后,再配以用水浸泡过后的干草和豆类,不用再加水就可以养肥。这就是所谓的栈羊法,用来催肥商品羊。
清代在家禽的饲养上也有一套细致的规定,《三农纪》记载有雏鸡不能喂熟饭,否则“脐内生脓死”[5]589,并且用“冷水洗爪,可以耐寒,以烟熏身,耐寒”[5]589。还要给鸡做笼,防止鹰或狐狸害人。鹅同样也要提防老鹰。《豳风广义》中也提到过“园放之法”,这是鸡的散养之法。养鸡要将散养与圈养结合起来。同时,若有的鸡能飞,那么就要剪去翅膀,鸭也如此。如果鸭的尾巴尖下有硬毛,就必须拔去,不然会伤了自己。这些饲养方法都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
另外,清代牲畜所食的饲料种类很多,例如,《活兽慈舟》中提到过“(夏季)绿豆、大苔藟、胡豆、米泔水喂之亦可”[7]134,“(冬季)可用大麦、粳米、胡豆、稻草等喂饱”[7]134。《三农纪》中同样提到夏季用水浸泡绿豆、蚕豆等,可以“凉而饱腹,力倍于常”[5]574。常做饲料的还有麦麸、稻糠等。
二、畜种改良技术
清代畜种的改良技术也有很大进步,牲畜的品种较以前增加了很多,在人工孵化技术上更是有所创新,使用的火菢法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人工孵化方法。
(一)培育良种
清政府也积极寻求更好繁殖品种,设立专门的种马厂,配出良马。史书有记载:“顺治初,大库口外设种马厂,隶兵部。康熙九年,改牧厂属太仆寺。”[1]4173在给牲畜配种时,要求双亲都是优良品种,这样才可以生产出更好的后代。例如,“母猪唯取身长、皮松、耳大、嘴短、无柔毛者良”[9]163;“取做牡者,务取身大高长、尾根长者及肾经阳物长者乃佳”[7]400,这样的猪才能生产出更好的小猪。清代的牲畜繁殖技术较之前代也有很大的进步,对家畜的繁殖时间有细致的规定,例如,“猪忌五月配圈,恐九月生子,少脑难成”。[9]163“(鸡)取九月出生者为种,守窝善养育子。雏初生二十日,饲以燥饭毋令出窝”[3]208。选取九月孵出的做种鸡,这些鸡能够很好抚育小鸡;小鸡出生20天,喂养米饭,不要让它们出窝。
清代家禽的人工孵化技术也相当高,有照蛋法、火菢法等先进的方法。《三农纪》上指出:“卵无雄者,以卵停水盆中,晌午日少照伏之,可生雏。或告灶,以釜煤画十字于卵,伏之亦生雏。”[5]589《豳风广义》上还记载当时比较先进的火菢法,鸡鸭皆可用此法孵化幼雏。《三农纪》中还提到“(鸭)有炒糠麸伏者,有炒麦伏者,又有马屎伏者”[5]595。这些方法可以使孵化不受自然条件和季节的限制。这些方法都是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来的,只有精确掌握了家禽孵化的温度湿度等信息,人工孵化技术才会更进一步。
(二)阉割技术
清代已经深刻认识到阉割的重要性,例如,《物理小识》上曾提到“豕必豶牢,止宜二三育,多则胎豶矣”[10],而且还意识到“去过势的猪‘骨细多肉’;没有去过势的,则‘骨粗肉少’”[11]98。这是因为“猪经过去势,性分泌素刺激消失,使猪的体内同化作用增强脂肪容易堆积在各部组织内,形成‘骨细肉多’”[11]98。只有经过阉割后的猪才能肉多骨头细,保持品种优良。
清代继承之前的阉割技术,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火骟法和水骟法。虽然方法主要是沿用以前的,但是使用的范围已经变得很广泛。《清朝通典》中有记载:“岁春季本寺满堂官一人往口外将马驹验骟,秋季往口外分拨骟过三岁之驹入群。”[2]2605由此可见政府专门派官员骟马,表明清代的阉割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开始大规模使用。此外还有很著名的母猪“小挑花法”。据记载:“(猪)雌者两月犂其蕊。”[5]585“小挑花法”是指的是割掉母猪的卵巢的方法。这一方法操作简单,而且不伤害小猪。这些技术如今还在使用,可见其先进之处。
三、相畜术
相马术是根据按照马的各个部位来相马的,从头、眼、耳、鼻、口、形骨到蹄,都有详细描写。《新刻注释马牛陀经大全集》附有“相马宝金篇”提出相马的总原则就是要眼睛眼大、面长、耳小、鼻子大。此外,也有根据马的内在气质来相马,通过马的神韵、走路的姿势都可以看出是否为良马。但是这些相法只是相对于大多数而言的,不是每匹马都可以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牛术分为相黄牛和水牛,也是从牛的各个部位来观察。《养耕集》上记载的相牛口诀是作者经过实践观察,按照江西当地的习俗,补充了明代《牛经》所没有的。相牛法大多是继承了《相牛经》,但也只是黄牛而已,水牛的相法以《相牛心境要览》最好,水牛要求“好牛头小腹大,角立眼圆,身短,脊高背低,杂毛不生,尾长过膝。肥要见骨,瘦要见肉”[12]。《大武经》中专门有“相牛篇”,也是根据牛的各个部位来相牛。好牛要求“三宽”“四紧”,三宽是指鼻子、屁股、角门宽,四紧是指骨骼、四蹄、口、腰紧[13]。
相猪术所描述的良猪要求“喙短扁,鼻孔大,耳根急,额平正,腰背长,臁堂小,尾直垂,四蹄齐,后乳宽,毛稀者易养。喙长则牙多不善食;气膛大,食多难饱,生柔毛者难长。耳根软,不易肥;鼻孔小,翻食。首皱踢曲,不易壮”[5]585。同样,《农圃便览》中也有类似的提法,“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圈不厌小,处不厌秽,饲喂及时则易肥”[6]16。这样喙短无柔毛的猪才更加容易饲养。
相禽术也有所发展。例如,在相鸡上,挑选品种好的鸡,可以改良鸡的品种。“目如鹞,噱若鸽,首小靥正,毛浅足细者佳。雄宜头昂、冠竖、九锯,翅束尾长,啼声悠长者堪作种。雌宜头小、眼大、颈细、龁长、足矮者为种上佳”[5]589。这种脸盘小、毛色浅、脚细小的鸡为良鸡。
清代相畜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其中仍然夹杂着一些迷信色彩。例如,《三农纪》中记载有“(牛)额有黄花者,召吉庆”[5]572。另外,《新刻注释马牛陀经大全集》中也记载了很多凶牛图片,说明清代的相畜术仍然没有摆脱迷信思想的影响。
四、兽医技术
清代的兽医技术有很大进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兽医著作,总结出大量先进的兽医病方,在兽医理论上更是有所突破,尝试新的医用手段。
清代的兽医著作非常多。郭怀西的《注释牛马驼经大全集》是对《元亨疗马集附牛陀经》的注释本。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郭怀西在注释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当时兽医学上的先进技术,在疗法用药上颇有创新,并且附有图片和歌谣,方便易懂。傅述凤的《养耕集》是关于牛的医学著作,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牛的先进医学理论,将针灸与牛病相结合,全书贯穿着整体辩证施治的观点,在诊断学上有很大进步。《活兽慈舟》中依照内脏分篇记载,详细说明了牲畜所用的医方、药物等。此外,还有《抱犊集》《大武经》等著作。
清代的兽医技术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在针灸学上,兽医将针与药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养耕集》中提到很多针治病方,还有牛穴针法的图,每个穴位都有详细介绍,强调针灸的准确性和熟练性,“清楚认真穴道,看在某处下针,是治某处病,或该用一、二寸之深,或该用三、五分浅,临得症多,参得理透,自有得心应手之妙”[14]。
《活兽慈舟》有“论造药针法”,即“用马嚼口铁炼刀针无毒。或炼成刀针入土中藏七七。又炼成刀针,常用药养针,无不效。凡铜炼针,炼成入猪肉中养七七,取出用之应效。凡银炼针已成,用硝水煮浸,随用皂角水浸三日,用之应效”[7]280。这些都是其他的兽医书籍中所没有的技术经验。这种方法至今仍有兽医采用。
兽医理论也有很大进步。以前的医学中规定某些药物不能同时使用。《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中就记载有“十八反”“十九畏”“胎娠服忌”,但是清代有些兽医就已经开始打破这种禁忌,使用药更加灵活多变。例如“十八反”中提出“大戟芜花并海棠,甘遂以上反甘草”,“十九畏”中提出“巴豆性烈最为上,更与牵牛不顺情”[4]135,在《养耕集》中却有甘遂和甘草同时使用的药方,也有牵牛与巴豆同时使用治牛肚胀的方子。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理论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此外,许多兽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相似,是源于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升降沉浮、四气五味等。
在预防学上,清代兽医也有很大的发展。《养耕集》中的“治牛瘟疫法”就提到,在一部分牛感染之后,剩下的就要及时预防。具体做法就是:转移或消毒。《活兽慈舟》中提到“又或天气酷热,阳光炎暑,或陡致凉寒,必当将息,免惹风寒疫疠等症”[7]265,或者给牲畜喂四季药,做到“预防为先”。总之,在预防疾病上,就要做到善养牲畜,管理得当,加上平时吃点预防生病的药即可。
余论
清代畜牧技术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笔者以为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首先,清代畜牧技术的进步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清政府制定出饲养牛马严格的法律和有效的措施。清代设置了掌管中央到的地方的马政官员和各大牧场,不仅反映出畜牧业分布地区之广,也表明当时政府对畜牧管理的重视。清皇宫内畜牧管理机构有上驷院、庆丰司等,清中央国家机关中的畜牧管理机构有太仆寺,地方上的畜牧管理机构采用军政合一的形式管理[15]。清代已经开始种植从国外引进的玉米、花生、番薯等,为实现饲料多样化提供条件。清代多发的自然灾害引起农业经济的连锁反应,政府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16]。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客观上鼓舞了人们对畜牧技术的改进。
其次,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清朝实力的增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通过武力斗争以及友好交往,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一些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传入中原,促进了内地畜牧业的发展。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是清代畜牧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清代畜牧技术的进步是各民族交流的结果。畜牧技术的进步不是农业倒退的体现,而是两种文明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原地区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附带经济而存在,周边少数民族则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在畜牧技术方面相对比中原地区更为先进,清代作为民族大一统时期为两者交融提供条件。
复次,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畜牧技术的发展。清政府结束了明末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通过对西藏、青海、蒙古等部多次的征讨,平定了地方上的叛乱,设置严格的基层组织,社会逐渐安定。社会的安定是畜牧技术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社会安定使得畜牧业可以稳步发展,人们才能积极探索畜牧技术,为畜牧业做出贡献。
此外,畜牧技术的进步也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东渐的第一个时期为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来访给中国传入了很多西方先进的理论书籍,西方的物理、医学、生物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他们带入的西方先进的科技,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到中国的畜牧技术,为我国畜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赵尔巽.清史稿:第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嵇璜,刘墉.清朝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3]包世臣.包世臣全集管情三义齐民四术[M].合肥:黄山书社,1997.
[4]郭怀西.新刻注释马牛陀经大全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5]张宗法.三农纪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6]丁宜曾.农圃便览[M].北京:中华书局,1957.
[7]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活兽慈舟校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8]高恩广,胡辅华.马首农言注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9]杨屾.豳风广义[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10]方以智.物理小识: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52.
[11]伊钦恒.授时通考辑要[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2]邹介正.相牛心境要览今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
[13]杨宏道.大武经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2.
[14]杨宏道.养耕集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20.
[15]李群.清代畜牧管理机构考[J].中国农史,1998(3).
[16]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J].古今农业,2001(1).
An Analysis of Graziery Technolog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CHENG Xin-xiao
(Henan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6,China)
The graziery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predecessors’ experie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s to breeding and management,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elaborated breeding, and the regulations about breeding have increased a lot at that time. Besides, technology of breed improvement also made a new breakthrough, and the castr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ith a representative of “small lace method” for sow in particular. The technique of judging livestocks by their appearance in the Qing Dynasty mainly inherited predecessors’ experience. In the aspect of veterinarian technology, a lot of excellent technicians sprang up,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veterinarian theory were acquired as well.
the Qing Dynasty;breeding management;breeding improvement;the technique of judging livestocks;veterinarian technology
2015-04-16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6.021
K24
A
1000-2359(2015)06-0104-05
程新晓(1973—),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