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而神异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辨析
2015-03-28赵彩霞
赵彩霞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
形似而神异
——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辨析
赵彩霞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150)
陶渊明与王维都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性诗人,表面上看,二者都在追求一种自在洒脱、任真自得的境界,但在精神内质方面,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儒道思想为精神支撑,主张委运物化,顺应自然;而王维以禅宗的空定之境为最高追求,诗风空灵澄澈,超然物外,虽为景语,句句皆禅语。
任情适意;空灵清妙;儒道;禅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玄学兴起,清谈盛行,文人士大夫们以此作为全身远祸的避风港,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任运自适、崇尚自然的风流名士,如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人物。陶渊明继承了魏晋洒脱率真、任运自然的风骨,但在玄言诗盛行的大背景下,他的出现,又使诗歌回归到文学的本源。因为玄言诗发展到后来,几乎成为老庄思想的枯燥注解,远远偏离了诗歌作为艺术的特质。陶渊明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1]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清新、质朴、自然之风。自此之后,文人们相继栖身于此,写下了大量歌咏山水田园的佳作,尤以唐朝的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对陶渊明既有继承,“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又有发展,尤其是在佛家思想的体悟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试从形与神两方面做一个比较。二者,有其形似的一面,指两人走的都是由仕宦至回归田园的心路,最终都在山水田园风光中找到了心灵的寄寓之所,获得精神上的任情适意、平静愉悦。其不同之处,即神异。深层而言,二者由于精神依托点不同,一个受儒道影响,诗境质朴率真、亲切自然。一个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意境空灵清妙、超然洒脱。
先就其形似来说。早年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远大志向,学而优则仕,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要追求。但在黑暗的现实中碰壁后,又都回归田园,在山光水色中,寻求生命的皈依与栖息。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名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据说也做过一些小官,但在陶渊明八岁时就去世了,家境日渐衰微。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2]虽然在谈及出仕的原因时,他也曾写道:“畴昔苦长机,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饮酒二十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亲老家贫固然是其入仕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出身世代官宦家庭,早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在《杂诗》中,他写道: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表明自己远大的志向。《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出来做官,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加入桓玄的幕府,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就有离开的念头。《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 “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一年后因母亲去世,回到浔阳。三年丁忧期间,时局动荡,先是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接着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攻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同时,心里又很矛盾,眷恋着田园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但在刘裕府中以陶渊明的正直不阿,很难有所作为,到了安帝义熙元年(405)三月,他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途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他系念着田园,这次没做多久,就辞职了。十余年徘徊于仕隐之间,陶渊明真的是疲惫了,也厌倦了。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只做了81天,便解印归田。此后躬耕陇亩,再不出仕。在田园风光里,陶渊明找到了精神的寄寓之所。《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现出回归田园的急切与喜悦。“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们能看到陶渊明对辗转十年官场的厌倦,对于回归田园,有着发自内心不可抑止的欣喜。
王维出身地主官僚家庭,通音律、工书画,与其弟王缙均聪明过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任太乐丞。前期的唐朝国力强盛,整个社会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受时代影响,青年时期的王维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如《少年行四首》,这四首组诗以浪漫的笔调,从四个方面即高楼畅饮、报国从军、战场上英勇杀敌以及功成不居的游侠精神,塑造了长安少年的英雄形象,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写照。这四首诗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充满蓬勃昂扬的青春气息。《燕支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边塞诗,采取正面表现战争的方法,描写了出征、行军、战斗、获胜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位奋勇杀敌、智勇双全的边塞将军的形象。表现出豪迈昂扬的激情,壮丽雄浑的气势,饱含浪漫主义的风采。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求,也隐含在字里行间。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主政,多才多艺的王维受到重用和提拔。先任右拾遗,后任监察御史,这期间王维政治热情高涨,期求做一番事业。但可惜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便把张九龄取而代之,世风日下,整个朝政污浊不堪。为了保全自身,王维采取了亦官亦隐的态度。后又经历了安禄山叛乱事件,虽故意服下泻药,假装喑哑。但仍被拘留在普施寺中,强授伪给事中。后来若非其弟王缙以己官为兄赎罪,再加上自己的《凝碧诗》,恐怕难逃罪责。之后官运亨通,至尚书右丞。可是经历了宦海沉浮,王维显然厌倦了,虽然身在宦途,但心住田园。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在诗中描写终南胜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这首诗由远及近,不仅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白云缭绕的景色,而且青霭濛濛,烟云变灭,恍如置身仙境,不沾半点尘埃。王维绝尘避世之思想可见一斑。此后又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墅,那里风景优美,有华子岗、辛夷坞、竹里馆等景点,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又将诸友聚集在其田园所作的诗搜集成编,号《辋川集》。在山光水色中,他找到了精神上的惬意栖居,《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自然优美的景色,呈现出一片幽静的氛围。《答张五弟》:“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隐居钟南山,远离喧嚣,饮酒垂钓 ,别有一番寂静安闲。
王维与陶渊明都在山水田园生活中找到精神的归宿,但在精神内质上,二者还有很大的差异,即“神”异。陶诗平易、质朴、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有对日常劳作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在陶诗中,处处能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躬耕陇亩,种豆南山,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或把酒话桑麻,与邻人披草相往来。《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与农人相往来,乡间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在心里,却是清闲自在的,诗人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身价,与邻人有了共同语言,培养了质朴而真挚的情感。《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在王维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出的是一种空灵寂静、清妙超然,自在洒脱的境界。《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即使有自己身影的存在,也是超然物外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物质的因素。陶归隐田园后,完全靠自己躬耕陇亩,生活清贫,风调雨顺时,还能“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晚年遭遇火灾,家资殆尽,一家人暂居一条破船上,生活更加困顿不堪。《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诗人晚年生活窘迫,衣食不继。乞食虽令出身官宦世家的诗人难堪,但诗中表现出的坦率、真诚、毫不做作的坦荡个性,仍令人感动。王维官至尚书右丞,衣食无虞。不用亲自耕种,比之陶渊明,他更像一个旁观者。“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野望》)。这首诗写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望,空气清新,原野空旷。河水粼粼,碧山突兀。农忙时节,家家无闲人,田间地头,都是农人辛勤劳作的身影。
其次,造成二人诗境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二者思想的支撑点不同。陶渊明受儒道思想影响较大。王维受佛家思想影响较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陶渊明幼时,儒道兼通,早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多一些,归隐之后,道家思想就占据主导地位。孔子是不赞成士子们读书有成,而去耕种的,《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而《庄子》书中就曾肯定过躬耕劳动,《马蹄篇》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盗跖篇》斥骂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陶渊明相信“织而衣,耕而食”的道理,“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看法。《答庞参军》:“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从字面上看,陶渊明喜欢儒家圣贤的经典,似乎是儒学的信徒。其实不然,全诗所抒发的是一个“幽居士”的爱好自然的思想。诗的末尾说:“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体素,就是道家的观念,意思是保持朴素自然的本性。《庄子·刻意篇》:“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真”与“淳”都是道家观念,陶渊明是将孔子学说道家化了,尤其后期,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陶渊明追求的是任真自适的生活态度。“渊明最可贵的修养,乃在于他有着‘知止’的智慧和德操。在精神上,他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穷’的操守,因此,他终于挣脱出了人生的种种困惑与矛盾,而在精神与生活两方面都找到了足以脱身不疑的止泊之所。”[3]
王维诗的空灵清妙,是和他的佛学修养分不开的。王维早年丧父,由母亲崔氏抚养成人。崔氏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30余年,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王维深受其母崔氏的影响。晚年时,“在京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4]王维在四十岁之后,淡泊尘世,虽身在宦途,然心无牵挂,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在诗中追求空无寂静的解脱境界。王维山水诗中,最突出的是“无我”与“无生”的思想。“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游感化寺》:“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王维以佛家空静的心态来观照自然,万象即呈空静之态。“高馆阒无人,离居不可道。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登裴秀才迪小台》)。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王维喜欢选取的物象,多是深山空林、黄昏日落,归巢鸟雀,以及萧索的秋季,以此来展现出空寂幽静之境。陶渊明与王维,内心都是自在洒脱的。在陶渊明诗中偶尔也会出现佛教术语,但并不意味着他内心向佛。他住在庐山脚下,与当时净土宗初祖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他虽与慧远有交往,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佛教讲求因果轮回,看重来世。陶渊明只从现实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形影神》中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委运大化,顺应自然,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而在禅定的空灵澄澈中求解脱,则是王维的追求。晚年的王维,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赠房卢氏琯》)。《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其“空”、“净”的描写,营造了清新明净的意境,映现了他深厚的禅学修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卷下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景语皆禅语也。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
[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M] //伽陵论诗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46.
[4]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52.
2014-11-30
赵彩霞(1973-),女,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