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城市史研究综述

2015-03-28杨俊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乌鲁木齐新疆研究

杨俊杰 马 彬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与民族学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城市史研究综述

杨俊杰 马 彬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与民族学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近年来,新疆城市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既有对新疆城市的整体研究,也有对单体城市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疆城市史的研究,进行总体的回顾与梳理,总结新疆城市史研究的新特征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未来新疆城市史极可能呈现的发展趋势做出瞻望。

新疆城市史;研究状况;新特征;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和拓展,新疆城市史研究也逐渐纳入到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在各学科相互交流的背景下,学者们推出了众多的研究成果,这使得新疆城市史研究由起步、发展并走向繁荣。接下来,笔者就新疆城市史研究的概况、研究缺陷和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一、新疆城市史研究梗概

近年来,在各学科相互交流的背景之下,新疆城市史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层面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疆城市史特别是对单体城市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的被应用到研究之中。

(一)新疆整体城市的研究

在整体研究方面,新疆城市史研究出现了大量力作,综合来看,在分析新疆城市发展的因素时,学者们的笔墨多集中于政治、军事、经济因素;如侯宣杰在《论清代内陆边疆城市发展的特征》一文中指出,“清代内陆边疆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与国内外经济文化交往所形成的外力实现发展,造成了边疆城市发展在时序上的不稳定与空间中的不平衡状态”①,其观点对于研究新疆城市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侯宣杰强调了“外力”在边疆城市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边疆城市发展的“内力”却有所忽略,因此,其论断还有失客观。黄达远的博士论文《隔离下的融合-清代新疆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759-1911)》一文,以南北疆为城市体系的空间范围,从商业市场机制入手对城市体系推动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北疆市场体系是以古城为首,以迪化、伊犁惠远城为中间;再次,是处于市场层级下层的区域中心市场如镇西、塔尔巴哈台、绥来等。此文还对清代新疆行政建置变化前后的城市行政体系,以全疆和南北疆为范围进行了概述,并且认为清代城市体系又具有分散性、小集中、西重东轻、南北两大城市群既联系又隔离等特征②。《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一文的作者“将对民族的历史性研究放入了以城市为空间的研究框架中,使民族史研究体现更多的空间意义,如探讨各民族在近代移居城市的过程、在城市的居住形态、生存方式、城市结构与布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这为理解新疆城市空间内多民族的近代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该文作者还采用了区域城市史的中观研究视角和单体城市研究的微观视角,结合城市史研究的总体史观、空间史观,对近代新疆城市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探索”③,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近代多元城市发展理论。

(二)新疆单体城市的研究

单个城市研究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伊犁、喀什三个城市,尤其是乌鲁木齐、伊犁两城。如,田卫疆先生的《清代伊犁惠远城建史初识》④一文通过对《清实录》、《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新疆图志》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对伊犁惠远城的修建以及该城在清朝新疆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整体考述,并从诸多方面对其嬗变兴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苏奎俊的《清代乌鲁木齐城市的构建及演变》⑤,从历史和自然因素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乌鲁木齐的建城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乌鲁木齐城建过程中历经屯田城堡、迪化汉城、巩宁满城(老满城)、新满城、满汉二城合并最终形成乌鲁木齐城区,作者认为这种建城模式也凸现了乌鲁木齐城市功能的变化。《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初探》⑥一文追溯了乌鲁木齐的发展史,作者认为政治因素在乌鲁木齐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作者重点论述了清政府在前期和后期对乌鲁木齐地区的开发,尤其是屯田、驻防、军府制、省会的设立和清末新政对于推动乌鲁木齐发展中的作用。魏晓金的《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兴起与演变研究》一文“从城市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清代在乌鲁木齐修建的迪化城、巩宁城、新满城、合并后的新迪化城,分析这些城修建的原因、城内的布局、结构和城内的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通过研究,探求和总结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状况以及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的演变。”⑦此文的重要创新之处,是通过对清代乌鲁木齐城市的文献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乌鲁木齐城市的发展。《清代伊犁城市体系变迁探析》一文作者通过探讨“伊犁城市功能性质、城市等级规模、各类型、各等级城市的地理分布、城市空间布局等城市体系结构特征,总结了影响伊犁城市体系变迁的主要因素;该文作者认为清末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对伊犁城市体系布局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城市体系从具有突出的军事政治职能的特征转变为建省后,城市军事职能与行政职能分离,行政职能增强。”⑧

二、近年来,新疆城市史研究的新特征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年来,新疆城市史研究的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也逐步纳入新疆城市史研究之中。如,一部分博士论文运用历史地理方法从城市起源、类型与形态、空间结构与布局、功能分析等方面分析清代新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李德洙的《陆地边疆城市和民族地区现代化》⑨,该文研究方法独特之处是以城市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了民族研究与城市史研究的结合;《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以伊犁、喀什噶尔为中心》一文作者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清朝治边政策所决定的区域城市职能的变化过程入手,以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北疆草原绿洲与南疆农业绿洲的自然地理代表区域城市的伊犁和喀什噶尔为代表,使用区域城市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在考察与普通城市相同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基础上,对边疆政策和边境地域空间变化的背景进行了分析。”⑩

(二)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如城市生活、城市市政管理、城市空间等逐渐纳入研究者视野之中。如,《清末民国乌鲁木齐汉族民间信仰研究》一文作者认为“清末和民国时期乌鲁木齐的汉族民间信仰是随着乌鲁木齐汉族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繁盛起来,既继承了汉族民间信仰的传统,如家庭神崇拜、祖先崇拜、神人崇拜等等,又在乌鲁木齐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最终促使了乌鲁木齐汉族具有边疆特色汉文化的形成。”贾秀慧的《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述论》一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的动力,重点从经济发展的商业化、城市建设的近代化、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内的新变迁及城市人口的增长,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认为虽然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速度缓慢,但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清末民初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一文通过对“近代喀什城镇、居民、集市、饮食、宗教、卫生等社会生活内容和经济结构进行了论述,并具体分析了其与饮食与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和外来因素的联系。作者认为,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中,喀什噶尔还是形成了多元共存的社会生活局面,使其富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城市社会管理,内含城市行政管理、治安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在这些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如,《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及其当代启示》一文论述了近二百多年来,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的历史脉络,作者认为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构成,从族群隔离状态一直向着族群混居的格局方向变迁。

(三)将新疆地区社会变革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互动研究呈上升趋势,如将新疆建省、晚清新政等与城市近代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等。贾秀慧的《近代乌鲁木齐的市政文明建设述评》此文以“乌鲁木齐市政的早期近代化为主线,从近代城市管理机构、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地方自治机关、市民意识四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引入城市社会学、管理学、整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论述了乌鲁木齐自开埠以后,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人口和建筑的不断增加,乌鲁木齐的市政文明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在理清城市早期发展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近代乌鲁木齐市政的早期近代化进程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并对其近代化进程中市政发展的意义与得失进行了评价。”虽然,随着我国城市史研究的深入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涉猎新疆城市史研究的课题。尤其是近年来,在学者们的推动下,有关新疆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炉,但是不可否认,新疆城市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研究还有待加强。因而,深入剖析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发展趋向,值得相关研究者深思与探讨。笔者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理论框架的建构、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力度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就新疆城市史研究存在的缺陷与发展趋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新疆城市史研究的不均衡性较为明显,这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以及时间段上的不平衡。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新疆城市史研究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对象的不均衡,目前,在众多新疆城市史研究成果中,不管是对清代,还是对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等城市,尤其是乌鲁木齐、伊犁两城市,而对其他中小城市的研究成果不多;故而在今后的新疆城市史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小城镇的研究。“城市史是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社会实体,把城市化视为在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过程。城市是一个结构、一个系统、一个动态的立体社会,因此,城市史一方面要从纵向上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脉络的阶段性,研究不同社会阶段城市的形态及历史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要对包括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人口、城市病等方面加以综合研究”。从具体层面来看,近年来,新疆城市史不同方面的研究力度有着较大差异,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论述颇丰,而对新疆城市的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研究虽有涉及,但是较主要地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和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因此,这方面的探索还明显不足,这方面还急需阔步开拓创新。另外,关于新疆城市史研究中的对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的研究,尽管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往往以某一单体城市为切入点,很少有从区域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度研讨,因此,以后要转换研究视角,以区域城市为研究载体,通过区域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窥测新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变迁特点。新疆城市人口构成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多民族共处。这种较为显著的城市居民构成对新疆城市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呈现的多元化趋势,而且还表现为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休闲娱乐等内容的多样性。因此,今后对新疆城市的独特性、民族化、城市文化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还要加强。进入近代以后,新疆城市社会文化逐渐汇合了主要以西方文化、内地移民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多种文化因子。因此,对这种多源文化汇合的城市社会文化管理是新疆城市史研究亟待开拓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是时段上的不平衡性,关于新疆城市史研究虽火热,但有关民国时期的新疆城市史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对薄弱,而关于清代的研究成果则较多,这种研究时段的不平衡,无疑妨碍了对新疆城市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变迁轨迹和规律的认识。因此,新疆城市史研究的时间链条还需完善。

第二、新疆城市史理论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

关于新疆城市史研究的相关著述多以记述为主,规律性分析极为罕见,研究的成分明显缺失,多叙事而少论说的研究格局使理论框架的运用极为薄弱。

第三、近代新疆城市整体研究较为薄弱。

一方面,受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历史分期研究的影响,学者们将新疆城市史的研究划分为古代和近代时期两个部分,这种划分方法人为地将一个整体时间段划入两个研究范式之中,这使得新疆城市史研究缺乏历史的完整性。这样一来,就使新疆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发生中断,难以完整地展现其萌发、进步或衰落的动态过程,更难见到结构完整、系统的新疆城市发展的画面。为此,今后的新疆城市史研究要尝试打破以往分期界限,从整体的演变过程中展开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新疆城市研究的局限。

三、未来新疆城市史的发展,极可能呈现如下发展趋向

其一,为改变以往新疆城市史的分段研究手法的弊端和为前后两段研究的兼容开辟突破口,未来研究将以整体史观统领完整时段的新疆城市史研究。

其二,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将在新疆城市史研究中逐步强化,采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的立体交叉式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对新疆城市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注意把握新疆城市,特别是近代新疆城市在带动新疆地区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其三,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研究都将会纳入新疆城市史研究之中,这对全面把握新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区域城市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新疆城市史的研究内容有待扩展,如加强对新疆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内容的研究。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新疆城市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研究者大多突破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采取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运用了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拓宽了新疆地方史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当代新疆地区各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新疆城市史的研究侧重点集中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而且单体城市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伊犁等城市,而对喀什、乌什、库车等城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整体城市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研究理论和方法还有待加深和扩展。因此,在新疆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之时,从学术史的角度勾画先行者的足迹,理清己有研究的成就和缺陷,瞻望其发展前景,对夯实新疆城市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这也是服务于当前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以城镇化为先导的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注 释:

① 侯宣杰:《论清代内陆边疆城市发展的特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98-102. ② 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清代新疆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759-1911)》,成都:四川大学, 2006. ③ 刘玉凯:《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研究(1884-1949)》,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 田卫疆:《清代伊犁惠远城建史初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9卷,第一期. ⑤ 苏奎俊:《清代乌鲁木齐城市的构建及演变》,《新疆大学学报》,2011年9月,第5期. ⑥ 王亚倩:《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初探》,《新西部》,2013年30期. ⑦ 魏晓金:《清代乌鲁木齐城市兴起与演变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10日. ⑧ 吴轶群:《清代伊犁城市体系变迁探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8月,第4期. ⑨ 李德洙:《陆地边疆城市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民族研究》1996年第5期. ⑩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以伊犁、嗜什鳴尔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15.刘洋:《清末民国乌鲁木齐汉族民间信仰研究》,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年6月.贾秀慧的《乌鲁木齐城市近代化述论》,《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龚星星:《清末民初旅行家笔下的喀什社会》,《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11年第3期.黄达远:《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及其当代启示》,《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贾秀慧:《近代乌鲁木齐的市政文明建设述评》,《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2期.皮明麻、李怀军:《城市史的思路与视野》,《城市史研究》第5 辑,天津教育出版 赴1991年9月版.

[1] 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J],中华文化论坛,2000(4).

[2]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合编.近年来区域城市史研究述评,城市史研究(17一18辑)[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 何一民等.近代中国城市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1990(3).

[4] 皮明麻,李怀军.:城市史的思路与视野,《城市史研究》第5辑[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2014-11-04

杨俊杰(1986-),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边疆问题。马彬(1990-),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与中亚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新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新疆多怪
新疆首条ETC车道落户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热电联产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