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精神引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科学化转换研究
2015-03-28齐长利郑桂萍
齐长利 郑桂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十八大精神引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科学化转换研究
齐长利 郑桂萍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本文意在通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亲情教育、实践教育、人文教育,全面培养高素质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保障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向科学化转变。
十八大精神;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探究
党的十八大召开,在会议中强调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主席倡导学习《弟子规》。全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都掀起了一片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中小学教育尚且如此,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国家改革开放的后备力量,更应该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转换工作模式,从严明政策到诚信教育,从强制管理到亲情教育,从三尺讲台到实践教育,从机械管理到人文教育。力争更好地,更全面地培养高校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意志品质。
一、现今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科学转化上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意识缺失,思想教育覆盖范围较差
诚信教育顾名思义是对道德素养、意志品质上的教育,但现今各大高校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诚信偏差、失信失诚的现象,具体体现在期中期末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及时归还、图书馆书籍不及时归还等现象,上述总总现象的出现,都体现了诚信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缺失,这就迫使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着重讲述诚信的重要性,以此保证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诚信有一定的认知,做到从根本上扎实学生的诚信理念,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诚信文明活动,目的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诚信带来的感动与快乐,现身说法,亲身教学,将诚信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深入的融入到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加大深入力度,完善整体教育教学内容,升华诚信教育的目的性和可靠性。
(二)缺乏科学化管理系统,亲情教育力度较低
作为连接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亲情是关系连接的纽带,在高校教育培养方案上,须将亲情教育的开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现今高校普遍反映出学生对亲情的意识不够强烈,师生之间感情不够浓厚,生疏现象明显,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进行规划管理时,要系统合理的将“孝道”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明白“孝”的含义,“孝”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不高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时,要切身合理的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但就现今许多高校的学生情况来看,不重视实践的价值现象明显,对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抱有围观态度,不会积极参与其中。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实践教育过程中,要时刻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较好较高品质的完成活动的内容,必要时辅导员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打造符合学生自身的活动,保证学生在完成后,自信感、满足感得到肯定,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认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快速的融入到学校的活动中来。
二、改进措施
(一)加强诚信教育,提升学生自律意识
诚信教育在当代教育体制中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没有诚信难以谈“立德”更无从谈“树人”。甚至可以说诚信教育是一所大学精髓的源泉。应该从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君子之行,“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合理科学的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与慎独品格是发展德育教育的基石。
1.从小事做起,讲求诚信
通过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讲求诚信,促使学生以行动证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如引导学生在考试中不作弊、不拖欠学费、及时偿贷等,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当代大学生中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诚信危机,天津某高校的大学学生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说出这样的话“现在大学生很少能够坦然说出自己在学习中不存在作弊现象。”由此可见,诚信危机对大学生荼毒深重。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就在学生手册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遵守校规校纪,并对学生考试违纪的处罚十分严厉,着重强调诚信之重。大学教育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教师言传身教,打造榜样效应品牌
高校诚信教育,应该以教师为榜样言传身教,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吉林师范大学曾多次组织过教师业务考试,其考试的监考人是本校学生,并全程摄录记录考试过程,这种角色对调在高校诚信教育中是极为大胆创新的尝试,让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体会诚信之重。并促使教师以自身为榜样,“行为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达诚信的光芒。作为教育事业的一线人员自身更应该把诚信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亲情教育模式管理,“管”与“教”的科学性结合
在当代大学生管理中,不少学校都尝试进行家校一体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学生大学学习生活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部分高校在执行时,仅注重“管理”,却忽略了大学真正的职责——“教育”,他们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家校联合教育,本末倒置。“管理”,顾名思义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管制的过程。而教育则相对于管理而言,更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而亲情教育在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更彰显它独特的魅力。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样家庭也是孩子最初的学校。血浓于水的亲情带来的温馨与沉重,是任何其他的学校机构和组织或人员无法替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孝”为尊的民族,辅导员应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孝”的含义,并且让其感受到规则、纪律实际上是从家庭引申出来的原则。学校也同样是一个大家庭,若是在这个家庭中违反规章制度,那便是对父母师长期望的践踏,是对尊师重教的亵渎。这种以亲情为教育纽带的方法让学生在内心中都能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三)及时反思总结,让实践教育实现效果最大化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在工作生活中要努力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域,引导其运用自己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最终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满足简单地接受说教形式教学,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实践教学中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扩展实践活动则是对书本知识的升华。以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经常组织开展大型的文艺晚会,参加社会调查,对优秀企业进行采访,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切都会使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国情,从而培养自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合理角色转换,人文教育深入管理体系
与自然科学教育相比,人文教育更突出了“人”的重要性,人文教育是秉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教育。因此,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学习西方一些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在每一年的感恩节,该学院的学生们都互写感恩的卡片,提醒大家给自己要感谢的人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这一简简单单的行为,让很多身处寒冬中的学子们在异乡感受到心底的暖意。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无时不刻地渗透给学生这样的人文教育。例如,在处理同学寝室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教他们用“谢谢”代替“我错了,对不起”这样的话语。在某位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向有困难的学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种来自他人的关爱,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拥抱,甚至是一个眼神。但它们却能使受到困难的人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学会如何关爱别人、理解别人。
(五)梦想依托,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模式
作为高校传播思想教育的主要引领者,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引路人的作用,辅导员的梦想就与学生的梦想紧密相关,故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在思想上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素质素养,要凭借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同时还要将合理的思想方针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梦想作为一个依托点,培养自身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应对能力,同时还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体魄,保证能够以充足的激情与热情去迎接当前的工作与挑战,并且要科学定位,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保证在工作时配合协调,实现学生梦想的起点。
三、结束语
通过秉承着十八大的教育理念,并结合高校辅导员相应工作进行深刻探讨和反思可知,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上都不能墨守陈规。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在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今天,要不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同时,以十八大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踏实勤奋,继往开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保持政治辅导员的先进性和敏感性,引导学生以知识为基础,展开实践活动。并开展多种教育模式并行的多元化教育。
[1]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Z].2012.
[2] 雷彬.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255-256.
[3] 马秋英.切实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36-37.
[4] 王璐,刘丽娜,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坚持的原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282-283.
[5] 李倩.从网络信息传播看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12):12-16.
2014-12-04
齐长利(1980-),女,硕士,讲师,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