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子兴所处朝代考

2015-03-28谭忠国李云安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浦口泸溪县族谱

谭忠国,李云安

谭子兴所处朝代考

谭忠国1,李云安2

(1.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2.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谭子兴是沅水流域一位声名比较显赫的将军和千户,但关于他的历史朝代各地的《谭氏族谱》记载却有两种说法,即宋朝千户侯和元朝千户侯。笔者通过综合考察分析,认为谭子兴为宋朝千户将军。

谭子兴;千户侯;宋朝;元朝

谭子兴是沅水流域一位声名比较显赫的将军,被朝廷封为千户①,驻扎在湘西四大名镇之首的浦市。关于他所处的历史朝代在湘西一直是宋代之说,但在四川一些地方谭子兴的后裔中却流传是元代之说。即一种认为谭子兴是宋朝千户侯,另一种认为是元朝千户侯。前者以湖南谭氏为代表,后者以四川谭氏为代表。

一、四川谭子兴部分后裔认为其是元朝千户侯的依据

四川谭子兴部分后裔认为其是元朝千户侯的依据是遂宁市仁里《谭氏宗谱》②。他们承认:“掌握的有关我谭氏宗族的史料却只有一本手抄本《谭氏宗谱》。”但“认为她是真实可信的”③。其代表著述是大型谱书《谭澄房谱》④。

他们的理由之一:自谭澄公以来,宗族的迁徙路线和原因的记载是清楚的。

理由之二:迁徙年代记载也是清楚的。

理由之三:谭子兴公立功受封、罢官的有关记载非常清楚和详尽。

总共有15条具体根据,由于有些属重复交叉现象,主要的根据如下:

1.手抄老谱序文《总论谱序》:“识宋祚之将衰,见机而作之必昌,相时而动。自迁楚关河之险阻,不辞弃地,取南泸之乐,效如归宗。”(第2页)

2.《有姓之后原序》:“及唐朝宪宗时,……我忠公有一支人遁迁于吴西(今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瓦屋坪),迨后子孙繁昌。即在江西所居,亦非一处,抚州亦有,并湖南茶陵州、静州、永州、宝庆各处,俱有分支。后一支自宋末元初,迁移湖南辰州府泸溪县三都浦市生宝,立业千古矣。”(第10—11页)

3.《字辈谱》:“起祖谭澄公生在江西老基,生一子世清,邓氏过辰州生五子。”(第43页)“始祖谭澄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洪州太和县老鸦田瓦屋坪。澄公生世清,此时澄公过湖广湖南道辰州府泸溪县所生。”

4.《过辰州府序》:“我祖之来辰州,因由元自宋宁宗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起。宋日微弱,避处杭州。而元日强大,混乱十余年。凡中国良民,俱遭颠沛流离失所。惟辰州原在未及之列,尚获安静,而逃难于其地者甚多。我祖有名谭澄公,先是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里甲未详)瓦屋坪人。……因世道混乱,携子引孙逃难,而徙居湖南辰州府泸溪县。公见浦市山水颇秀,即安家浦市后坝,地名小岩坪,于此安家落业。”(第15—16页。按:“世道”,仁里《宗谱》为“世代”)

笔者认为,仁里《谭氏宗谱》的以上根据有几点自相矛盾之处:

一是迁徙的时间自相矛盾。上述有两处说到迁徙时间是宋末元初,但《过辰州府序》里说是谭澄“携子引孙逃难”徙居泸溪浦市的,没有说具体是什么时候,只是说:“我祖之来辰州,因由元自宋宁宗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起。”估计是1215年之后(原序说1205后,宋与元混乱十余年)。这显然与宋末元初之说相矛盾。

该《宗谱》第38页《概述》中,又说:“江西洪州老鸦田籍,自宋朝过湖广。起祖谭子兴号名进义。自大德九年(1305年),在宋时以后兴军,一样出力有功。”“自宋时政和年间(1111——1118),……授浦口麻阳两界弹压土官。”这也显然与宋末元初之说相矛盾。并且还有大德九年之说,这也是自相矛盾的。实际上该《宗谱》的《概述》(第38—42页),是认为谭子兴是宋朝千户侯的(详细分析见下)。

二是迁徙的原因自相矛盾。一处说到是逃难而来浦市生宝的,一处没有说明何种原因。但第38页却说是“在宋时以后兴军”而来。

三是迁徙时的主人公自相矛盾。几处说到是谭澄携子引孙逃难而来浦市生宝,有一处未说明谁是迁徙的主人公,一处明白说是“自宋朝过湖广。起祖谭子兴”(第38页)。

不过《麻阳县志》说到了谭子兴的时代、征战及过湖广浦市的具体情况:“南宋绍兴五年(1135),洞庭杨么反抗朝廷。此时,居江西洪州之谭子兴,随岳武穆前往平讨,有功,被封为千户侯,移镇泸溪浦市。子兴祖父与父随居之。”[1]146此段文字说到:谭子兴是南宋初从南昌因征战移居生宝的,同去的还有其祖父和父亲,但只说他们是“随居”,说明迁徙的主人公是谭子兴。

四是谭世清的出生地自相矛盾。《字辈谱》里既说世清是澄公在江西所生,世清过辰州后生五子,又说澄公生世清是在过辰州后所生。

五是迁徙前的原住地自相矛盾。几处说到澄公是江西太和县瓦屋坪人,但有一处说是江西洪州老鸦田籍。洪州籍贯之说与《三仕堂谭姓族谱》和其他一些谱书说法一致。都说是江西南昌(即洪州)城外长田坎圳坝上。湘西民间一直是这种说法,老少皆知。

六是上述所说还有一处硬伤,即认为世清是谭澄的儿子。但许多族谱都载明:谭澄之子是文善(或善文),世清为其孙子。如《谭澄房谱》第33—34页。

而对谭子兴立功受封、被诬罢官等等记载就不用分析了,因为不管在哪个朝代,一般情况下只要立功就会受封,被害或犯罪就会罢官。

实际上仁里《谭氏宗谱》中的《概述》(第38—42页),是认为谭子兴是宋朝千户侯的。根据有:

1.“江西洪州老鸦田籍,自宋朝过湖广。起祖谭子兴号名进义。自大德九年(注:1305年,可能是后人掺入的),在宋时以后兴军,一样出力有功。”(第38页)

此段明确说是“宋朝过湖广”、“起祖谭子兴”。

2.“自宋时政和年间(1111——1118),……授浦口麻阳两界弹压土官。”(第38页)

3.“自宋时宁宗至元顺帝时,为因家族上本京告,乙巳年始,至为官于云从止。去千户之位矣。在职一百四十余年。”(第40页)

宋宁宗赵扩在位时间为1194至1224年。此处元顺帝可能就是元天顺帝,1328年即位,同年因兵乱,不知所终。若“自宋时宁宗至元顺帝时”承袭千户侯之职,那么“在职一百四十余年”,时间长短这是没有错的。这里明确记载谭子兴是宁宗时担任千户侯职位的,但说元顺帝时去职有待商榷。

4.“元帝赐封永镇辰州府副将加二级进义,校尉使千户侯祖考谭公讳子兴老大人为神主。”(第42—43页)

元帝赐封谭子兴为“神主”,是对已故谭子兴的赐封。文中用“祖考”一词已非常明确。

综上所述,仁里《宗谱》存在如下自相矛盾之处:1.迁徙的时间自相矛盾;2.迁徙的原因自相矛盾;3.迁徙时的主人公自相矛盾;4.谭世清的出生地自相矛盾;5.迁徙前的原住地自相矛盾。外加两处硬伤:(1)认为谭世清是谭澄的儿子;(2)在《概述》中明确认为谭子兴是宋朝千户侯。因此,元朝千户侯之说是不能成立,不能认可的。

二、湖南谭子兴后裔认为其是宋朝千户侯的依据

湖南谭子兴后裔认为其是宋朝千户侯的依据很多,主要有府州县志、文史典籍、今人著述和族谱。

1.府州县志。如:(万历)及(乾隆)《辰州府志》、(乾隆)《泸溪县志》、《沅陵县志》、《辰溪县志》和《麻阳县志》。现存最早的《辰州府志》为明朝万历年间所纂,好几种《辰州府志》都有谭子兴为岳飞部将的记载。其他几种县志也有相似的记载。

《辰州府志》载:

“谭子兴从戎有功,受封溪洞副将,随岳飞平杨幺后,加授正将,宋帝敕封千户侯,镇守泸溪,同年十月授浦口,管二万户,上自沅州竹庄,下至辰州路口,于浦市建侯府。”

(乾隆)《泸溪县志》中的《卷三十一节烈》载:

谭子兴有将略,以千户从武穆讨平杨么⑤,驻节武陵,后移镇于泸。子永坚、永贤、孙必仁袭职,遂家焉,名其地曰“生宝”。西北有山,甚高,子兴建真武殿于上,因名“大⑥朝山”。今子姓⑦繁昌,为邑巨族[2]275。

《麻阳县志》:“南宋绍兴五年(1135),洞庭杨么反抗朝廷。此时,居江西洪州之谭子兴,随岳武穆前往平讨,有功,被封为千户侯,移镇泸溪浦市。子兴祖父与父随居之。”[1]146

《沅陵县志》第五节《姓氏》载:

宋政和年间(1111~1118)谭子兴随岳飞部镇压洞庭湖杨幺起义,加封正将,封千户侯,镇泸溪,旋授浦口管二万户,子孙散居沅、辰二州,入境800多年[3]116。

2.文史典籍及今人著述。这些记述比县府志数量更多,描写更加详细、形象生动。

如《泸溪历代大事记》所载:

谭子兴镇守浦口

南宋建炎及绍兴初(1131年)杨幺、黄诚聚众20余万起义反宋,以洞庭湖为中心,势力范围所及周围19县。后被张浚、岳飞举兵击败,杨、黄率轻锐经湖北径趋武溪以攻鼎州,岳飞派所部武将谭子兴驻守武陵(今常德)。后因沅水中上游道路不通,派谭子兴于绍兴五年(1135年)移镇卢溪县⑧之浦口任千户之职,其子孙世代袭职,人皆尊称“谭千户”。其家人后定居于浦口西边高山脚下之生宝(今名新堡)。生宝北有高山,子兴建真武殿于山顶,每逢朔望必于殿中向朝廷遥遥朝拜,因名其山为代朝山⑨。

后朝廷又派通判杨抗(文官)协守浦口。杨抗于浦口设置火楼,每遇苗蛮入侵即举火为号,向四周报警联防⑩。

泸溪县政协所编的《泸溪境内历代战争史考》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洞庭湖杨么,黄诚拥众数万,残破城邑,跳梁湖北。高宗遣张浚为都督董师、岳飞以招讨举兵击之。贼率轻骑,经趋武溪,南兴以临鼎州。”此时,随岳飞征杨么的谭子兴镇武陵,后移驻泸溪浦口,世代袭职,定居于生宝(今新堡),子孙繁衍,成为泸溪大族。

谭宗林《麻阳姓氏》载:“传至宋真宗元年(公元998年)先祖居江西洪州府(南昌)长田坎圳坝上。龙公裔孙子兴(143代)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从岳武穆帅兵讨平杨幺,受封瑶洞正将,驻武陵。楚地虽平,但王化未及。子兴受封千户侯,移镇泸。建炎四年(1130年)升浦口令洞兵寨长,定居泸溪浦市生宝。子兴的裔孙自宋末至明初分迁各地。”

张永安的《盘瓠研究》说:

南宋岳飞遣武将谭子兴从武陵(今常德)移镇浦口(今浦市)为千户,防止所谓瑶、苗、蛮的“骚扰”○14。

周光烈的《族谱为新方拙提供珍贵资料》引用族谱记述了子兴公随岳飞“讨平”杨么后被敕封千户侯镇守浦口的情形:

谭氏“始祖…原姓赢,战国赢旺,谭国为官尚书之职,封谭国氏宗姓,以楹联词”,“世子永必善正文”为排次,历朝代仕国家,至职刘裕弑帝,谭善春辞印象,家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长田坎坝上,教子优读,积善为仁,谭世清武功居职,次子从戎有功,封溪洞副将,宋徽宗政和年间,楚地洞庭杨么入寇,谭子兴随岳武穆讨平杨么,加封正将,宋敕封千户侯,镇泸,同年七月十三日授浦口,管万户,上自沅州竹寨,下至辰州路口浦市,升宝建侯府,永乐六年后支辰、麻、黔,及四川,本境迁居和尚坪、洞庭溪、楠木等地。”[4]249

当代作家唐祖吉在《浦市,一座不会衰落的千年古镇》一文中写道:

有史可考,宋元时,设“军民千户所”,宋国派岳飞部将谭子兴前往驻守,官封“千户侯”,元时设置顺延。元仁宗延祐七年,即公元1320年,正式设治,为浦口“千户所”[5]。

与此同时,唐祖吉在其散文《高山坪·代朝山》中还描写子兴公官拜千户侯及二子修建真武殿的情况:

史载,宋时岳飞麾下武将谭子兴应召征剿杨幺,移驻浦市,官至千户。后定居浦市西郊生宝(今称新堡村),子孙袭职。生宝村位居大朝山西面山脚下近前,谭子兴每年都要几次进京朝拜,皇帝念他年迈体衰,路途太过艰辛,恩准以大头山代替朝觐地,于是,人们由此就改称大头山叫代朝山了。谭子兴过世后,儿子谭永圣(注:应为“坚”)、谭永贤继位,并在代朝山顶上修建了真武殿,子子孙孙以殿代朝,并将岳飞许多遗物收藏殿内。时过境迁,代朝的意义渐变,完全演变成为人们敬神拜佛的祭祀圣地,据说,曾经很长一个时期,代朝山的香火一直极旺[6]。

雷建喜、郭秀云所著《浦市古镇》描写了“谭子兴镇守浦口”的情形:

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杨么聚众20多万义军反宋。宋皇朝急传圣旨派大将岳飞、张俊(注:应为浚)镇压。杨么义军被击败后,岳飞派部下武将谭子兴镇守武陵(今常德)。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谭子兴又移镇泸溪上游60华里的浦口(今浦市对河的八家弄),并被赐封为千户将军之职,后人尊其为“谭千户”。

为报答朝廷给谭家子孙世袭的恩德,谭子兴及其后代在村后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庙,曰“真武殿”,殿内供奉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牌位。每逢“朔望”之日,谭老将军必亲自率领子孙赶往真武殿庙内正殿焚香,对着遥远的朝廷向皇上三叩首,此山后被命名为“代朝山”。

谭子兴子永坚、永贤,孙必仁,皆世代袭职。定居生堡(今新堡),繁衍为大族。

满延长的《江东寺溯源》除引用《辰州府志》证明子兴公是岳飞部将、宋代千户侯外,还对他屯军安民、操练陆战水兵、修砌码头、修造船只、垦荒造田、平地耕织等韬略和作为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说明了浦市开发及兴旺的原因和谭子兴对浦市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谭子兴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据考证,浦市的昔日兴旺,应从宋绍兴五年(1135年)开始(笔者注:即《辰州府志》所载谭子兴镇守浦口时开始)。

那时候,浦市属苗蛮之地,交通不便,商务不兴。当谭子兴屯垦千军户,自己则移居“生堡”时,光在江东派兵驻扎便达数百余户。为沟通浦市与江东两岸,谭子兴在江东修砌八大弄口水码头,日泊往来江船不下数十余艘。当年,谭千户为保证军需供给充足,且又能使当地土人的生活安定,他把驻扎防务的军队变为屯建的军户。屯垦地上至辰阳军屯,下至伍家溜、赵家坪等地,造田平地垦荒种织。据传说:江东寺中的那座“转轮藏”,已被当年谭子兴屯垦军户时用作统一操练陆战水兵、垦荒生产及紧要军情的传递报警或报时之用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浦市与江东商业逐步兴隆,百业争盛,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7]212-213。杨昌家、龚仁俊在其编著的《泸溪民俗拾贝》第二章《盘瓠文化的发祥地》中写道:“绍兴五年(1135)洞庭湖杨么、黄诚拥众数万,破城邑,进湖北,高宗派张浚、岳飞招讨,此时随岳飞的谭子兴镇武陵,后移驻卢溪浦口为千户,防御‘蛮僚’。”[8]49

封锐在散文《湘西名镇:点缀在沅江上的古老珠宝》中写道:“南宋,岳飞派谭子兴从武陵(今常德)移驻浦口征蛮,并设千户所。”[9]

3.族谱。目前搜集到的该支系族谱主要有怀化花桥谱书、新堡岩坪谱书、蛮旦冲谱书、合水麻铺谱书、麻阳高村谱书等。绝大部分谱书都有一副对联:“宋朝树绩侯千户,楚榜开科第一家”。

《麻铺族谱》首修于明朝成化年间,距元朝200余年,记载应该比较准确。此谱书说谭子兴是宋代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而《麻铺族谱》也是抄自《浦市蛮旦冲族谱》中的前面部分,可以肯定蛮旦冲那部和1992年修谱使用的那部现在还未找到的岩坪谱书记载应一致:即谭子兴是宋代人。《蛮旦冲族谱》第13-14页还载有一首诗:“宋运兴隆启圣明,荣封谭府耀门庭。而今子孙昌盛处,瓜瓞绵绵永垂生。”

《三仕堂谭姓族谱》(1992年谭文廉整编)第18页载有谭子兴从岳飞讨平杨幺等事略:

宋谭子兴有将略,以千户从岳武穆讨平杨幺,驻节武陵,后移镇于泸。子永坚永贤、孙必仁袭职,遂家焉,名其地曰生宝。西北有山甚高,子兴修建真武殿于上,因名代朝山。今子孙繁昌为邑巨族。

请比较(乾隆)《泸溪县志》相关文字:

【宋】谭子兴有将略,以千户从武穆讨平杨么,驻节武陵,后移镇于泸。子永坚、永贤、孙必仁袭职,遂家焉,名其地曰“生宝”。西北有山,甚高,子兴建真武殿于上,因名“大朝山”。今子姓繁昌,为邑巨族[2]275。

这些族谱所载的以上文字几乎与《泸溪县志》完全相同,那么这段文字究竟谁先谁后、谁抄录谁的呢?首先我们看两书编修的时间。该谱书中记载所修族谱最早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而[乾隆]《泸溪县志》编纂的时间为1751年。其次我们看此段文字的来源。族谱标明了其来源:“据:泸溪县志书传记”(第18页)。显然《泸溪县志》所载文字不是抄自族谱(况且只要族谱记载准确,县志也是可以抄录的。周光烈的《族谱为新方志提供珍贵资料》就持这一观点)。那么可以得出一条结论:谭子兴为岳飞部将讨平杨幺后被封千户镇守浦口的功绩绝不是《谭姓族谱》杜撰,然后县志抄录,才流传于世的。而是实有其事,千真万确。

但该族谱也有一些自相矛盾和错讹之处,尤其错字多。

三、谭子兴是宋朝千户将军

我们考证谭子兴的历史朝代至少需要三重证据:一是史书;二是各县府志;三是该支系各种谭氏家谱的反复对照。孤证是不能成立的。而县府志由于是记载一府一县的地方历史,编写者对当地历史较熟悉,一般不会弄错,有较高的可信度。官修史书记载的是军国大事和非常显赫的人物。我们不能因为在《宋史》里查不到谭子兴这一人物,就断定他不是宋朝人。同样,《元史》里也查不出。《谭澄房谱》第31页说:他们“查了《宋史》和《元史》,查不出千户侯谭子兴的文字记载。只有细细研究谱书,从中找出破绽”。这样考证是不太全面和可信度不太高的。《宋史》和《元史》都没有记载,我们是否就可以否定其存在了呢?实际上岳飞的部将有几百位。有资料记载:“岳家军的最后编制是12军252将,曾在岳家军服役并在史籍留有记录从而为后人所知的将官约100人。”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在《岳飞的部将与幕僚》一文中,列入岳飞部将共114位,其中没有谭子兴。但说“以上开列的岳飞部将显然并不完整”[10]84。即使已知的一百多位中有幸能够进入《宋史》里的也只有区区十几位,甚至连记载英勇无比、“数立奇功”的岳云也只有区区三百字,还是附在《岳飞传》的后面、作为其子出现的。倒是张宪、杨再兴、牛皋等人一起列为一传,记载三人的字数大约分别为666字,394字和1 146字。

《谭澄房谱》考证谭子兴是元朝千户侯的依据主要是遂宁仁里《谭氏宗谱》。《谭澄房谱》第32页还引用了泸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主任谭振群的话,作为谭子兴不是宋朝千户侯的依据:“在湖南泸溪考察时,泸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谭振群介绍1992年编写的《泸溪县志》关于谭子兴千户侯的记载不是古县志里有谭子兴的记载,而是从《三仕堂谭姓族谱》整理摘录的,其真实程度令人置疑。”如果谭振群确实说了这样的话,说明他对《泸溪县志》和《三仕堂谭姓族谱》都不太了解。因为族谱标明了关于千户侯谭子兴文字记载的来源:“据:泸溪县志书传记”(见族谱第18页)。况且该谱书中记载所修族谱最早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而(乾隆)《泸溪县志》编纂的时间为1751年,早了谱书20年。还有[万历]《辰州府志》(马协纂修,1573年)、[康熙]《辰州府志》(鄢翼明纂修,1662年)和[乾隆]《辰州府志》(席绍葆纂修,1765年),比所修族谱的时间都早或更早。

根据各种史料和文章,谭子兴是岳飞部将、宋代千户这种结论是完全能够成立的。由于泸溪县谭氏字辈只有七个字:“世子永必善正文”,取名遵循“七字轮流八字转”的循环往复,一轮之后同名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元代有一个比较知名的谭子兴的话,也仅仅是同名而已,而绝不可能是岳飞部将、被封为千户的谭子兴。这是必须非常明确界定的。

注释:

①由于地方志和族谱一般都记为“千户侯”,因此本文行文时,有时也从俗从众写成“千户侯”。

②谭世显,等.谭氏宗谱[Z].清末手抄本,谭建中等1992年续修.

③此处及以下三条理由、4条根据均引自遂宁市谭氏宗亲谭某2012年10月2日《在湖南怀化谭氏谱研会上的发言稿》及仁里《谭氏宗谱》。

④谭澄房系家谱文化研究会等修订.谭澄房谱[Z].内部资料.2004.

⑤么即幺。注释均为抄者自注。以下的“么”与幺同。

⑥“大朝山”之“大”,浦市方言读dǎi。以下皆同。

⑦原县志影印本为“姓”,疑为“孙”。其他许多史料均为“孙”。

⑧卢溪县,即今泸溪县。——抄者自注

⑨参阅的《泸溪县志》有清乾隆版、1960年泸溪县译志、张永安主编的1986年打印稿.原文可参阅《泸溪历代大事记》第7辑.

⑩泸溪县政协文史委、泸溪县县志编纂办公室.泸溪历代大事记(第7辑)[Z].1992(11).

○14张永安.盘瓠研究[M].内部资料,1990.

[1]麻阳苗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麻阳县志[Z].北京:三联书店,1994.

[2][清]顾奎光修.[乾隆]泸溪县志[Z].海口:海南出版社影印,2001.

[3]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沅陵县志[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4]周光烈.方志编审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唐祖吉.浦市,一座不会衰落的千年古镇[N].团结报,2009 -06-05.

[6]唐祖吉.高山坪·代朝山[N].团结报,2009-09-01.

[7]辰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古老神奇美丽:辰溪旅游与文化[J].辰溪文史第十辑,2004(9).

[8]杨昌家,龚仁俊.盘瓠文化的发祥地:泸溪民俗拾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9]封锐.湘西名镇:点缀在沅江上的古老珠宝[N].湖南日报,2012-07-26.

[10]岳飞研究会.岳飞研究[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Test on the Dynasty in which Tan Zixing Lived

TAN Zhong-guo1,LIYun-an2
(1.Chinese Department of Huaihua University,Hunan Intangible Culture Research Base,Huaihua,Hunan 418008;2.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Hunan University of Artsand Science,Changde,Hunan 415000)

Tan Zixing was a famous general and marquis with a great reputation along the Yuan River reaches.Bu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sayings about the dynasty in which he lived according to the Tan's Family Trees.One is thathe came from Song Dynasty,and the other is from the Yuan Dynasty.However,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finds thathe was from the former rather than the latter.

Tan Zixing;Qianhu;Song Dynasty;Yuan Dynasty

K05

A

1671-9743(2015)02-0001-05

2014-12-18

教育部课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13YJAZH085);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课题“文化名城建设

中的民间传说保护研究”(1011250A);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湘西北民间保护传说传承研究”(13K104)。

谭忠国,1963年生,男,苗族,湖南泸溪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代文学;

李云安,1973年生,男,土家族,湖南石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浦口泸溪县族谱
倾力打造侨海联盟 探索服务经济的浦口实践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湖南泸溪县油茶低产林带状更新改造对策
聚焦三个“多元”着力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阅读之光充盈校园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泸溪县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实验
泸溪11万吨椪柑鲜果求销路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