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需要更多探究自由

2015-03-28许志祥

湖北教育 2015年33期
关键词:蚯蚓结论科学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探究?也许我们很难给予一个周全的描述,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经历过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那么,他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探究。

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发现学生很少经历有真正意义的探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自由,总局限于框框条条中,最终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不利。

一、要有自己的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源头,一个学生头脑中如果惦记一个问题或者一些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现在,很多科学教师虽然已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倾听,经常一听而过,缺少思考和追问,而且更多的是想听到教师自己想要的问题,如果学生稍有偏差,便会抱怨他们不会提问,便会有急躁情绪,觉得学生不上教师“心路”。

其实,只要是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后提出的问题应该都是有意义的问题,更多时候是教师没有完全走进学生的世界里去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敏感。

在教学的开始,我通常是让学生围绕课题(或一现象)自行提出研究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课后再将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打印后展示出来。学生在课后如有什么新问题也可随时补充进去,特别鼓励学生问得“离谱”,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要有探究的自主

早些年,我曾看过一节美国老师执教的《蚯蚓》录相课。

一上课,老师让同学们用一张纸到讲台取蚯蚓,有的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就推开桌子弯腰去抓,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上旁观。

等学生抓好了回到座位上,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点补充完整。

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便踊跃发言:

“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

“不对,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

“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

“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强。”

……

老师不停地给予赞许和肯定。

整节课上,教师很悠闲,学生看似“有点乱”,但换个角度看,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一直以来,我们很少有人这样去教,更多的课堂是教师放不开手,也不敢放手。

其实,每位学生都有渴求成功的欲望,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每位学生会有独特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当然,这种探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才不会因循守旧,才可能有创新成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探究才能由盲目、随意逐步变得明确、具体。

三、要有充裕的时间

事实上,很多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两节课难以完成的,只有当学生真正处于一种自由探究状态时,才有可能自行克服探究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困难,才有可能将探究转化为一种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探究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指导到位,强调得多,学生操作比较顺利;二是教师指导很少,学生操作往往五花八门,课堂显得比较乱,但学生往往能从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培养。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发展其心智能力。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表面,关键要看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是否能揭示出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

四、要有犯错的自由

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失败在所难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讲清所谓的重点、难点,加强示范指导,生怕学生出错,生怕学生课堂上完不成任务,于是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探究的顺利进行,保证课堂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这样做,恰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更不敢去做。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处于一种无所畏惧、和谐的心理状态时,他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担心犯错挨批。当学生有了足够的探究自由,他们的智慧会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就会不断被激发。

教学“简单电路”时,我直接提要求“想办法让小灯泡发光,看有多少方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记录。学生的连接方法五花八门,错误也层出不穷(包括短路),但学生总能自己寻找出解决错误的办法。其实,正是这些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印象深刻,避免在生活中再犯类似的错误。

五、可有收获的多样

许多教师习惯于学生在探究之后都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总是希望学生能探究出他想要的结论,觉得这是探究必须要达到的效果。其实,所谓的结论只不过是前人已经探究出来的现成结论而已,重要的是,学生是否保持探究的兴趣,把这种探究转化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这要比得出结论更有意义。

一个只问耕耘的人,自然会收获果实;而一个只问收获的人,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果实。科学探究应更加关注过程,不应该只是一个结论,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生长,如同一棵树的长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昭关小学

(225263)

猜你喜欢

蚯蚓结论科学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结论
科学拔牙
蚯蚓家的惊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