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及其生态美意识

2015-03-28陈明霞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山水诗空山禅意

陈明霞,阳 芳

(铜仁学院 中文系,贵州 铜仁 554300)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意,《诗薮》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1]278此评论虽侧重评的是王维的五言诗,但也点出了其山水诗特点之一:有禅意。并以具有空山意境的诗加以论证。由此可见,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具体体现在“空”字上。据统计:王维山水诗中“空”字就出现了九十四次。[2]其中除了空山外,具有空的特点的意境还有:“青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青苔时尚净,细草松下软”之空林(《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炯,嘹唳闻归鸿”之空旷山河(《奉寄韦太守陟》;“空谷归人少,青山被日寒,羡君归隐处,遥望白云端”之空谷(《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之空心(《酬张少府》)。这些空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推崇禅宗,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和淡泊自然、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3]121蕴含着作者在佛教影响下的生态美意识。

空、虚是佛教禅宗中的重要概念,静是佛门教徒修行的根本要求,再者禅宗对于中国文化也有深沉的影响,禅宗的直观方式向中国山水画、写意画导入了精神深度,使之心灵化,境界化,向中国诗歌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意,形成了诗的意境[4]。王维深受佛教影响且是有名画师,当然明白“空”审美蕴含,并用它在山水诗中再现了其空灵静寂审美理想。其中出现较多的是空山意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这些空山意象都是与世隔绝的一个客观存在:空旷、宁静、清新,不染世俗的尘埃,能使观赏者忘却世俗的缠绕,与之达到情感的高度融合。其实王维的山水诗中以空为代表禅意不仅只有寂静澄明的审美特点,还有着亦真亦幻的灵动感。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处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5]10这一论述就形象的说明了王维在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所描绘出的虚无缥缈的境界,如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描绘的景色与之有相似之处:山中之景空旷宁静,清新艳丽,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纯了的艺术境界,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喧嚣与尘俗形成了严格的对立,能使人忘却俗念,心灵得到净化。但是它有着其他山水诗所没有的灵动之感。“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看似是一个矛盾体,但却是最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艺术错觉。按理说这种艺术错觉本身并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但是却能使人在亦真亦幻中产生了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愉悦感,因之,意境也就灵动起来了。

自晋宋以来,人们逐渐关注山水:谢灵运描绘山水词采富艳,感情激愤不平;谢脁描写山水意境清新,笔力平弱,孟浩然描写山水意境清新,感情质朴;李白描写山水想象丰富,飘逸脱俗。但人们神游于山水,并不忘现实。王维的山水诗却与之不同,它本身就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对立体而存在的,其中的山水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的存在: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保持着大自然的原生态,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的人,心灵不染尘埃,精神脱俗,与山水产生心灵的沟通。佛学的修养赋予他宁静平和的心态;艺术的修养与盛唐重视兴象的文学观念赋予他主动寻求灵动感的艺术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山水诗在意境上具有空灵静寂的禅意。

王维诗中空的第二个内涵便是展现空寂的自我心境,体现以静为乐的审美情怀。佛门的空就是内心的真空,要达到这种真空就必须剥离世俗的诱惑及其所带来的苦痛与忧愁。简而言之,这种真空就是摆脱物欲后精神上的绝对提纯。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人处在远离尘俗的寂静祥和的境界中通过静虑的方式,摆脱功名利禄的干扰,消除对世俗的妄念,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忧愁、悲伤,与山水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了内心的“真空”。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声。

《秋夜独坐》

描写的就是作者在夜静时分,独坐于空堂之中,听雨落山果,草虫低鸣,产生人生短暂的悲叹。其实这种悲叹历代文人都产生过,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汉乐府中也有“人生不满百,何不秉烛游”的感慨,由此可见人们面对人生的苦短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悲叹之后,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壮志;一是以游乐逍忧。我国古代的山水诗人大多数都是如此,但是王维在产生生死之悲时,通常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努力将自己融于自然之中,同时很自觉地用佛学来指引自己,并且深信只要自己“学无声”,就一定能达到性空。只有远离世俗的影响,剥离俗念,平和地对待自然,平和地对待自身,才能去除老病,看破生死,与自然高度融合。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

表达的是相同的思想。只是诗人没有了人生的彷徨与悲感,有的只是在感受水穷云起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之时所体悟到的人生道理与面对如是人生的会心一笑。而这种心态与感悟也必定是作者主动向佛、隔离世俗、剥离俗念,达到人我向往,甚至是物我两忘的结果。在《唐诗从绳》中:“通首言中岁虽参究此事,不免茫无着落,至晚年方知安身立命之所,得此把柄,则性质洒落,冷暖自知,水穷云起,尽是禅机,林叟闲谈,无非妙谛矣。以人我相忘作结,有悠然自得之意”。[5]315王维在《山中示弟》中亦坦言:“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就证明了这一点。

王维的山水诗中的禅思集中体现在空上,包括空灵的意境与空寂的心态,这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意识。所谓生态美,就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6]119王维喜欢营造空灵的诗境,它是一个大众生活场所完全隔离的且与之完全不同客观环境:这里万物保持着原生态,事物与事物之间自由生长,相互依存,呈现出万物和谐状态,所到之人,也只是以尊重环境的心态欣赏着所处的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如: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夫不可知。

《斤竹岭》

描写的是空旷的竹海,有路有人,人与竹和谐相处,浑然一体。万物和谐,物我合一的生态美意识隐寓其中。诗中流露出的空寂心态是舍弃世俗物欲与情感纷扰后的绝对精神提纯,使得作者达到了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和谐状态,这正是生态美所体现的人生境界。[5]153他经常啸吟于空山深林之中。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月下竹林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空间,因不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和谐宁静。诗人亦不受外界影响,独自于其中弹琴复长啸,充分感受到了脱离尘世,超然脱俗的的精神快感,在达到与万物和谐的同时也达到了与自己内心的高度和谐。

由此可知,王维的山水诗有与中国传统山水诗有相通之处:一是描绘宁静秀丽之境,描绘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再现自然生态美;二是借秀丽之境抒发感情。当然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感情哀伤,激愤,并没有达到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如谢灵运的山水诗,柳宗元的写景散文,还有秦观的词等;一种便是达到了内心的和谐,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但是王维山水诗与之亦有不同之处,他不把景物作为自己的感情载体,而是把它当作于己平等的修行者。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诗中虽没有“空”字,但是其描写的景依然具有空灵幽静的特点,出于此境中的人具有空寂的心态,看着空山中芙蓉的花开花落,体味着自然万物的生死交替,并将自己融入到万物之中,感受着与自然万物相同的命运,最终悟出生命的规律就在于新旧的交替以维持生命的永恒。可以说作者眼中的空山芙蓉是和谐的,它遵循着生命的规律,观看芙蓉的诗人心态也是平和的,他摒弃了庸俗欲望与平常情感,却将自己的心灵与山中芙蓉相交融,作为它的一个平等的客体见证者它的兴衰生死,并在平和中领悟到同时自己和世间万物都与山中芙蓉都必须遵循的生命规律。由此看来,此诗非但有禅趣,禅趣中仍透露着诗人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意识。

王维的山水诗虽然与传统诗人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是仍个性鲜明,即有浓厚的禅意,集中体现在空字。这与王维深厚的佛学修养有一定的关系。佛教认为自然是与人亲和并可以启人悟道的生命存在,它是本体的合一。它的核心是缘起论,它认为万物有缘,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也是万物之一,因此它与其他事物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佛教还认为众生平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因此佛教徒尊重自然的原始存在,并将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平等的修行者加以对待,因此善视自然成为了他们的自觉意识。这本身就具备着比较浓的生态美意识。[7]佛家这种亲和自然的生态意识观与道家的顺应自然的生态观是不同的,它讲究于自然的平等交流而非被动适应。王维既明禅意,自然在描写山水时,自然也会主动以平等的心态与之亲和。因此王维的诗中总会出现万物和谐,作者主动抛弃俗念,与之亲和的心态。最终又在亲和之中感悟到万物皆缘的禅意,其中非但体现着人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意识,也在这种意识的潜移默化下,营造了空灵澄明的艺术境界。

[1]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卿.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山禅意[J].文学教育,2009(12):52-53.

[3]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4]车永强.试论佛教文化对意境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7(5):139-143+160.

[5]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刘艳芬.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含的生态美智慧[J].河南大学学报,2010(4):6-11.

猜你喜欢

山水诗空山禅意
空山
空山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禅意(外一首)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空山新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