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子的“和生”思想

2015-03-28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君臣齐景公晏子

钱 耕 森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晏子的“和生”思想

钱 耕 森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理论,创立了“和生”学。春秋初年的管子继承并发展了史伯的“和生”学,提出了“和乃生,不和不生”的理论。晏子通过“可”与“否”的相异相生、相反相成,对君臣关系应持“和而不同”的关系,以及对“和羹”与“和声”都予以详加论述,这是他的新贡献,是他对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管子“和乃生,不和不生”理论的传承与新发展。

晏子;和生;君臣关系;和而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谈到如何对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时,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晏子的“和羹”与“和声”思想,他说:“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 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和谐共处,和谐共生。中国的“和”“和生”思想源远流长,今天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大潮中,研究弘扬晏子的“和而不同”的“和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任齐卿,历仕灵公(前581—前554年)、庄公(前553—前547年)、景公(前547—前490年)三世。他强调节俭、薄敛、省刑,以俭名于世。特别是他主张君臣之间不应“同而不和”,而应“和而不同”。所以,他“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和生”思想,载于古文献、儒家经典《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系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先摘录如下: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台(齐国薄姑城内的高台,俗称戏马台),子犹(即梁丘据,齐大夫)驰而造(至)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醋)醢(hǎi,肉、鱼等制成的酱)(醯醢联用,可译为调味品)、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烧)之以薪,宰夫(即厨子)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zōng,同奏)嘏(gǔ)(鬷嘏,祭祷)无言,时靡(mí,无)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舞有文武二体)、三类(风、雅、颂)、四物(四方的器物,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五声(宫、商、角、徴、羽)、六律(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八风(八方之风)、九歌(指六府与三事。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六府、三事叫九功,九功皆可歌烦),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昔不瑕(xiá,玉面上的斑点,比喻人的缺点)’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春秋外篇上》在此段之末,增加了“公曰善”三字。这段话大意是说,齐景公打猎回来,由晏子陪伴着在遄台上休息时,大夫子犹即梁丘据一听说,以为这是亲近齐景公的一个好机会,于是立马就乘车很快地跑过来了。齐景公看见他赶过来,就高兴地说:“只有梁丘据是与我相‘和’了!”但晏子却回答说:“梁丘据与你只是相‘同’而已,怎么能说他是与你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还有区分吗?” 晏子回答说:“二者是有分别的。”于是,晏子就“和同之辨”展开了论述,并落实到君臣关系上。

首先,晏子举“和羹”为例。他认为,厨子烹汤,用水、火、醬、醋、盐、梅等材料来烹煮鱼肉的时候,先烧起木柴,再由厨师把各种材料调和在一起,哪样太少就添一点,太多就减少一些,君子吃了就觉得适合口味,心情舒坦。这就表明“和如羹焉”。并明确表示:“君臣亦然”,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而不是“同”。其次,晏子举“和声”为例。他认为,声音也像味道一样,它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互相组成的;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刚柔、快慢、高低、进出、疏密互相调济的。君子听了,就能使自己的心情平静,心情平静了,德性也就温和了。所以《诗经·豳风·狼跋》说:“德昔不瑕。”意思是:德音不会有缺失。

因此,晏子就指出,现在梁丘据并不是这样。主公认为对的,他也说对;主公认为不对的,他也说不对。他这样的做法就好像调味时只知道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愿意吃呢?又好像弹琴瑟的只会老是弹一个调子,谁愿意听呢?君臣在一起不应该“同”也正是这样。所以,晏子坚决主张君臣关系应该是“和”的关系。他明确说,主公所认为对的,如果其中还有什么不对,臣子就应该指出那不对的部分,使对的部分更加完备;主公所认为不对的,如果其中还包含着对的,臣子就应该指出那对的部分,把那不对的完全去掉。这就会使政治公平,没有错误,人民也就不会发生争执。所以《诗经·商颂·烈祖》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意思是:有像调羹好手那样的臣子,既互相劝戒,又互相调节。君主总揽大政,上下都无怨言,人民也没有争执。先王的配合五味、调和五声,原是为了要使心情平静、政治完善。

综上所述,可见晏子期望齐景公能实行君臣上下、君民之间都无怨无争的公平政治、“善政”;“善政”来自于、产生于“和德”“和政”;“和德”与“和政”又来自于、产生于君臣之间的“和而不同”。所以,当“公曰:‘和与同乎’”,晏子对曰:‘异’”时,就充分表明了晏子也主张“和实生物”,因为“和”能构成“和而不同”的君臣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善政”。这对正确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领导要发扬民主,虚怀若谷,兼听不同意见,哪怕是反对的意见,被领导者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是为了补台,而不是拆台,是为了完善领导的顶层设计。

晏子的“和羹”与“和声”以及君臣“和而不同”的思想,源于2 800多年前史伯的“和实生物”与管子的“和乃生,不和不生”思想。史伯的“和实生物”(《国语·郑语》)理念,笔者于20多年前诠释为“和生”学[1]。史伯对“和生”的新理念,作出了系统的、完整的、深刻的论证。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在论证过程中,既肯定提出“和五味以调口”等,又否定提出“声一无听”等,特别是还对周幽王尖锐地提出批评说:“去和而取同”的恶果必然是“殆于必弊者也”(《国语·郑语》)。周幽王被杀死与西周灭亡的无情的历史很快完全证实了史伯的“和同之辨”,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理,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极大的实践性。史伯的“和生”学,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2]。

春秋初年齐国开国功臣管仲(?—前645年)就明显地受到了史伯“和生”学的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管子继承发展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也是“和”所产生的。“《管子·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这表示,管子在回答我们‘人’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重大问题时,明确采用了史伯的‘和生’的理念。他认为,‘人’就是‘天出其精’与‘地出其形’二者‘和生而成’。反之,如果二者‘不和’,那就‘产生不出人’”[3]。管子在主张人之生于“和”的同时,还主张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突显“人和”。并且,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

晏子对于本国先贤管子的“和乃生,不和不生”的重要思想,一定是耳熟能详的,并有所传承与发展。至于他对史伯的“和生”学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是少不了管子这个中间环节的。晏子详加论述了君臣关系应持“和而不同”的关系,以及对“和羹”与“和声”的详细说明都是他的新贡献,既是他对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学说的新发展,又是对管子的“和乃生,不和不生”的理论的新发展。

晏子的“和生”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当今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正确对待世界上不同文明具有重大的价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引用了晏子的“和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诫我们要正确对待世界各国不同的文明,充分发挥世界各国不同的文明的互鉴作用,大力传承并弘扬晏子以及管子直至史伯的“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的优秀传统思想,乃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使命。

[1]钱耕森.“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J].孔孟月刊,1996(5):36-42.

[2]钱耕森.大道和生学[J].光明日报,2015-03-02(16).

[3]钱耕森,沈素珍.弘扬管子的“和生”思想[J].衡水学院学报,2014(5):63-66.

Yanzi’s “Harmony Actually Fosters New Things” Thought

QIAN Gengs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Yanzi is a famous thinker, politician and diplomatist of Qi Stat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hi B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harmony actually fosters new things and similarity doesn't sustain” and then established this theory in late Xi-zhou Dynasty. In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Guanz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Shi Bo's theory and proposed his own idea of “harmony fosters new things while disharmony doesn't”. Through revealing the relation of“being opposite and yet being complementary” between “can” and “can't”, Yanzi gave detailed explanation on the“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monarch-subject relationship and on the “he geng” and “he sheng”, which is his new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i Bo and Guanzi's theories.

Yanzi; harmony actually fosters new things; monarch-subject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B226.9.5

A

1673-2065(2015)06-0057-03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6.011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2015-10-23

钱耕森(1933-),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

猜你喜欢

君臣齐景公晏子
晏子劝戒
晏子不辱使命
被嫌弃的齐景公
晏子使楚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晏子使楚
学渣当自强
晏子辞退高缭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