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的强国思想与实践

2015-03-28文建龙

关键词:思想建设

文建龙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有非常突出的强国抱负。早年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反映了少年周恩来心系富民强国的宏大愿望。经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周恩来的强国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周恩来的强国思想与实践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不断探索,提出了全面改革的光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改造(或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从经济基础到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和全面建设。”[1]9721953年9月,他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说:“改造当然不限于经济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改造,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改造。整个国家在建设中,在改造中,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为什么要着重提出经济改造?因为经济是基础,其他都是上层建筑。”[2]1511957 年 8 月 4 日,他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种改革,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别的方面。因为经济基础变动了,上层建筑也要受影响,就是说,政治上、思想上也要受影响。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思想也要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大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爱护社会主义制度。”[3]266-267可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认识到了政治制度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要求,还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改革成民主集中制。

在周恩来看来,开展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土壤上实现以后,如果不有意识地经常地排除旧的社会习俗,它就会经常来侵蚀我们。”[3]2301957 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更进一步指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是对民族繁荣的很多不利的条件……要去掉这些不利于民族繁荣的条件,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社会改革。”[3]263-264“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要建设社会主义,要人民生活富裕起来。”[3]264周恩来还认为,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我国社会的“经济水平比较低,在这样的经济水平的基础上,上层建筑不可能那样快地完整地改造好,总是参差不齐,不平衡现象总是长期存在的”[3]396。

周恩来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文化教育的改革等丰富内容。

就政治体制改革来说,周恩来认为,应该扩大民主。随着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政治体制存在的若干弊端开始暴露出来。1956年7月21日,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指出:“现在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应该是: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专政的权力虽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但这个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苏联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带有本质的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使民主扩大。”[3]207这里所说的“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其实就是指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就经济领域的改革来说,周恩来有比较多的论述。他认为,国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要在农业上实行改革,通过改革使农民得到解放,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恩来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2]30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周恩来提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思想:(1)提出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方针和原则。1956年6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关于体制问题会议上指出:“搞体制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全面规划与加强领导必须密切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统一计划,分工合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2]269在实施体制改革的程序方面,他指出:“这个改进不是一下子实现,而是逐步实现。”“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急躁冒进,也不要右倾保守;要逐步实现,不要求之一步登天。”[2]272(2)提出了搞社会主义必须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给每一个生产单位以一定的自治权利,在用人权力、用款权限上给企业一定的机动范围,不能用行政手段把企业管死。周恩来指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不能光靠集权。”“我们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即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有力量,在集中指导下发扬广泛民主,才能发扬得好。”[2]267(3)提出要更好地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调节生产和流通的问题,以满足人民多种多样的生活需要。主张利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使落后赶上先进。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认识到了在所有制形式上贪求大而公的弊端,主张允许作为公有制经济补充形式的私有经济的存在。他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我看除了铁路不好办外,其他的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2]350“大概工、农、商、学、兵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一切东西都靠国家生产不行,各方面都应该有百分之几的自由活动,太死了不行。不仅商业方面如此,工业方面也可以如此。资本主义复活不了。”[2]350-351(4)在 20 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按照经济规律办托拉斯的主张。1964年6月29日和7月29日,周恩来在这两次讨论试办托拉斯问题座谈会上对办托拉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托拉斯要按照经济的办法来办,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2]548“组织托拉斯,就是要解决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对目前的一些官僚主义的办法来个革命,汲取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长处,当然不是只追求利润的办法,而是用社会主义经济革命的办法,来发展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2]550

就文化教育的改革来说,周恩来也有丰富的论述。他主张:“我们要继承历史上有利于人民的传统,否定有害于人民的东西”[4]59,“否定一切,不一分为二,这是极左思潮,不是毛泽东思想”[3]470-471。他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认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我们不能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4]71。他还认为,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搞好文化建设,必须关注教育,对教育进行改革。他指出:新中国的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必须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接收过来的旧教育作根本性质的改革”[4]151。

周恩来主张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强大起来。他说:“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若不强大起来,不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3]251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主张全面建设。他所说的全面建设,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1959年周恩来说过:“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5]398这里非常明确地提到了三种建设,这三种建设与改革开放之后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异曲同工的。可见,周恩来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过非常深入的思考。事实上,他所说的全面建设也不仅仅是这三种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安全建设。周恩来多次论及护林育林、水土保持问题。1950年8月24日,他指出:“中国森林的面积,远不够一个森林国家的标准……如东北森林地区,据调查,如果林业工作不加以改进,快则 10 年,慢则 25 年,就会完全毁了。”[6]121952年12月26日,他发布有关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指出:“水土保持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工作。由于各河治本和山区生产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已属刻不容缓。”[6]43他认为,保护森林、保持水土都是关系后代的事情,要把这方面的建设工作做好。周恩来也多次论及国防安全建设,他认为,新中国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国防。1950年9月,周恩来指出:“中国百多年来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几年的历史表明:中国一直是帝国主义侵略盗匪的重要目标,因此胜利了的中国人民不可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自己。我们必须及时地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并且随时警惕地注视着帝国主义敌人扩大侵略战争的阴谋。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我们的人民陆军必须陆续加以强化,使它足以战胜任何侵略者。”[3]33-34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周恩来主张的全面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安全建设等方面。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周恩来将他的全面建设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建设实践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缺乏经验,加之长期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我国的建设事业经受了一些曲折,周恩来的全面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没有全面开花结果。下面仅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建设和国防安全建设的实践作些概述。

(一)经济建设。

周恩来的经济建设论述很丰富,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9月他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这个提法1956年被写入中共八大党章。尽管我国经历过曲折坎坷,但周恩来在组织领导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以四个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锲而不舍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出任政务院(1954年改名为国务院)总理,内政外交无所不管,他成了新中国名副其实的总管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仅用了3年时间,就医治好战争创伤,使工农业生产恢复并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周恩来与陈云主持制定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自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后,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基本建设方面,五年内新建和恢复的铁路达到5 500公里,根治淮河、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其他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等工作也全面展开。在工业生产方面,比原计划超额完成15%左右,钢产量达到550万吨,发电量达到180亿度,煤产量达到1亿2 000万吨,金属切削机床达到3万台,发电设备达到34万千瓦,原木达到2 400万立方米,棉纱达到560万件,机制糖达到80万吨,机制纸达到80万吨。农业方面,1955年农产品丰收,粮食产量达到3 496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 036万担,其他农产品的产量也都有增加。1956年和1957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提前一年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水平。在运输和邮电方面以及商业方面,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保健卫生和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等方面,也都有长足的发展。[1]1049

1958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国开始了“大跃进”,在“左”的思想冲击下,周恩来主持制定并在党的八大上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没有执行,损失严重。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刻,周恩来为扭转经济工作的错误航向,与刘少奇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第一,制定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第二,具体领导经济调整工作。第三,坚持“四化”建设不动摇。

当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接近完成之际,周恩来又主持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并于1965年开始实施。1966年国民经济重新获得较大发展,工农业生产形势很好,粮食产量达到4 280亿斤,钢产量达到1 532万吨。[1]1050但就在此时,“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全国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以极大的努力控制基本建设规模,降低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并在很多重要场合批判极“左”思潮。周恩来的这些努力保证了1971年—1973年国民经济以较稳定的速度增长。1975年1月13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二)政治建设。

周恩来在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部署和指导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开展了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从而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从1950年起,各国营工矿企业在建立党、团、工会组织的基础上,陆续开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使工人群众痛恨的封建把头制、搜身制等,并对国营企业内所遗留的旧制度,进行或进一步完成必要的民主改革。“经过民主改革,彻底铲除了企业中残余的反动势力,废除了旧的官僚管理机构和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并与生产改革相结合进行,初步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调动了广大工人群众当家作主、搞好生产的积极性。”[7]1041951 年 4 月,政务院发出《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照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按期召开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到1951年10月,全国大多数省、市、县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其中有17个省、69个市、186个县的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正式产生各该级人民政府。到1952年底,人民代表会议已经形成一项经常的制度,在全国各地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7]137周恩来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51年9月,周恩来指出:“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被打倒的阶级,它的绝大部分成员,经过劳动改造成为新人以后,也可以享受这个民主。这种民主是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决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都需要民主。”“我们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去实行最广泛的民主。”[4]61-62在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方面,周恩来非常注意团结各民主党派,他说:“我们这个统一战线,要动员广大的力量来发扬民主生活,参加建设。不但是政协应该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方面都要把它所联系的人们动员起来参加,这才是把统一战线的全部成员动员起来了。”[5]434

在1957年反右运动开展以后一直到粉碎“四人帮”的20年里,极“左”思潮在党内泛滥,影响了国家正常的建设活动。尽管如此,周恩来依然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恩来一直在可能的范围内,努力抑制极左思潮的泛滥,以减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1971年上半年,周恩来在一系列专业会议上几乎逢会必讲反对极左思潮。”[8]854-855在周恩来的努力下,“文革”期间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通过落实干部政策,一大批被打倒的党政军领导干部重新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加强了党内抵制和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力量,从一个重要方面为最终结束‘文化大革命’准备了条件”[8]857。

(三)精神建设。

周恩来所说的精神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指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设实践,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周恩来在谈到精神建设时,突出强调人的思想改造。他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1951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年)和《论知识分子问题》(1962年),是我党历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文献,也是关于精神建设的经典著作。为了使长期生活在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尽快适应新社会,更好地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他认为,知识分子“要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9]175。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立场问题。“立场问题是个政治问题。”“首先,要站稳民族立场,热爱新中国。”[5]396二是观点问题。周恩来认为,要重新做人,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需要加强几个观点,即劳动观点,集体观点和群众观点。而强调立场问题和态度问题,目的是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立场问题、态度问题都弄清楚了,为谁服务的问题自然就得到了结论,这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美好的将来,为全人类光明的前途服务。”[4]521963年周恩来还对领导干部讲过“五关”的问题,认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过思想关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改造,是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3]423关于过“五关”问题,周恩来还对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亲属多次讲过,团结和教育了一大批人,鼓励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发展了周恩来精神建设的思想。

(四)国防安全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我国既要加快发展生产,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又要加强国防建设,捍卫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周恩来重视国防安全建设。他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176“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2]235,“必须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2]238。为了加快国民经济恢复步伐,我国于1949年10月19日成立了重工业部。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央成立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第二机械工业部等部门作为管理国防工业的专门机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兼顾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党和政府提出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作为发展国防工业的战略性指导方针,并依据军民结合战略思想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时期,由苏联援建的实际施工项目工程为150个,其中军工企业占了44个,包括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 个。[10]1958 年 2 月,国家对国防工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将管理国防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电机制造工业部进行合并,组建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统管全国的机械工业。周恩来非常重视尖端科技,主张搞尖端国防。他清醒地看到了我国国防工业的不足,指出:“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来说,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已经落后了。我们要搞尖端国防……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2]404-405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领导下,新中国尖端国防进展很快。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爆炸成功,这都是新中国国防安全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于捍卫国家主权、抵制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1]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主张祖国统一。他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为今天海峡两岸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美国政府和蒋介石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加强了台湾的军事防御能力。1955年1月,美国参众两院授权美国总统在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美国军事力量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企图制造“两个中国”。考虑到蒋介石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与中共存在共识,毛泽东、周恩来和党中央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为了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要求,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法解放台湾,包括和平解放的方法。”[9]475此后,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对台政策,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56年6月28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党和政府对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原则与实现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作了系统说明:“如果台湾能够和平解放,那么,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对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将是最为有利的。”[3]2001956 年7 月,周恩来先后三次同从香港来的著名作家、报人、记者曹聚仁(他曾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谈话,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9]598这几次谈话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对于周恩来的关于第三次国共合作主张,蒋介石于1957年4月决定派台湾“立法委员”宋宜山暗访北京。周恩来会见并宴请了宋宜山,毛泽东安排统战部长李维汉与宋宜山商谈。李维汉代表中共方面就两岸统一问题传达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具体建议:第一,海峡两岸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第二,台湾为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第三,台湾地区的政务军事统归蒋介石领导,中央政府不派人干预,而台湾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第四,美国军事力量撤出台湾海峡,不容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李维汉还建议,国共两党可以先在香港进行谈判,如能实现,他将率团前往。这一方案对两岸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地位等,都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设计。宋宜山将他与周恩来、李维汉商谈的详细情况及其在大陆上的见闻写成一份1.5万字的报告送呈蒋介石,蒋介石不同意。[12]1960年5月24日,周恩来接见张治中等民主人士,并请张致信蒋介石,说明我们的对台政策: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具体是: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由蒋介石安排,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13]这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所概括的“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四目”即是具体的四条建议。“一纲”的实质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四目”,其实就是实行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对“一纲四目”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周恩来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本文限于主题和篇幅,仅就周恩来的强国思想与实践作了粗浅的探讨。应该说,周恩来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强国思想,这些强国思想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产生了重要作用,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扬光大,也对后来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诚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集体长期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我们的建设事业遭受了曲折和坎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可以说中国完全不是处在建设状态,致使党和国家不能很好地把好的建设思想、强国思想付诸建设实践。应该说,周恩来的强国思想,在他领导的建设事业中,并没有能够充分深入地展开,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可喜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以坚实的步伐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这是我们对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最好的怀念。

[1] 人民总理周恩来:中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2]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周恩来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0]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历史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7.

[11] 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12] 宋继和,张正玉.毛泽东周恩来与台湾问题[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123.

[13]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21.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