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课堂上的“坏声音”
2015-03-28鄢圣勇
● 鄢圣勇
善待课堂上的“坏声音”
● 鄢圣勇
“我们刚才已经走进文本,了解了文章颇具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下面我们进入小说学习的第二个板块,请各小组探讨一下本文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在执教九年级语文《变色龙》一文时,我的话音刚落,班内的八个小组就根据导学案上的学法指导,开始了沸沸扬扬的组内研讨。
三分钟后,同学们的讨论声渐渐小了下来,我便及时将讲台交给学生,请小组代表上台陈述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人,因为他是根据狗的主人是谁来处理案件的。”“我认为他是一个溜须拍马、奴性十足的人,因为他叫人把狗送到将军家,还要说是自己叫送来的。”“我认为他是一个装腔作势、性格虚伪的人,因为他为了掩饰变色把军大衣穿和脱了好几次。”……
听着学生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深刻评判,我频频点头,对这堂课的“高效”和“成功”颇为满意。于是,我决定鼓励更多的小组成员发表他们的观点,来为课堂营造一个批判沙皇反动统治及其走狗的情感高潮。
然而,“意外”突然发生了。
“老师,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他是一个夹缝中求生存、值得同情的人,因为他的变色是被逼无奈的,他也是沙皇统治下黑暗社会的牺牲品。”——正当各组的发言朝着课前预设的方向发展时,一位小组成员发出了“不和谐”的“自己的声音”。
全班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面面相觑,所有目光都投向了我这个语文老师,每一张张开的嘴巴似乎都在无声地询问:“还能这样解读?”
短暂的惊讶过后,我顺势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引入到了另一个更深的层次:“嗯,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非常独到,请大家从人性的角度,再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不一样的新观点”。
“我们组还是坚持刚才的评判观点,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讽刺那些像奥楚蔑洛夫一样媚上欺下、投机钻营的人。”“现在我们组也觉得奥楚蔑洛夫的确值得同情,其实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是有可恨之处,但他为了生存,不得不以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个人生存的空间,或许这就是小人物的无奈吧。”……
一时间,班上“炸”开了锅,“批评派”与“同情派”开始了激烈的争论,大家甚至引经据典,试图说服对方。
下课铃声响了。虽然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但看着争得脸红脖子粗还意犹未尽的学生,我满心欢喜。“刚才同学们的观点都很有见地。其实,世间的人和事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杨二嫂、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的确都有着小市民的自私贪婪,但他们也在为生存而挣扎,他们也有着小人物的悲哀,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多个角度看一个人、看一件事……”
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应该感谢那个“不和谐”的声音,感谢这些敢于质疑与争论的孩子,正是他们“不和谐”的声音,生成了这节课独特的精彩,也“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认识到自己多年来的固化思维。一直以来,我总在为自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达成一个又一个预设的教学目标而窃喜,还自以为这样的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今天才明白,原来自己“教条主义”式的既定思维,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由解读,甚至湮没了他们求真求异的天性。
“一千名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对一篇佳作的文本解读,应该是开放多元的,甚至可以是超越作者写作初衷的。而这需要我们教师有一颗包容之心,接纳、宽容异质思维,善于适时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之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只要我们善待课堂上的“不和谐”声音,一定能够遇见师生、生生之间更多的智慧与生命的精彩碰撞。
(作者单位:汉川市二河中学)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