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目标与策略研究*

2015-03-28闫志利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于 如,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目标与策略研究*

于 如,闫志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建设“特色职业院校”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各地建设标准不一,进展也不平衡。相关经典理论表明,我国建设“特色职业院校”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特色职业院校”的具体内涵为服务目标明确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实训基地化、培养培训一体化、产教科教融合化和专业建设特色化,外部表征为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资源配置合理、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教育教学环境优越。建设“特色职业院校”,需遵循依托特色专业、依靠市场驱动、多元主体合作、产教科相融合等原则,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办学、教育管理、多元主体办学等方面实现特色。

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特色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1]。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2]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并收到初步成效。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公布了首批立项建设“特色职业院校”名单[3]。但从各地“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总体情况看,仍存在建设标准不一、建设进程尚不平衡等问题,学界有关“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理论研究较少。笔者在重点分析“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明确了具体建设目标与推进策略。

一、“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理论依据

分析经典理论,确认 “特色办学”以及建设“特色职业院校”思路适应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立足现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各区域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4]。不同区域生产要素存在较大的差别,必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在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与作用将更为强大,不同区域将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职业教育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动性,必然能够依托区域内行业企业等,形成一批特色专业乃至“特色职业院校”。

(二)竞争优势理论

1983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次逐步延伸到区域层次、国家层次,认为竞争优势取决于区域或国家是否拥有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提升各类实体的竞争能力,需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又称差别化发展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又称专一化发展战略)[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亦为市场竞争主体。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当地行业企业等教育资源,以成本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实施标歧立异战略,要求职业院校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联合区域内行业企业逐步形成一种或多种特质,实现特色办学;实施目标集聚战略,要求职业院校细分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以某类群体为服务目标,聚合各类可用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其他职业院校不可比拟的特色。

(三)基于增长极发展理论

1966年,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Boudeville)提出增长极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实现平衡发展、均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难以实现。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均衡发展[6]。“增长极”不仅可促进区域形成规模经济,也会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也建立了众多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协同发展经济区等,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在特定时空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基于“增长极”吸引人力资源的功能,通过与“增长极”的时空联系,职业院校可建设与各类开发区、经济区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进而演变为 “特色职业院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

(四)基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又称生产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理论)认为,在国与国、省与省、甚至地方与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劳动地域分工通常通过地域间的部门分工及其所反映的地域间部门结构的差异显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某一优势实行专业化生产及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形式[7]。我国地域辽阔,各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均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由此决定了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等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职业院校应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设置专业,合理课程内容,以区域特色带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的形成。

(五)基于情景建构主义理论

1920年,瑞士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情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8]。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情景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工作锻炼。“项目教学、工作任务驱动、职业活动导向”等教学模式均强调“教、做、学结合”,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与运用。特别是对于那些默会知识,只有在情境操作中才能掌握其要点。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企业,职业院校可依托不同的行业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进而形成特色。

二、“特色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

“特色”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事物特有的个性不同于一般的品质[9]。“特色学校”是某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且在短时间难以形成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风貌[10]。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目标可从具体内涵和外部表征两个方面体现。

(一)具体内涵

1.服务目标明确化

依据教育部要求,“特色职业院校”应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产业链”为产业经济学一重要概念,其内涵为:“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协作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上下关联的动态链式组织。”[11]职业院校服务“产业链”,需要根据“产业链”实施专业布局,类同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有效避免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和重复建设。职业院校从服务企业转向服务“产业链”,可通过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方式,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2.办学主体多元化

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特色职业院校”,本质在于倡导办学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大型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特色职业院校”,可在为自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科研机构举办或参与举办“特色职业院校”,可在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特色职业院校”,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标准、实训基地标准等与企业要求的对接,促进职业教育形成特色。

3.教学实训基地化

“特色职业院校”依托企业开展实习实训,由职业教育自身属性所决定。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地实践证明,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根本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12]。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自行建设,而校外实训基地则多由企业承担。加强职业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可促进情景建构主义理论所期望的目标的实现,保障实习实训质量,培养社会满意、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培养培训一体化

“特色职业院校”应将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链”的社会职能。培养主要面向准劳动者——学生实施,使学生知识、技能、能力、道德、行为等方面实现增进及改进,为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则主要面向在岗职工实施,目的在于提升职工的绩效水平。在我国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企业对产业工人进行各种培训的需求将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应积极拓展服务面向,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保证企业员工技术技能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等的需要。

5.产教科教融合化

“特色职业院校”应实现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可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人力资源支撑;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人员队伍,储存着一大批急需推广的技术研究成果,而职业院校具有育人职能和技术推广职能。实施科教融合,可使两者优势结合,使有限的科教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育人的水平。

6.专业建设特色化

“特色职业院校”以特色专业为支撑,而特色专业必须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新建专业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传统专业应对办学形态、育人形态实施选择和改造,形成鲜明的个性化办学理念以及独特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推动职业院校由单项性特色扩展为稳定、优质的学校特色。

(二)外部表征

1.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共生互动关系。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支撑,职业教育亦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职业教育源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机构及课程内容等。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及特点,对劳动力的知识结构、类型结构等也提出了不同要求。按照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形成特色,实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对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以及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再造新的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特色产业也为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创造了条件。

2.各类资源配置合理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为目标,对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加以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和优化分配的全过程[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主要看是否符合市场规则及办学需求,在客观上能否形成一种内部动力和竞争压力,推动职业院校形成优势与特色。通过实施产教科教融合等措施,必然会促进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按照各自追求的目标实现合理流动,实现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4]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开发人力资源,服务职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及大众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教育性”与“经济性”决定其必须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人力资源市场实现良性促动[15]。“特色职业院校”应能快速、准确地了解人力资源市场各种需求动态和竞争情况,将这些信息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4.人才培养模式多样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16]。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发展。“特色职业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形成特色管理机制,使培养的学生既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又能实现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

5.教育教学环境优越

如果“特色职业院校”的其他外部表征需要深入分析、详细考察后方可判定,那么教育教学环境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特征,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在内的教育教学场所及其相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等,反映了“特色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精神环境指校风、学风、教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软环境”,反映了“特色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特色职业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文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活动为载体,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三、“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推进策略

建设“特色职业院校”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是“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思想保障,构建与市场互动的办学机制是“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遵循原则

1.依托特色专业原则

特色专业是“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基石。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较多,但就一所职业院校而言,不可能也不应该包罗万象,只能是在某一个方面形成优势,最终以特色专业的形式表现出来。专业是职业院校连接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纽带,只有发挥优势建设特色专业,才能建成“特色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思维,集中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特色专业,并不断巩固其领先地位,形成特色职业院校。

2.依靠市场驱动原则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涉及因素众多,特别是特色专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是指导“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针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集聚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淘汰或改造某些传统专业,及时开设一些社会急需专业,进而改变目前专业设置“小而全”的现象,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实现有机融合。

3.多元主体合作原则

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实施深度合作,实行多元主体办学模式,才能形成特色。“特色职业院校”建设需要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而这些资源分散于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多个主体。唯有实施多元主体合作,才能实现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有效集聚,集合局部优势形成整体优势,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服务实力。职业院校缺少其他主体的支撑,就难以形成特色。此外,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以及课程特色的形成,也需要实施多元主体的合作。

4.产教科相融合原则

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体现特色,必须保证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与规格符合社会需求。首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内容必须与岗位需求相对应,让岗位要求成为教学目标,让岗位职责成为教学内容,让岗位技术成为职业技术,并保持职业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唯有坚持产教科融合道路,才能为特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方面提供强力保障,促进“特色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适应新常态,形成办学理念特色

办学理念是一所职业院校在发展方向、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教育性”与“经济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部分岗位将逐渐被其他岗位所替代,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岗位将不断涌现。同时,市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将日益突出。“特色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应不断丰富市场方面的内容,根据市场规律和经济新常态需求,自主调节办学活动,形成主动变革、全面开放、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进而以独特的办学理念形成特色办学的行为,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2.应对新需求,形成专业建设特色

人力资源市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用工需求,凸显了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院校必须应对市场新需求建设特色专业。首先,专业设置必须满足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确定就业岗位、就业地点等提供更多的选择;其次,以服务地方人力资源市场转向服务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从更为广阔的经济区域考察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以此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新专业;再次,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等进行专业设置,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最后,应对企业科技进步需求,依托科研机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推动特色职业院校建设。

3.明确新任务,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也需要从教育的基点出发,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逐步加大“专升本”及“对口招生”的比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出就业和升学的“双向裂变”状况[17]。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积极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实习实训等措施,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保障”。

4.立足新形势,形成开放办学特色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我国全面实施了“优进优出”、“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在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目标,努力形成开放办学特色。对内开放要坚持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面向市场全面开放,通过推行混合所有制等举措,真正实现与社会各界合作办学,改善学校治理机构,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对外开放应做到与企业“走出去”或“引进来”同步,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将已有办学经验辐射到域外,为涉外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相关企业拓展海外相关业务。同时,要积极寻求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汲取先进、成熟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等,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

5.构建新机制,形成教育管理特色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多问题,如行政化严重、权责分工不够明确以及管理主体模糊等。“特色职业院校”应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立足产业链“长度”和“宽度”,实现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的目标,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积极协助企业开展全员培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互惠共赢。通过实现多元主体管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等,形成权责分明的管理特色。主动争取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引导行业企业及社会相关组织参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活动。动员家长、学生等共同实施学校管理,形成全面管理、全员管理的特色。

6.占据新高地,形成多元主体特色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深化社会经济领域改革,谋求“改革红利”。“特色职业院校”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和环境支持,必须以改革措施破解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实施深度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信息,科学调整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基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逐步萎缩的现实,借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经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建设及日常运营,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壮大服务社会实力。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6-1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 e/moe_630/201406/ 170737.html.

[3]成都公布首批立项建设“特色职业院校”学校名单[EB/OL].[2015-01-12].http://www.sc.xinhuanet. com/content/2015-01/12/c_1113957204.htm.

[4]张秀生,鹏鹏.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FRANCOIS PERROUX.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 64 (1):89-104.[7]丁任重,李标.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变迁[J].当代经济研究,2012 (11):27-32.

[8]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院,2007.

[9]林佳.自主招生视角下大学特色办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

[1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宋胜洲,郑春梅,高鹤文.产业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2]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5(2):32-34.

[13]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4]吴晶,刘亦湛.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4-06-24].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06/24/c_126663097.htm.

[15]郜玉艳,梁成艾.人力资源需求与职教发展的关联、机理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5-8.

[16]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10-20].http://www.edu.cn/zong_he_ 801/20111020/t20111020_696513.shtml.

[17]闫志利,魏慧敏.中职教育办学导向的“偏离”与“矫正”[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 (28):20-24.

(责任编辑:母华敏)

Study on Construction Goal and Strategy of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Yu Ru, Yan Zhil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vary and there exists developmental imbalanc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lated classic theories sugges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ncludes clear service targets, diverse school running subject, practical teaching basing, integrative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syncretic production and science teaching,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s characterized by contacting closely with regional economy, optimiz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atching the requirements of human resource market, divers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creating superior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build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relying o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depending on market drive, diversifying subject cooperation as well as integrating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science, highlighting features in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culturing, open school runn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multiple principle school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10.3969/j.issn.1672-7991.2015.04.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11YJA88013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育体系研究”(HB15JY059);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课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资助河北省职业教育研基地项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职技高师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201506184)。

2015-11-02;

2015-12-09

于 如(1990-),女,山东省泰安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闫志利(1963-),男,河北省唐山市人,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G719

A

1672-7991(2015)04-0102-06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