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律师与他的“绿房子”

2015-03-28/

资源再生 2015年11期
关键词:脱水机厨余小山

文 / 红 树 阿 友

他是一个53岁的知名大律师,住别墅、开林肯,临近退休颐养天年之际,每天享受打高尔夫球,养圣伯纳犬的高品质生活。却因带头反对政府在他家小区附近建垃圾焚烧厂结缘垃圾,进而潜心研究拉圾分类,竟被政府邀请出国考察。

从此他自掏腰包,在居住的小区建起了用于垃圾分类的“绿房子”,用“驴屎蛋儿”网名开微博,与粉丝、国内外环保组织互动,呼吁垃圾分类,开创了中国垃圾分类处理的先河,他也因此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环保人士”。

退休律师享受惬意品质人生

2013年1月5日,新浪微博首页,一个时长6分钟、由中信银行投拍的名为《绿房子里的垃圾哲学》微电影正在播出,这个在当天头条位置播出的微电影讲述了北京市小汤山地区一个市民自费建垃圾分类“绿房子”的故事。

同之前央视《东方时空》、《看见》栏目等众多媒体对黄小山的报道一样,因为事涉环保,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微电影在新浪视频上一出现就引起了关注,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过万,人们赞赏黄小山的做法,纷纷打电话、发微博对他倡导的垃圾分类表示支持,更有许多志愿者走进他的绿房子,直接参与垃圾分类。

黄小山1962年出生在北京空军大院,父母都是空政文工团的演员,是在优越、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1980年黄小山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4年后被分配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部工作,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黄小山思维活跃,是那种爱动、不甘平庸的人。在机关蹲了几年后,对机关平淡的生活厌倦了。他非常不喜欢那种天天骑着自行车上班,每天都要打卡,没有多少事情做,月未拿200多元固定工资的生活。当时,黄小山的许多同学纷纷下海注册成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而且每个同学都干得风生水起,收入丰厚。黄小山也想下海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经过一番联络准备,1992年秋天辞职和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了北京金律律师事务所。

那是黄小山的第一个律师事务所。由于是初创,他和几个朋友挤在北京朝阳区幸福大厦一间租来的50多平方米房间里办公。由于有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与广泛的人脉,黄小山的律师事务所一开业就应接不睱,收入也成倍增长,有时接手一个案子的收入就是上班时一年的收入。

1994年,黄小山下海仅仅两年就花23万元买了一辆高尔夫轿车。那时北京不像现在车这么多,跑在街上的国产车主要是桑塔纳、富康、捷达等轿车,黄小山居住的空军大院里也很少有私家车,那时的黄小山无论是开着他的高尔夫轿车跑在大街上、还是把车停在空军大院里,心里涌动的都是成功的喜悦。

那些年,黄小山办了许多知名的大案,这些大案中有许多是著名国企大案。还帮某著名歌星打过偷税官司,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歌星顺利地补交了税款,避免了牢狱之灾。

随着收入的增多,1999年黄小山将高尔夫轿车换成了本田雅阁,与此同时给妻子买了一辆尼桑蓝鸟,没多久又给妻子换了一辆奥迪。2004年黄小山又花120万元给自己买了一辆林肯领航员轿车,花400余万元在北京郊外一处上风上水地段买了一栋至尊豪华别墅。

2005年,43岁的黄小山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了,累了、钱也挣够了,就决定让自己进入退休状态:不再出去接案子,在别墅区里养狗,学打高尔夫球。那是一段非常惬意悠闲的生活,更让黄小山舒爽的还有他养的狗。他养的狗都是世界名犬,有杜宾犬、圣伯纳犬等,最多时养了6只狗,曾用车一次性运回50公斤装的5大袋狗粮。黄小山是律师,工作性质使他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可是养了狗以后这个习惯被打破了:每天早晨刚到6点狗就会起来,有的拉屎拉尿、有的叫、有的挠门,黄小山就得起来出去遛狗,这样的快乐悠闲的日子过了4年。

抗议反被政府邀约出国

黄小山居住的是高档别墅区,周边还有10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网站。2009年6月的一天,黄小山浏览网站时突然看到一条让他惊讶不已的消息,有居民发帖子说政府准备在别墅区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烧场!黄小山立马惊呆了,如果这个垃圾焚烧场建成了,焚烧垃圾的烟尘一定会严重影响这里的空气质量,影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健康,而且当时黄小山居住的别墅已涨价到1000多万元,垃圾焚烧场建在这里无疑会影响这些别墅的房价。

因为事关健康和房价,居民纷纷通过合法诉求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有一天黄小山正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压抑时看到了一句毫不客气的留言:“你们都是吃饱了撑的,你们想想你们不扔垃圾呀!”这句话让他憣然醒悟:是呀!垃圾不是政府制造出来的,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制造出来的,政府帮居民处理垃圾是好事,居民为什么要抗议呢?“每个人只要活着,每天都会产生垃圾,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尽量减少污染的处理垃圾方法呢?”黄小山把自己的想法和几个反对建垃圾焚烧场的骨干说了,大家不再激愤,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垃圾的方法。他们在网上查找日本、美国、欧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的方法,借鉴这些方法,由一位退休银行家执笔,耗时两个多月写成了一份70多页的《中国城市环境的生死诀择》报告。

这份报告的角度完全变了,对垃圾及环境的态度不再是私人性的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站在政府角度考虑垃圾问题的公益思维。黄小山把这份报告递交给北京市市容市政委,提出了一份构想:最好不建垃圾焚烧场而改建垃圾再利用场,用垃圾衍生燃料代替煤使用。

2012年2月22日,北京市市容市政委组织代表团去日本考察垃圾处理。早在一月份北京市市容市政委就通知黄小山,邀请他随团去日本考察。这让黄小山既吃惊又欣慰,他没想到北京市市容市政委竟然能邀请他这个反对建垃圾焚烧场的头目出国考察。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邀请他出国考察是解决政府和民众矛盾的破冰之举。

初到日本的黄小山肚子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总认为垃圾处理是技术问题,因此在考察中总是千万百计想找出日本不焚烧垃圾的例子,想找到一种在技术上替代焚烧垃圾的办法。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他的观念变了,面对日本人自觉自动的垃圾分类,以及日本人对资源、对地球的理念,黄小山真切地感受到垃圾处理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哲学问题、是民众怎么看待垃圾处理、怎么处理垃圾的问题。黄小山觉得,对待垃圾怎么处理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将垃圾分类——只有将垃圾分类了,才会将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并且能够实现垃圾的再生利用,从而节约能源。

黄小山是当年3月1日回北京的,从日本考察回来后,黄小山以网名“驴屎蛋儿”为名写了一幅字:垃圾是一个哲学问题,写完裱好后端端正正地挂在别墅客厅的墙上。

让黄小山没想到的是,那年两会闭幕的当天上午10点,央视竟然将转播车开到他家里来,对他进行直播采访,黄小山在《东方时空》栏目镜头前对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对全国观众大声喊出:垃圾不分类,决不焚烧!

第二天,美国的NBC电视台也来直播采访,随后其他电视台也不断的来采访,那段时间黄小山家里整天有摄像机、直播车出现,弄得像个影视基地一样。

黄小山成了风云人物。

垃圾分类诞生创意绿房子

从日本考察后不久,黄小山就着手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案。他觉得依照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实现垃圾分类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民众从思维层面和内心深处接受垃圾分类理念,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自觉自动的在扔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

一段时间后,黄小山借鉴台湾、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分类的经验,结合自己的设想写了《绿房子垃圾分类及预处理整体方案》并报给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黄小山觉得,作为倡导垃圾分类的民间领袖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因此设计、建造了一幢灰色屋顶、实木色墙身、绿色窗棂、宛若童话中森林里的小木屋,屋里规划有一条垃圾分类流水线和一台厨余垃圾脱水机。

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现成的厨余垃圾脱水机,黄小山就自己动手设计厨余垃圾脱水机,然后找机械加工厂制造,但一连设计制造出了两台都没有成功。

在设计制造第三台时,因为有前两台的经验黄小山觉得一定能成功,因此在试验使用当天请来了10多个朋友准备开庆功宴,酒菜都摆好了,红酒也开了瓶,可是试验使用时这台厨余垃圾脱水机还是不好用:即不脱水、也不出料,只是空转。大家饭也没吃,说了些鼓励的话陆续地走了。

一件事不干成功就放手不是黄小山的性格,设计到第五台时终于成功了。那天他站在自己设计、由唐山市一家机械制造厂生产的厨余垃圾脱水机前,看着这台机械成功将厨余垃圾的浸沥液分离出来流入城市下水道、将厨余垃圾挤干成块一大块、一团团有规律地吐出来时,高兴得差点欢呼起来。

黄小山终于成功了,他填补了世界上没有厨余垃圾脱水机的空白——至此,试验厨余垃圾脱水机、建造绿房子已投入100多万元。

经过用厨余垃圾脱水机反复试验黄小山得到一个数据,居民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中水份竟然占了1/2,这让黄小山大吃一惊:北京市一年中要产生1.8万吨垃圾,其中一半是厨余垃圾,如果将这些厨余垃圾分离出来脱水,只将剩余的1/2垃圾块运出,全北京一年要节省多少垃圾清运费呀!厨余垃圾经过脱水,将水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避免了这些垃圾堆积发酵产生浸滤,对减轻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将起到多大的作用呀!黄小山又算了一笔经济帐,全北京的厨余垃圾经过脱水会产生1/2垃圾块,这些垃圾块可以发酵成最好的堆肥,再加上分捡出来的废纸、塑料等生活垃圾,这些再生资源的价值也是惊人的。再联想到绿房子推广到全国所产生的效益,他更加觉得垃圾分类真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改造中国人的垃圾处理观念、造福社会的伟大事业。

2011年9月1日,黄小山在北京小汤山的绿房子开始工作了。黄小山招聘的4名工作人员和几个志愿者在流水线上开始对垃圾分类,厨余垃圾脱水机也在给垃圾脱水。

“绿房子”有两个房间:一间进行干垃圾分类的屋子中间摆一个金属材质的干垃圾分拣台,每个垃圾投放口处分别标注着纸类、成型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散塑料等;另一间屋子进行湿垃圾分拣,工作人员先将湿垃圾倒在一条传送带上,拣出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和有毒垃圾,分别扔到身后的两个垃圾桶内,其余的剩饭菜、烂水果、粪便等垃圾则随着传送带进入压榨脱水设备,污水排入地下污水管道,最后压榨成的黑绿色垃圾将被运送到北京昌平区堆肥厂。

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当天在场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绿房子”垃圾分拣设备正式运营的第一天共处理464公斤生活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60公斤,脱掉垃圾中的水分173.60公斤,最终实现垃圾减量233.60公斤,减量率达到50.30%;最后剩余厨余垃圾288公斤,在进行压榨处理后,被送往堆肥厂进行再利用。

日本实行垃圾日历制度,每天投放不同类别的垃圾,并且定点投放、过期不候。黄小山多么希望中国的城市居民也能像日本市民那样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形成垃圾日历制度呀!但他知道目前要实现这个理想还不现实,他只能通过绿房子进行垃圾分类,从而影响中国市民的心理,使之慢慢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黄小山投入使用的这座绿房子要负责自己小区的300幢别墅、600回迁户和一个中型农贸市场的垃圾分类,他给每户建一个档案,发给垃圾桶、塑料袋,实行垃圾投放实名制,每个垃圾袋上都有门牌号,要求每户定时定点把垃圾放在指定地点,然后绿房子的员工和志愿者会把垃圾运到绿房子,按照干湿两种不同的垃圾进行一次预处理。

为了让周边居民给予配合做到垃圾应收尽收,黄小山除了发放千余份宣传册外,对于居民还有奖励:凡是满足分类包装和定时定点投放的家庭,绿房子会根据垃圾袋上的门牌号进行登记,每月末、季度末、年末都会举行规模不等的抽奖。黄小山的广告是:或许你的垃圾只卖了几元钱,但你却可以抱回一个平板电视!他相信,在这种刺激下势必会有很多人对垃圾分类从被动转向主动,这就是中国实现垃圾分类的曙光。

到2015年9月,通过3年多试点黄小山和他的公益团队采集了一些数据、验证了一些最初设想,但同时确实也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因为老百姓对于小区环境的情绪非常敏感,只要垃圾二次分类处理平台建在小区,多少还是会产生一些污染,包括臭味、污水处理等问题,因此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看到他们在小区里折腾那些垃圾。目前黄小山正在思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垃圾处置方案,即绿房子运营的大面积推广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靠政府、社会一时的支持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布点推广。

现在,黄小山非常忙,他在忙着参加各种论坛,参加各家电视台的采访,同国内外众多环保组织交往。虽然圾分类设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但黄小山却依然不乐观,他觉得中国垃圾问题处理起来可能还需要一百年。:“一夜可以暴富,三代才能够出一个贵族,我觉得垃圾分类就是一个贵族习惯。”

猜你喜欢

脱水机厨余小山
小山怪变变变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双质体卧式振动离心脱水机橡胶弹簧设计与受力分析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小山小水
《寻找獾小山》围炉点评
寻找獾小山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Salient pairwise spatio-temporal interest points for real-time activity recognition
圆盘式与皮带式石膏脱水机经济技术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