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均衡性的思考与实施
2015-03-27张铭
张铭
摘 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保障,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性问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共享
教育担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等特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共享,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普遍提高办学条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保障。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了每个适龄儿童教育入学机会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资源配置、经费保障、教学质量、队伍建设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加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达到教育的起点公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所有人都平等地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是现阶段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育均衡在肯定差距的同时,实现教育的平衡发展,在平等原则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实现平等待遇,在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分配教育资源,达到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合理控制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经费、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的相对均衡,鼓励发展快的地区在发展进程中,带动落后地区教育的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扶持困难群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当前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效
福建省闽侯县义务教育以学区改革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教育管理新体制,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按需要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整合教育资源,标准化、规模化办学,学区内从经费划拨、设施装备、师资配置等办学资源上,实现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内的均衡发展。福建省闽侯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支教活动”解决了师资难题,“捆绑”“支教”模式带来管理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学生受益、家长满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社会称赞的工程。构建教育协作区,办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增强了校际交流与合作,打破了城封闭的办学格局,完成由独立办学到协作办学的转变,为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与调配,激活了教师队伍。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1.建立教育协作区
我学区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学区式管理行动研究”课题,建立农村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模式,实现学校均衡发展,多方面均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学校设备设施、教育资源配置、学生生源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协作区”是一种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办学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福建省闽侯县青口小学学区下属十所小学:青口中心小学、沪屿小学、大义小学、付竹小学、宏屿小学、镜上小学、西台小学、东台小学、集东小学、西塘小学。其中中心小学、沪屿小学、大义小学为三大优质学校,因此青口学区分为青口片、沪屿片、大义片。青口片有:中心小学、东台小学、西塘小学;沪屿片有:沪屿小学、宏屿小学、镜上小学;大义片有:大义小学、西台小学、付竹小学、集东小学。分三片捆绑,互相帮扶,教师片内交流(交流采用“三三”制,即分三批,每批到相应薄弱校支教三年),资金捆绑。协作调配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实行“四个一体化”,教师资源一体化,教师在区域内流动,统一调配,区内教学设备统一配备使用,教学器材、图书在区内流动使用,共享教育资源,教学管理一体化,统一课程计划、教学进度,统一检查,统一教研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一体化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考核,联校排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效应,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各项制度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统一学区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例如,轮换支教制度、主题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交流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各学校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学区不定时督查,反馈执行情况,学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的制度是学区工作的运行的有效保障。学区实行一体化管理,优化资源,创办精品学校,学区内学校布局更加合理,装备完善,功能分明,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硬件设施,孩子们享受到了同等的现代化教育。校长实行聘任制,竞聘上岗,定期流动,鼓励校长到薄弱学校支教,校长定期流动,在一个学校担任校长不能超过三年,支教校长优先评模评优。学区建立结对送课制度,安排优秀教师到教学点送课,孩子们享受均衡的教学资源。
3.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师资均衡
抓好教师的研训工作,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组织区内教师集体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区内的教师开展集体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学化、系统化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培训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提高班主任待遇,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开展班主任竞聘上岗,使每个岗位的教师都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开展新老教师互帮互助工程,学区教师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秀教师做示范课,为青年教师提供参考,借助互联网进行频繁的互动交流,咨询答疑。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多模式地开展教师培训,构筑学区教师梯队,实现“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名师”四级发展。每学年学区内评选校园名师,为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着“优质共享、合作双赢”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运动会、文艺会演等,激发了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区内的交流合作,丰富了广大师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举行读书演讲活动,开展书信交流,注重师生的人格培养。
4.德育活动在区域间的开展
校园环境德育教育的窗口,创设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在区域内各学校建立、健全丰富多彩的教育阵地,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过道、楼梯等地方,悬挂国旗、国徽、地图等标志,在教室内墙壁上粘贴名人的画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区域内各学校在同一时间,开展升旗仪式,进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演讲,组织各种专题讲座,聘请公安、医院、交通等有关人员在区域内各学校进行巡回讲座,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生理等方面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学校的德育教育也得到均衡发展。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的差距,实现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消除了择师、择校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瞿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问题研究,教育公平的视角[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李瑞锋,辛贤.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编辑 黄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