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心理力克学习障碍
2015-03-27赵阳
赵阳
摘 要:英语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义务教育的英语学科设置,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习和考试来淘汰部分学生,而是要使学生能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语言素养。但有少数学生因年级升高,学习内容增加、知识难度增大和学习方法欠妥等原因产生了一些厌学情绪,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这类学生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这种个体差异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客观存在而存在。作为教师,就要通过多元教学方案和小组竞赛制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重新燃起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学习障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本校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笔者明显感受到,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出于好奇心和新鲜感,兴趣很浓,热情很高,自我期望值也较高。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逐步加大,有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热情减退和兴趣滑坡;有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为了客观地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笔者在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期间,对本班多名英语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本文将举例进行分析,探讨小学生高年级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及相应对策。
[案例]
殷同学,男,11岁(现已初一)。该生内向少言、缺乏自信。笔者五年级才担任他的班主任。经了解,三年级时,该生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四年级时已处于中下水平,且出现不及格状况。随着年级的升高,该生的成绩越来越糟,逐渐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抵触情绪,时常出现“忘带作业”的现象,上英语课也无精打采。
[分析]
(一)界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顾名思义是指学习有困难或有障碍的学生,也可称后进生、学困生等。所谓英语学科存在学习障碍,是指调查的五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中,因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增加、知识难度增大和学习方法欠妥等原因产生了一些厌学情绪,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
(二)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
1.产生自卑情绪
“存有英语学习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在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上有缺陷,和其他学生相比较,他们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对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缺乏兴趣。由此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从而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上形成较大缺陷,加上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较低,失败体验较多,他们更加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形成消极的自我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轻视学习习惯
主要表现在:(1)课前不预习。预习不但能提高个人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哪里;(2)课上听课效率低。通常这类学生不能积极用英语思维,自身理解、记忆能力较差,不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不大胆开口,懒于实践;(3)课后不复习巩固。通常这类学生作业较马虎,他们只注重完成老师布置的硬任务(书面作业),而不注重软任务(读书、背诵等)。
3.不擅动脑思考
有英语学习障碍的学生通常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总是死记硬背。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去粗取精、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可能在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
[对策研究]
当笔者读到布鲁斯的“掌握学习”理论后,大受启发。布鲁斯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所谓情感特征,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心理障碍的存在,既不利于英语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找到了症结所在,作为教师,就得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和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一)多元教学方案
1.实施原因
后进生往往因为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差而恐惧考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信心经常被分数抹得一干二净,这时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不妨一改枯燥的应试学习模式,开展多元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新找回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热情。传统激发兴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初学英语者的兴趣,但随着学习英语时间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及难度的加大,这些方式越来越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不仅注重形式的华丽多变,且要重视挖掘英语语言本身的情趣特点。
2.实施过程
比如,所有小学生都有喜爱动画片的天性,因此,可以从动画片中节选部分小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以巩固日常用语,如,《芝麻街》中有很多日常交际用语的练习片段,再如,《汽车总动员》《大坏蛋》等一些语速较慢的电影片段。另外,还可以举办英语联谊等活动,交朋友也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一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那些不愿意学英语的学生参加英语活动,在联谊上,字漂亮的学生可以负责美化黑板,写上一些英文的欢迎语,如“Welcome”等;唱歌好的学生,可以唱一些英文歌曲,如,《ABC》等;爱说笑话的学生,也可以站在台上用简单的笑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这都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是被英语拒之门外的人。
(二)小组竞赛制度
1.实施原因
以往的竞争往往把学困生拒之门外,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隔阂。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等级”意识也就此产生。因此,开展良性平等竞争非常有必要,应该向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并促进全班学习氛围的形成。
2.实施过程
采取学习小组竞赛制,将全班学生按平时的分数分组,优等生和学困生混合搭配分为一组,通过平时作业成绩和每周的考试分数进行评比。以平均分的高低评出冠军并发放一些奖励,如,铅笔、橡皮等物质奖励,另外,我还大胆的发放了“免作业卡”的权利给得分最高的三个组中分数最高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在“利益”的诱惑下努力学习,而那些还没有行动的学困生也在优等生的督促下,按时完成了每次作业。值得指出的是,优等生在接受“免交作业一天”的奖励的同时,利用自习课或课间更加努力地帮助学困生学习英语。可见,小组竞赛对学困生的学习产生一种动力,也加强了集体向心力,会在班组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你追我赶、你帮我助的良好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存在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因材施教,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通过种种方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不仅会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对他们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赵景欣.儿童心理理论不同方面的发展及其与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04).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