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实践制作中的异想天开

2015-03-27徐卫平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具材料

摘 要: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从“会学”到“会做”,把他们头脑中一些好的想法变成眼前优秀的作品,需要从材料和工具上下工夫。从对常见材料和工具的重新认识上做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材料;工具;异想天开

应该说现在的小学生,知识的储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学校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明显下降。学生一些好的想法除了反映在图画和作文中外,很难体现在具体的实物作品中。说得远一点会影响一个国家创造能力的提升,影响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档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着重材料和工具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高品质的与众不同的作品,这在头脑风暴的比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材料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我们都知道,一只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这样看来筷子是软的,但谁能用手折断长1厘米的筷子呢?这时的筷子又是硬的。我们把此原理运用到“越高越好”——仅用一张纸制作中,解决了纸筒平稳竖起来且有一定承重能力(上面放2枚一元硬币)的问题。方法是把纸裁成小纸条当插销,插在纸筒的结合部,插得要平,以保证上面的纸筒与地面的垂直。由于上下纸筒插入是紧贴在一起的,无限缩短了用力的距离,所以,作插销的纸变得很硬了。

二、一个平面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

对材料的充分利用,有赖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早已利用废弃的衣物,撕扯成布条作捆绑物品的绳子。小孩子也会把纸撕成纸条做成毽子,却很难想到更多的妙用。

在只有一张纸的情况下,做出纸筒而能承受一定的压力,需要对纸筒进行形状的固定。多数学生就想不到可以把纸剪成极细的“线”,作为捆绑的绳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平时缺少训练,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更主要的是因为在学生的头脑里纸是很“软弱”的,太细就不牢固。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纸绳不需要打结,只要拧几下就能起固定作用。

一个平面也可以看作是一条极长的线。在“越长越好的桥”制作中,可以通过对纸的来回裁剪形成很长的桥面,优点在于这样的桥面重量轻,中间不易垂下来。这主要借鉴了实际生活中的溜索桥,当然也能从空中架设的电线上得到启发。可以说,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三、材料优、缺点的转化

马克思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合理利用材料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优点,克服材料的缺点,甚至把材料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

我们知道,胶水可以黏合纸张,生活中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也知道滴上胶水的纸会变硬,但极少利用。农妇在做布鞋底时会用到。这种改变了主要材料性状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缺点。如,2条黏合在一起的塑料条,在黏合的地方无法达到一致的弯曲弧度。但反过来,我们可以用胶水均匀地涂在卷好的纸棒上(可以当车轴),达到用最少的纸做最硬的棒。其实,它还可以使穿车轴的洞更光滑、更耐磨。只要在洞的四周涂上胶水,干后用细砂纸打磨成型即可。这时候就转化为我们需要的优点了,可以说,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多运用一下反向思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巧用工具提高制作水平

工具是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的有力助手,可以说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是学生使用的工具。但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可以使用的“器”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做到“器利”就需要学生对手中器(工具)灵活运用。如,刻刀一般是用来裁刻的,在裁刻塑料时还可以通过加热刀片的方法,达到特殊形状裁刻的目的。有些情况下2片塑料用胶水无法黏合,用加热的刀片烫接都可以解决。不仅速度快,而且不改变材料的性状,缺点是使用者要特别注意防止烫伤,气味也较浓。

创造工具有时并不需要新的发明。钻头可以在物体上打洞,剪刀等尖锐的东西也可以,但有些情况下这些工具达不到制作者需要的效果。如,在薄的纸上打圆整而光滑的洞,这时可以用刚吹灭火的、比想要洞略小的柱状香,在纸上烫出个洞来,再用要串的物体磨合。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保存纸的原貌,保护纸的物理性状。不仅是圆的洞,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洞。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可以给人很多的启发,创造无穷尽。

五、材料也可以当工具

材料和工具从来不是互不交融的两类物品。木棍用来做门框时是材料,用来挑担时是工具;砖块砌墙时是材料,用来击打时是工具……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这方面的能力不强,指导者要多引导、启发。

铁丝在一般情况下是使用的材料,在用纸卷纸条时它可以是工具。我们知道,用大的纸卷无论大人小孩都没问题,但要是较小的纸卷成极细的纸条时,很多人都不行了。难点有二:(1)开头难卷;(2)不能做到极细。克服的方法是:用细铁丝卷纸,再用美工刀把多余的纸裁掉,接着用手沿一个方向多次在平面上搓,力量由小到大,最后涂上胶水搓1~2次。这样的方法可以做到纸条中间无空隙,达到细而结实的目的。

六、多用反向思维谋求突破

我们经常说:“你能想到的大家都想到了。”这是因为我们接受了相同的学校教育,人们的思维习惯形成了一样的定势。创新的关键是对事物要有反向思维,敢于和善于利用事物的“缺点”,只有打破传统,才会有所突破。如,“纸车接力比赛”传统制作的纸车,最远距离也就1.5米左右。轮式纸车——用5根细小的纸棒撑开四个巨大的轮子,都在2米以上。主要是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车子行进中的摩擦力,可有几人会想到汽车是可以没有车身的呢?

只有“异想”,才会“天开”。

参考文献:

杨欢欢.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徐卫平,男,1969年生,嘉兴人,一级教师,大专,小学教育,专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省、市级一等奖。

编辑 郑 淼

猜你喜欢

工具材料
焊接材料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Elektrobit提供的EB GUIDE工具链加速Pioneer最新显示音频系统的开发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巧用”工具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