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法之立意求深
2015-03-27朱兴路
朱兴路
【冲刺秘诀】
立意求深,指的是确立的主题不是浅显的道理,而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这种感受和见解,来自对所写事物的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较深的思想和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励。
著名作家梁衡在谈到文章立意要求时,指出立意要“深”,即立意要揭开表面看里面,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点,并能给人以启示。
一、培养“选点”能力
有一些作文题目,本身含有多个不同的着眼点,可以由一个大话题分出很多小话题,每个小话题又有许多不同的角度。选点时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点更容易出奇制胜。有的作文题目限制少、范围广,化大为小就容易下笔,便于表情达意。构思文章就更容易,下笔就会游刃有余。写作的时候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一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2014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这个题目就可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发现有意义的、与“我的世界”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从报刊、戏剧和影视等方面挖掘立意点。
二、提高“聚焦”能力
所谓“聚焦”能力,就是指透过貌似杂乱无关的现象,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的能力。这是一种求同思维,是通过对若干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与思考,找出其相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如2014年北京市中考另外一个作文题目“宜居城市里的故事”,针对此文题,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来展现城市的精神文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取什么材料,都应该聚焦我们居住的城市里充满温暖与爱,充满正能量的因素。
三、增强 “透视”能力
所谓“透视”能力,就是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考生需要培养洞察生活的能力,要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迅速地抓住问题的本质。“透视”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日常的思维训练,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如201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这里也有乐趣”,这里的乐趣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是某种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是某种美好的情感,还可以是生活中某种独特的感悟。
总之,要想立意深刻,就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文章的中心思想才更突出,更深刻。
【误区警示】
在立意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意多文乱。如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作文题目“就这样被美征服”,针对此文题,有的考生在立意时会分别选取“家庭中的美”“学校中的美”“社会中的美”“自然中的美”等方面进行阐释,殊不知并非立意越多就越深刻。只有找准某一最佳切入点,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思想明确。因此考生可以选择众多“美”中的一处,展开叙述,表情达意。
二、认识肤浅。如2014年四川省凉山市中考作文题目“感悟美好”,针对此文题,有的考生在审题时,会紧紧围绕自己周围的“美好”生活来写,并非如此写不可以,只是缺乏思想上的深度。考生若能从社会中的人与事中获得感悟,受到启发,上升到“感悟人性的美好”这一角度立意,写出的文章自然会格外出彩。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刘禹锡的“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是夜游承天寺的苏轼的“闲”……闲中有愉悦,有舒适,有悠然,有豁达,有淡泊……
日月星辰,山林湖泊,花鸟虫鱼……琴茗书画,吟咏歌舞,静思遐想……田野村庄,万家灯火……皆为“风光”。生活体悟,万千种种。
请以“闲对风光独自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014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思路点拨
本文题的题眼是“闲”字,“闲中有愉悦,有舒适,有悠然,有豁达,有淡泊”,这提醒考生,不能简单地写“空闲”“闲暇”等外在的“闲”,而要上升到一定的精神层面,从内在的角度,写出对待风光的一种态度:愉悦、闲适、悠然、豁达、淡泊等。
“风光”在词典上的意思是“风景、名胜”,考生如果仅从这层意思着手,把本文写成单纯的游记,其立意必然平庸。因此,考生更应该从“风光”的引申义、比喻义着眼,可以写乡村风俗、城市风貌,写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取向等。
此外,考生还不能忽略另外两个字,“独”和“游”。“独”对题材有很强的限定性,要求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如个人读书、探究、欣赏、发明等活动,写出独特的心理体验。“游”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游玩”,一切具有心灵探索色彩的活动,都可以定义为“游”。游赏、游历、神游,乃至阅读、写作等,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都可以入题。而“独自游”这个词,提示我们要关注内心的成长、体验等。
【考场佳作】
闲对风光独自游
江苏扬州一考生
闲暇时,我总喜欢静坐在草垛旁,嗅着泥土的芳香,调戏着泥土里的“绿精灵”,待风儿吹拂着麦浪,浪声滔滔,我渐入佳境。
“下田喽!”
邻居王爷爷的一声吆喝使我产生了下田走走的想法,奶奶拿起铁锹准备下田,我提着竹篮,跟在奶奶身后。
乡间的空气可真是清新,泥土也十分松软,踩在脚下,还能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我蹲下身子,惊喜地发现了儿时的“小伙伴”。那披着绿蓑衣的小精灵应该是蚱蜢了,它可是跳高健将,一下子能蹦到我的膝盖上,着实吓了我一跳。我喜欢捉两只蚱蜢放在玻璃瓶中,看它们如何打斗,有时我伸下一个细枝条,和它们戏耍一番,它们倒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正准备向前走,忽然被脚下的草吸引。我小心地摘下一株,放在眼前细细观看,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全身翠绿。但是凑近鼻尖,便有一股独特的幽香袭来,我暗暗赞叹这株不知名的草的绝妙之处。
“快过来看看咱家的小麦。”奶奶向我招招手。我像一只小蚱蜢一样,蹦跳着到了田边。呀,真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啊,好美!我低下头轻轻抚摸着麦穗,果实累累,一看便知是奶奶辛勤劳动的成果,今年定是个丰收年!“这些麦子就是我的孩子呀,得小心对待着。”奶奶幽默的话语逗乐了我,我乐呵呵地一遍一遍地叫着:“麦宝宝,麦宝宝!”然后又低下身子玩弄了一会,不久手就开始发痒了。原来麦宝宝也拥有莲花一样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田边还站着两个看麦人。他们的装扮可真特别,头戴一顶竹篷斗笠,爷爷常说竹篷斗笠凉快。他们身穿迷彩服,颜色亮丽,一看便知是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伫立在麦田边,好像在议论着什么,偶然听见了几个关于麦子的词,便立刻猜到他们在议论“麦宝宝”。真是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
我唯独喜欢乡间的韵味,时常留恋于田间。赏一方澄黄金海,听一曲虫音悠扬,闻一阵醇厚麦香,道一声风光无限好。优哉游哉,闲对风光独自游。
点评
本文作者从身边取材,就生活绘景,先写蚱蜢,再写小草,最后用两个段落写人,由物及人。揭示了“人也是一道风光”,而且是比自然风光更美、更怡然的风光,这样处理,“风光”就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草垛、田野、农民,这样的选材实在、亲切、接地气,自然容易博得读者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