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演练(四)

2015-03-27马俊芳王炳刚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师旷孙叔敖晏子

马俊芳+王炳刚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秉烛夜读》)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吕蒙与晋平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2.在劝学的方法上孙权与师旷有所不同,请作简要比较。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苛政猛于虎》)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从表达方式看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

2.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拓展训练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伤仲永》)

[乙]郑尚书淡泉公训子履淳曰:“胆欲大,心欲小;志欲圆①,行欲方②。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③,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④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⑤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老土⑥读书当如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而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选自《郑尚书训子》)

[注释]①圆:丰满,充实。②方:正直。③云尔:而已,罢了。④亲履:亲身经历,亲自实践。⑤淮阴:代指韩信。⑥老土:没见过世面的人。

1.下列几组黑体词词义或用法不同的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3.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当是                                          。

4.请再举一个人物的事例来证明乙文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①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③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④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⑤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⑥,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⑦。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若是:像这样。②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③振:同“赈”,救济。④君民:为人民之君,统治人民。⑤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筐和箧都是竹器。⑥中:指内心。⑦受命:接受君命。

1.古文中有很多倒装句,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请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改写下列句子。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缚者何为者也

(3)若是其贫也

2.请根据乙文大意为它拟一个标题:

3.从“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               。

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晏子的哪些特点?请分别写出来。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孙叔敖①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②,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③,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⑤,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⑥,禄已厚而慎不敢取⑦。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孙叔敖为楚令尹》)

[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曾三度为楚相。②粗衣:麻制的丧衣。③不肖:没有才德。④垢:同“诟”,辱骂。⑤敬受命:我接受(您的)教诲。⑥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⑦取:这里指贪取分外之物。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注],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选自《人有其宝》)

[注释]子罕: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官至国相。

1.下列各组黑体词的读音、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衣粗衣/正衣冠

B.足以治楚矣/尔以玉为宝

C.孙叔敖为楚令尹/我以不贪为宝

D.冠白冠/正衣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句中“三者”指的是什么?

4.乙文中子罕的做法符合甲文中“老父”的哪一条告诫?请用文中原文回答。

5.两则故事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启示为官者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6.根据两篇文章所讲的道理,请联系社会现实简要谈谈政府官员应当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猜你喜欢

师旷孙叔敖晏子
师旷论学
师旷劝学
晏子不辱使命
师旷撞晋平公
孙叔敖砸蛇
孙叔敖勇斗两头蛇
晏子使楚
孙叔敖识宝
师旷妙语劝说平公学习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