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髹漆技艺的发展历史及传承现状研究
2015-03-27夏幼平樊嘉禄
夏幼平,樊嘉禄
(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一、徽州髹漆技艺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髹漆技艺历史悠久,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且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发展。徽州漆艺起源较早,据南宋罗愿《新安志》卷二记载:“漆则诸邑皆有之,山民夜刺漆,插竹笕其中,凌晓涓滴取之,用匕刮筒中,磔磔有声,其勤至矣。岁旱则益少,天时雨,汁则又不佳。”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手工艺的发展与原材料关系密切,虽然早期文献中没有关于徽州髹漆技艺的明确记载,但是从类似于这里的采漆生产记录可以推知徽州地区的髹漆技艺在宋代甚至更早就有发展。
徽州漆艺鼎盛期出现在明代。明朝廷重视漆器生产,设有官坊,名为“果园厂”,徽州民间制作的漆器中比较好的作品有时能达到官坊水平。明万历(1573-1620)《歙志》卷九对此有明确记载:“髹器则余氏、汪氏俱精,有退光罩漆、胎锡雕红、泥金螺甸诸种,上者欲追果园厂。”明代徽州螺甸髹漆技艺已相当精巧,据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近徽吴氏漆,绢胎鹿角灰磨者,螺甸用金银粒、杂蚌片成花者,皆绝,古未有之。”可见当时吴氏绢胎鹿角灰磨光漆和螺甸漆工艺水平都有所创新。清代彩漆雕刻成为徽州漆器的主要特色之一,[1]691而此时期的螺钿漆器作为朝廷贡品送入皇宫。康熙年间,徽州漆器艺人以木为胎,土漆拌瓷粉、金刚砂为涂料,制成漆砂砚。民国《歙县志·方技》记载:“程以藩,善制漆器,精者有银胎嵌甸红黑退光诸目。……缀补旧物无迹可寻。”清末以后,受社会动荡的影响,徽州漆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片凋敝,这些传统工艺也都难以为继,许多工艺失传,包括漆砂砚制作工艺。据1983年1月20日出版的《安徽文化报》刊载的(易进、李兵撰写)有关俞金海恢复漆砚和菠萝漆的报道称,据老师傅回忆,菠萝漆工艺早在抗日战争前期就已经失传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此项技艺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恢复生产。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政府将一批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屯溪工艺品社,生产漆器、罗盘等工艺品。后屯溪工艺品社更名为屯溪工艺品厂,主要生产漆器和竹编这两个系列产品。1956年,屯溪工艺品厂的老漆工甘金元复原螺甸漆器取得成功,并选送12件作品参加安徽省工艺品展览会。1958年,屯溪工艺品厂生产漆器雕漆画60多件,由有关部门外销出口。1959年,徽州漆器的发展达到历史上一个高峰期,俞金海、饶云卿、甘金元等老一辈漆器工艺师带领他们的徒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部装饰的设计和创作,制作出著名作品“百子图”漆画屏。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后,漆器制作业陷入困境,许多艺人被遣散。1972年,周总理关于恢复工艺美术品生产,以利于出口换汇的指示传达后,屯溪工艺品厂重新恢复漆器生产,但当时产品题材过于政治化,不适应外销市场需求,经济效益不显著。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漆器生产重获生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漆器工艺品受到外销市场的欢迎。1978年,老漆工俞金海经反复试验,终于制成菠萝漆,并复制出失传已久的“漆砂砚”,使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延续和发扬。1984年8月,屯溪漆器工艺厂加入全国漆器质量管理协会并成为理事单位,以此为契机,漆器制作业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1987年,屯溪漆器工艺厂成为全国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取得了与扬州漆器、福州漆器、北京金漆器齐名的地位。在随后的国企体制改革浪潮中,屯溪漆器工艺厂于2004年4月停止生产,成立留守处作缮后工作。为了保留这门技艺,当时工艺厂的法人代表奚建辉带领厂里40余人成立了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2008年6月,徽州髹漆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徽州传统髹漆技艺的继承与发展
明代黄成在《髹饰录》中将漆器分为十四大门类。于文为阳,包括纹匏门、描饰门、阳识门、堆起门、裹衣门;属阴为质,包括质色门、罩明门、填嵌门、戗划门、雕镂门;阴阳交错,包括斒斓门、复饰门、纹间门;单素门为纯色漆器,不属于阴阳之列。[2]125-151下面按照这一分类方法,简略地分析徽州髹漆技艺的传承发展状况。
纹匏门包括刷丝(刷迹纹)、绮纹刷丝、刻丝花、蓓蕾漆四种,可归为刷丝型和蓓蕾型两种形态。纹匏是指在器物完成糙漆的时候,器物表面是光滑的,当上完最后一道漆(即匏漆)时,表面微微凸现高起的纹理。菠萝漆制作中以发刷起纹运用的是《髹饰录》中的刷丝、绮纹刷丝,而采用麻布蘸子打点起纹即为《髹饰录》中的蓓蕾漆。如今徽州制作菠萝漆主要采用丝瓜筋或贝壳粉(钿砂)起纹。
描饰门包括描漆、描金、描油和漆画。描漆即“设色画漆”,指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色漆描绘花纹的做法。根据现有的古代实物判断,战国时期描漆技艺已达很高水平。描油就是以油代漆,用干性油(多用桐油)调制的彩色在漆器上描绘花纹。“如天蓝、雪白、桃红,则漆所不相应也”这句话即指漆无法配制出这些颜色,只有用油才能调制得出。漆画指用彩漆画花纹的漆器。据郑师许 《漆器考》记载:“漆汁原为无色透明之液体,今兹所显彩色,乃各种颜料配合而成”。描金是在漆地上采用贴金或画金方法描绘花纹。徽州的描金彩绘运用了描饰门中的髹饰技法,目前生产的产品有屏风、漆画、首饰盒(图 1)、花瓶等。
图1 黑图推光漆描金彩绘首饰盒(甘而可作品)
《髹饰录》中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识文”属于阳识门,“隐起”属于堆起门。“识文”是指用漆或漆灰堆起花纹后,不加“雕琢”,而加以雕琢的为“隐起”。识文在汉代已经出现,而隐起出现于明清时期。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堆漆纹饰上再施色漆,常见的是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之称。徽州髹漆技艺中的堆漆技法属于堆起门,主要产品有屏风(图 2)、书架等。
图2 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制作的堆漆屏风
裹衣门是指在胎骨上贴皮革、罗、纸或其他物质,然后直接上漆而不用批灰的做法。漆面上露出布纹,随意自然,别有情趣,一般用于实用器物,现在日本仍有这种技法,目前徽州少见。
质色门指各种一色漆器,即通体光素一色,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一色漆器自原始社会以来均有实物发现。根据出土的实物推断,其盛行于宋代,以朱、黑、紫三色为常见。明代黄成在《髹饰录》中把金漆也放在一色漆器中,名曰“金髹”或“贴金漆”、“浑金漆”。[3]6-7明、清两朝徽州所制的墨也往往通体贴金。它的做法是先上漆,然后将金粘着上去,与浑金漆器制法相同。[4]79目前徽州不单独生产只有一色的漆器产品。
罩明门是指用透明漆罩在各种不同漆地的器物上。《髹饰录》中罩明门包括罩朱髹、罩黄髹、罩金髹、洒金四种做法,因罩漆下面漆地的底色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髹饰录》描饰门中的“描金罩漆”也归类到罩漆。罩漆技法最为经典的是体现在一色漆器上,徽州髹漆技艺中的平磨螺钿、描金彩绘和磨漆中的菠萝漆制作后期使用此技法。
填嵌门包括填漆、绮纹填漆、彰髹、螺钿、衬色甸嵌、嵌金、嵌银、嵌金银、犀皮。犀皮漆又称“虎皮漆”或“菠萝漆”,其做法是用石黄调配生漆制成稠漆,髹涂到胎上,做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这道工序被称为“打埝”。稠漆荫干后,再髹涂不同色漆多层,各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因凹处受漆较多,填嵌之意由此而来,最后通体磨平,凡是突起处磨平后,围绕着不同漆层呈现类似松鳞的花纹。《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刊载的袁荃猷所写的 《谈犀皮漆器》中有这样的描述:“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作行云流水之文,或像松树干上的鳞皱,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有变化,漫无定律,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徽州的菠萝漆技法属于填嵌门中的犀皮。有资料称,早在南宋时,徽州漆工就用以制作笔筒、笔杆、花瓶、盒盖、砚盒、扇柄等小品,目前主要产品有砚盒、梅瓶、碗、笔筒、磨漆画等。
徽州髹漆技艺中的镶嵌属于填嵌门中的螺钿、衬色甸嵌,主要包括平磨螺钿镶嵌(图3)、玉石或骨石镶嵌,也有使用鸡蛋壳、鸭蛋壳作为镶嵌材料的。目前甘而可工作室还创作金银平脱作品,“金银平脱”运用了填嵌门中的嵌金、嵌银、嵌金银髹饰技法。
图3 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制作的平磨螺钿漆盘
戗划门包括戗金、戗银、戗彩。戗金的做法是在漆地上用刀尖或针划出纤细的花纹,花纹内打金胶,将金箔粘上去,便成为金色的花纹。也有戗银的,用银箔粘着。甘而可的戗金雕填作品运用了戗划门中的戗金技法和填嵌门中的填漆技法。
雕镂门包括剔红、金银胎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复色雕漆、堆红、堆彩、剔犀、镌甸、款彩。《髹饰录》中把刻漆称为款彩。刻漆技法工艺简易,出品快,被广泛用于屏风、挂屏。[5]92-93其做法是在木胎上用漆灰打底,按花纹图案剔去轮廓内的漆灰,然后把色漆或色油填入花纹轮廓内。徽州髹漆技艺中的刻漆属于雕镂门中的款彩,主要产品有屏风、挂屏、版画、对联、牌匾等。(图4)
图4 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制作的刻漆屏风
剔红的做法是在胎上髹红漆至相当的厚度,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余层,之后雕刻花纹,雕刻的厚度即为漆的厚度,谓之剔红漆。明代徽州漆工黄成剔红技法精湛,据文献记载他制作的一个剔红小盒当时即值三千文。
斒斓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纹饰相结合的各种漆器。甘而可创作的戗金雕填作品融合了戗金和填漆技法,属于斒斓门。徽州制作的漆砂砚,砚盒运用了菠萝漆技艺,属于填嵌门,在砚盒上还可进行镶嵌、雕刻或填嵌等,故漆砂砚技艺可列入斒斓门。徽州的描金彩绘作品也可进行描金和描漆,因而具备描金和彩漆两种花纹,列入斒斓门。
复饰门是指某种漆地与一种或多种纹饰相结合的各种漆器,包括洒金地诸饰、细斑地诸饰、绮纹地诸饰、罗纹地诸饰、锦纹戗金地诸饰。这种技法目前在徽州未见使用。
纹间门是指填嵌门中的某种做法与戗划门、款刻类的某种做法相结合的各种漆器。包括戗金间犀皮、款彩间犀皮、嵌蚌间填漆、填漆间螺钿、填蚌间戗金、嵌金间螺钿、填漆间沙蚌。这种技法早在屯溪漆器工艺厂时期就有使用,如戗金间犀皮,当时的产品有炕几等,远销日本。目前甘而可工作室也采用这种技法创作,生产出金银平脱鹿角砂碗等,今后工作室还将继续推出新的产品。
徽州髹漆技艺历经沧桑,目前流传至今的这些技艺只是古代髹漆技艺中很小的一部分,蕴含着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一般学者认为,徽州髹漆技艺主要包括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以螺钿镶嵌、菠萝漆和漆砂砚著名,[6]62最具特色的为菠萝漆和漆砂砚。按照《髹饰录》中漆器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徽州髹漆技艺主要五大类技法进行归类,均属于《髹饰录》中的十四大门类,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件漆器作品的完成不仅仅只运用一种技法,往往综合运用到各种髹饰技法。例如在创作漆字时,同时采用了刻漆和堆漆技法;制作刻漆屏风时,采用了刻漆技法,同时还可运用描金彩绘;漆砂砚工艺可综合各种髹饰技法等。此外,徽州髹漆技艺又有其独到创新之处。例如甘而可自创了鹿角砂工艺,创作出代表性作品鹿角砂金边碗、八棱镜瓶、鹿角砂盒等;在制作菠萝漆作品时,髹漆过程中创新性地添加了黄金成分,创作出红金斑菠萝漆大圆盒(图5)、绿金斑菠萝漆菱花盒等系列作品。著名的漆画大师范福安将传统漆器髹饰技艺与现代的绘画元素相结合,创作磨漆画作品(图6),表现徽州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图5 红金斑菠萝漆大圆盒(甘而可作品)
图6 磨漆画之山里人家系列(范福安作品)
三、徽州髹漆技艺的传承情况
徽州髹漆技艺的传习基地有奚建辉成立的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甘而可、范福安、俞均鹏、汪大俊各自成立的工作室。甘而可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范福安、奚建辉、俞均鹏、章国华、汪大俊、江延根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俞万进、冯岗河被认定为市级传承人。
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8人,主要采取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另外还有单个零售、网络销售、老关系客户等方式,主要销售给旅行社、游客和网上客户,同时与国外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公司的员工基本上为老工人,从事漆器制造多年。公司的产品品种多,工艺杂,按照用途分类,产品多达200多种,目前主要生产屏风、挂屏、台屏、地屏、梅瓶、漆砂砚、家具、壁画、对联、牌匾等。公司的总经理兼法人代表奚建辉于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作品有漆画 《山城尽染》《四面楚歌》等。原屯溪漆器工艺厂的艺人冯岗河自2008年起担任黄山市徽漆工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2014年被评为黄山市级传承人,代表性作品有首饰盒、座屏、菠萝漆砚盒、花瓶等。
甘而可漆艺工作室于2013年成立,目前有工作人员16人,主要生产脱胎菠萝漆作品,其工艺精湛,大多被社会名流所收藏。甘而可及其工作室成员坚持的创作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工艺上,力求每个细节都没有瑕疵,要求“绝对完美”;风格上,崇尚宋元之美,纹饰以唐宋风格为主;材料上,恪守古法,全部使用生漆。[7]59甘而可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代表性作品有堆朱雕云纹红推光漆盒、褐色流彩漆茶叶罐、雕填太极纹推光漆盒、海棠形首饰盒、流彩漆大梅瓶、七宝砂盒等。工作室的章国华是甘而可的徒弟,于2015年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目前掌握了描金彩绘、菠萝漆、堆朱漆、推光等各种髹饰技艺,并将各种技艺相互结合,能够独立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红或黑推光漆盒、红金斑菠萝漆天球瓶、红斑菠萝漆碗、楠木擦漆提梁盒、流淌漆梅瓶等。
福安漆艺研究室于2005年成立,主要从事漆器、漆画及艺术推广工作。研究室主要创作漆画、彩漆屏风等,以磨漆画为主。范福安于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主要创作漆画,代表性作品有漆画《徽州女人》《古巷深深》《徽府秋韵》《山居》,漆画屏风《徽山尽染》等。范福安的漆画不仅是对徽州传统髹漆技艺的传承,更是超越传统技艺的现代绘画,其系列作品被国家及新西兰驻华使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湖北省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合肥市政府等收藏。已有传承弟子谢志文、丁丁、许一民、范雪歌等。
俞氏漆器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现有工作人员4人。俞均鹏出身徽州漆艺世家,祖父俞金海为屯溪漆器工艺厂老艺人,被誉为“楚漆国手”。俞均鹏从小跟随祖父学习漆器制作,年少时就能独立完成制作菠萝漆、漆砂砚盒小件。为了生计俞均鹏曾一度搁置了这门技艺,自2013年起,他通过不懈努力再次恢复了这门技艺,2015年被评为省级传承人。目前工作室主要生产菠萝漆笔筒、笔杆、漆砂砚等作品。工作室的成员俞万进为俞均鹏的叔父,2014年被评为黄山市级传承人。
2015年被认定的与漆艺相关的省级传承人中还有两位在宣城市。一位是汪大俊,在宣城市绩溪县创办了漆字坊,采用新型油漆和其他化工材料,在继承堆漆、刻漆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主要创作漆字楹联匾额、案头摆件、壁挂、广告牌、明示牌等,带过多位弟子。另一位是农民画家江延根,1969年开始从事漆画创作,传承的项目是旌德漆画,在旌德文庙内大成殿一侧有自己的工作室。代表性作品有《农村水电站》《今日山村》《李四光》等。
此外,徽州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俞日华将竹编工艺和漆艺相结合,制作精美的竹篮和贡盘。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菠萝漆和漆砂砚技艺的恢复,徽州漆器制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实际传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承人的问题。目前身怀绝技的艺人愈来愈少,多数年老体弱,且漆器的生产周期长,吃苦多,赚钱少,年轻人不容易学有所成,已是后继乏人。政府应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用高薪留住老艺人,并用现代手段保留他们的传统技艺,同时培养一批懂技术、热爱漆器制作的年轻艺人,加强对现有年轻技工的培训,提高其技艺。
其次是传承人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传承人不愿意传承。由于漆器行业内部市场竞争激烈,目前的技艺传承均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接受程度、水平等分批、分步骤进行传承,普遍存在技法多样、覆盖面不广、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且从事手工业的非遗传承人都比较保守,特别涉及到个人的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时尤为如此,不愿意将技艺全部传承。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传承人加强传带,严格培养,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明确被传承人技术水平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被传承人不愿意去学。目前真正从事漆器行业的人员数量少,需要政府给予从业者一定的经济补贴,以提高学习热情,吸引更多人员入行。
再次是市场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漆器行业市场需求有限,市场范围狭小,产品主要采取客户定制、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以小量、零个或按需加工的形式较多,而高端产品因投入时间长,常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地。需要在保证漆器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漆器艺术精品,加强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开国内和国际市场。另外,手工业行业普遍面临税收过重的问题,交纳增值税给漆器制作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国家、政府层面应加大力度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例如采取每年度定期给予传统工艺的手工业行业一定的经费支持等方式,减少手工业的税收。
最后,在原材料供应单位方面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徽州本地已经没有生产传统漆器原材料的厂家,原料都是从福建、四川等地购买,品质、种类和价格都受制于人,不利于漆器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的做大、做强。
[1]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大辞典(上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何振纪.髹饰录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3]金开诚.古代漆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4]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5]乔十光.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6]刘红.追求极致,徽州漆器走进艺术殿堂——访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J].文化月刊,2013(7).
[7]甘而可.完美漆器,工超乾隆[J].徽州社会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