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礼古注集疏》中古注及其礼学思想

2015-03-27李文武戴海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刘师培郑玄刘氏

李文武,戴海陵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2.湖南省华容县 兔湖垸,湖南 华容 414201)

晚清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周礼》学大兴,瑞安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八十六卷,考据精深、广征博引,为《周礼》学之集大成者。在众多礼学研究风云人物中,有一位在民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且自成一家的《周礼》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年),字申叔,江苏仪征人。仪征刘氏四世传经而著称于儒林,刘文淇发其端,作《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毓崧、刘寿曾续之。刘师培年啬著丰,短短三十六年间共著述七十四种,这些著作在其死后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中。在这些著述中,礼学著作主要有《礼经旧说》、《逸礼考》、《西汉周官师说考》和《周礼古注集疏》四种,还有一些礼学论著零星见于《左盦集》和《左盦外集》。

刘氏研习“三礼”多年,礼学著作丰富,特别是其《周礼古注集疏》,可称得上孙氏《周礼正义》之后民国时期《周礼》学的又一力作。然其当时为未刊手稿,刘氏死后,清稿遗失,由于诸多原因,当年钱玄同等人在收集、刊成《刘申叔先生遗书》时采用的是残缺不全的稿子。

《周礼古注集疏》,顾名思义,即集《周礼》各种“古注”,并为之疏证。这些古注保留了汉代师承关系,同时也反应了刘氏礼学之研究特色。

一、何为“古注”

《周礼》出于西汉,自东汉古文经学兴起,诸家注解。“古”是一个相对概念,对唐宋来说,汉魏为古,对明清来说,唐宋为古。为阐述刘师培的“古注”,必先明《周礼》的源流、传授情况,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贾公彦《序周礼废兴》云,是以《马融传》云:“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奈遭天下仓卒,兵革并起,疾疫丧荒,弟子死丧。徒有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众、逵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记转相证明为《解》,逵《解》行于世,众《解》不行。兼揽二家,为备多所遗阙。然众时所解说,近得其实,独以《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作《周官》’,则此《周官》也,失之矣。逵以为六乡大夫,则冢宰以下及六遂,为十五万家,絙千里之地,甚谬焉。此比多多,吾甚闵之久矣。”[1]

《周礼》经刘歆努力,在王莽时被列为经书。后经战乱,刘歆弟子死丧,只剩下河南缑氏杜子春。郑众、贾逵从其学,并为《周礼》作解。此外,《经典释文·叙录》也记载了传授情况,“河南缑氏杜子春受业于歆,还家以教门徒,好学之士郑兴父子等多往师之。贾景伯亦作《周礼解诂》。”[2]11郑兴、郑众父子均从杜子春学《周礼》,贾逵作《周礼解诂》。《后汉书·贾逵传》也说明了贾逵的师承,其云,“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3]1234贾徽学于刘歆,贾逵除了传杜子春之学外,还传其父贾徽之学,“并作《周官解故》”[3]1239。《经典释文·叙录》引范晔《后汉书》云,“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2]11可见《周礼》学之传授始于刘歆,杜子春、贾徽传其学,郑兴、郑众、贾逵传杜学,郑众传郑兴之学,贾逵又传贾徽之学,后经马融,传授郑玄,郑玄作《三礼注》,一时《周礼》学大兴。

郑玄之前,《周礼》注家众多。贾氏《序周礼废兴》云,“故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1]郑兴、郑众、卫宏、贾逵、马融等人均为《周礼》做过注解,但经过各种原因,这些注解佚失了不少。

目前流传下来完整的《周礼》注是郑玄《三礼注》。遍考《周礼古注集疏》可知,刘师培认为,凡经传子史所见的郑玄之前杜子春、贾逵、马融、郑兴、郑众等人的注解,均为“古注”,故而可认为《周礼古注集疏》中的“古”是相对郑玄来说的。

二、郑玄注中的四家“古注”

郑玄“三礼”注精深,其《周礼》注中保留了郑司农、郑大夫、杜子春、故书等几家古注,这几家注或训音,或释义,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这些经学家们对《周礼》阐释的情况,刘师培将之作为“古注”全部录入《周礼古注集疏》。

1.郑司农说。郑司农即东汉经学家郑众,其生平附于《后汉书·郑兴传》,其云“众字仲师,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学,明三统历,…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马。”[3]1224郑众自小从其父郑兴受经,作《周礼解诂》,但其书久佚,其有关《周礼》之说赖郑玄《周礼》注而流传下来。《集疏》残稿所见郑司农说共一百三十二条,刘师培将其定为“古注”。

相比于上述其他三家注,郑司农注在郑玄《周礼》注中所占比重大,其特点如下。一是详加训诂,如“辨方正位”,郑司农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君南面臣背面之属”[4]12,不仅释“辨”、“正”,还将方位具体体现出来。二是只注音,如《遗人》职下,郑司农云:“遗读如《诗》曰‘弃予如遗’之遗”[4]656。三是直接引《诗》证经,或引《春秋》证经。在郑玄《周礼》注中以“郑司农说以《春秋》”和“郑司农说以《诗》”格式出现。如《师氏》职,郑司农云:“《诗》云‘楀维师氏’”。[4]657四是既注音又释义,如《土训》序官,郑司农云:“训读为驯,谓以远方土地所生异物告道王也。”[4]672

2.郑大夫说。郑大夫即郑兴,东汉经学家,郑众之父。《后汉书·郑兴传》云:“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习公羊春秋。…乃征为太中大夫,…天凤中,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及校三统历。”[3]1217郑兴因才华出众,受刘歆赏识而传授其学。又“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3]1223,郑兴之学在于《左传》、《周礼》,特别是极大可能地保存了刘歆等西汉儒生的古训,因而受到世人及刘师培的重视。《集疏》残稿所见郑兴说共四条。这四条分别为女祝一条、乡师两条、遂人一条。郑兴注的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但总的来说注音多、释义少。如《女祝》职“掌王后之内祭祀,凡内祷祀之事,掌以时招梗襘禳之事,以除疾殃”下注:“郑大夫读梗为亢,谓招善而亢恶去之。”[5]197更、亢声近,故相通。

3.故书说。《集疏》残稿所见故书说共四十二条。故书,历来众说纷纭,贾公彦疏云,“言故书者,郑注《周礼》时有数本,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4]105贾氏认为刘向未校之前为古文,校后为今文,且当时《周礼》有多种本子。清代徐养原不这么认为,他驳斥贾氏,“《周礼》有故书今书之别,疏谓刘向未校之前为古文,既校以后为今文,非也,以郑注考之,凡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所据之本,并是故书。故书今书犹言旧本新本耳。《周礼》乃古文之学,何今文之有?”[4]105徐氏认为杜子春、郑兴、郑众等人当时所看到的本子均为故书,《周礼》为古文经学,不存在今文之说。

郑玄《周礼》注中故书的特点是主要是体现异文。如《玉府》职,“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郑注:“故书珠为夷。”[5]186相对当时作“珠槃”的《周礼》今书,故书作“夷槃”,展示了文字异同。同时,也明确反映了当时《周礼》有多种本子流传。

4.杜子春说。杜子春,《汉书》、《后汉书》无传。为刘歆学生,其生平见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杜子春在传承《周礼》学方面起了承上启下特殊的作用,《集疏》残稿所见杜子春说共三十九条。据学者杨天宇统计,整部《周礼》中,郑玄注引杜说188条[6]。杜注主要体现在校勘方面。如《职幣》,“掌式法以敛官府都鄙与凡用邦财者之幣,…皆辨其物而奠其録”,杜子春云:“禄当为録,定其録籍”[5]189,辨别其物,而定其录籍。

从师承关系来看,应是杜子春说为先,郑大夫注次之,郑司农注最后。至于故书,作为当时所看到的《周礼》本子,三家主要用之于校勘,对于故书,杜子春注或从故书、或从今书。如《泉府》职注,“故书滞作瘅,杜子春云瘅当为滞”[5]248,杜注从今书。又如《师氏》职注,“故书中为得,杜子春云当为得”[5]241,杜注从故书。郑司农注亦如此,郑大夫注则很少直接对故书校勘。

从《周礼古注集疏》残稿来看,刘师培将上述几家注解全部纳入古注的范围,不难推知,当年《周礼古注集疏》完整稿应该将郑玄三礼注中所含的上述几家注解全部纳入古注。

三、刘师培新增的“古注”

刘师培除了全盘采用上述四家注外,还从各种子史、类书中勾稽出各种遗说旧注。从目前《周礼古注集疏》残稿来看,这些遗说旧注主要有古《周礼》说、刘歆说、贾逵说、马融说、旧说、旧注说等六种。

1.古《周礼》说。有关《周礼》的古注,孙诒让认为,“此经旧义,最古者则《五经异义》所引古《周礼》说,或出杜、郑之前。次则贾逵、马融、干宝三家佚诂,亦多存古训,…至于六朝、唐人礼议经疏,多与此经关涉。”[4]4孙氏又说:“谓古文《周礼》说也”[4]4。凡《五经异义》所引《周礼》说,称之为古《周礼》说。《五经异义》为东汉经学大师许慎所撰,分别叙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不同,其原本已经失传,《通典》、《初学记》等有所征引。刘氏将有关《周礼》的部分稽出,称之为古《周礼》说。《集疏》残稿所见古《周礼》说共三条。《调人》职注:“《曲礼》疏引《五经异义》云‘古《周礼》说,复雠之义,不过五世’”[5]243,孙诒让认为“所称古《周礼》说,盖此经旧师佚义。”又《大宗伯》职注:“《王制》孔疏引《五经异义》云‘古《周礼》说,春曰朝,夏曰宗,秋曰觐,冬曰遇。’”[5]272又《乡大夫》职注:“《王制》孔疏引《五经异义》云‘古《周礼》说,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5]233。从刘氏所征引来看,均来自《五经异义》,而所征引的《五经异义》又基本上来自《礼记正义》。

2.刘歆说。刘歆,刘向之子,西汉经学家,曾作《七略》,其生平附于《汉书·楚元王传》。[7]1967刘歆之于《周礼》的传授、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7]1709经过刘歆努力,《周礼》学在王莽时期立为博士,为学子所习,其有关《周礼》说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集疏》残稿所见刘歆说共一条,稽自《汉书·食货志》,其云:“国师公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讐,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7]1179刘歆之说,其源尤古。

3.贾逵说。贾逵,《后汉书》有传。《集疏》所见贾说共六条。《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衣。”贾逵云,“楲、虎子也,窬、行清也。”[5]186稽自《史记·万石君传》集解引贾逵解《周官》。又《司裘》刘氏注引贾云“四尺曰正,正五重,鹄居其内,而方二尺”[5]190,稽自《诗·宾之初筵》疏。再如《地官》序官“乡大夫,每乡卿一人”,贾逵云,“六乡大夫,则冢宰以下及六遂为十五万家,絙千里之地”[5]204,稽自贾氏《叙周礼废兴》。又如《世妇》“每宫卿二人,…奚有十六人”,贾逵云,“奄卿”,稽自贾公彦疏。又《大宗伯》,贾逵“一方四分之,或朝春,或觐秋,或宗夏,或遇冬,藩屏之臣,不可虚方俱行,故分趣四时助祭”[5]272,稽自《诗·韩奕》孔疏。刘氏稽自毛传、贾氏《叙周礼废兴》、贾疏等,严格遵守古文家法。

4.马融说,共十五条。稽自《礼记·郊特牲》疏、贾疏、《诗》孔疏、《太平御览》和《通典》等典籍。马融,《后汉书》有传,其与郑玄有师弟之谊。郑玄《周礼》注中保存了不少马氏之说。东汉时期,援引师说时不称其师,郑玄亦然。刘师培特意从各种典籍中稽出马说,以恢复《周礼》古注之旧貌。

5.旧说,稽自《周礼》贾公彦疏。《女御》职,“掌御叙于王之燕寝。”郑玄注:“于王之燕寝,则王不就后宫息。”贾公彦疏:“破旧说云‘王就后宫’者,故郑云此也。”[4]560刘师培将其勾稽出来,仍称之为旧说:“王就后宫。”[5]196然后,刘氏举证《左传》、《诗》毛传,列举小寝、寝、北宫之涵义,并认为王后六寝,其前寝为听事之所,后五寝之中寝,则为王后所息,即此文之燕寝。至于旧说为何人之说,刘氏并未明言。

6.旧注说,共一条。《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彊堅用蕡。”《广韵》四十九敢引《周礼》注“旧注云:‘彊堅,地之堅者’”[5]258。刘师培稽出,并将其称为《周礼》旧注。至于是何人所说,刘氏未明言。孙诒让认为是马融、干宝等人之说,他说:“《广韵》所引《周礼注》,疑马、干诸家佚义。”[4]1185据《晋书》记载,“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8]干宝为魏晋时期之人,其《周礼》注为汉注、唐疏中的过渡,非常珍贵,由此可瞥见魏晋义疏之学嬗变之一斑。

四、刘氏集疏古注的特色及其礼学思想

刘氏集疏古注的一个特点是,明源流,重考证,言简意赅。刘氏将古《周礼》、刘歆、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旧说和旧注说等古说稽出,作为《集疏》之注,并在疏中一一为之疏证。或明其源流,或训其音,或释其义,或申其未尽,遇有古说未释,则盖阙如也。

另一个特点是,刘氏遵循疏不破注的特点,严格遵守师法,屡破郑玄。刘师培将郑玄《周礼》注列于疏中,加以辨析,论其得失。在《周礼古注集疏》残稿中,刘氏肯定郑玄注到处可见,但纠驳郑玄处不少。如《土均》职,“土均掌土地之政”,刘师培疏,“掌平土地之政者,即均人之均地政也,后郑亦读为征,与彼注同误”[5]258。刘师培认为,郑玄读“政”为“征”有误,“地政”是有关土地方面的政策,而并非土地方面的赋税。

刘师培的礼学思想。刘氏父祖几代人均以治《左氏》闻名于儒林,刘氏家学认为,治《春秋》必先明礼,只有对《周礼》等做过研究,才能治好《左传》。刘师培曾祖刘文淇因不满杜预注割裂《左传》、排击旧注等过失,为了恢复《左氏》旧注面貌,作《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师培沿袭其父祖治《左氏》之传统,将这种方法扩大到《周礼》学,将郑玄之前的各种古注收罗殆尽,使两汉时期《周礼》学研究之旧貌,一览无遗。

总之,刘氏《周礼古注集疏》与孙氏《周礼正义》为晚清民国时期《周礼》学中两大圭璧,《周礼古注集疏》也可以说是其家学《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之延续。刘氏“此疏实为一优美之参考书”[5]183。

[1]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9.

[2]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钱玄同.刘申叔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杨天宇.杜子春对《周礼》今书的校勘及郑玄对杜校的取舍[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8(5):247-257.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49-2151.

猜你喜欢

刘师培郑玄刘氏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刘师培的 成功“秘籍”
往顶上跑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刘师培与何震:名为夫妇,情如狮羊
大师拜大师
后母
师道二字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