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思考

2015-03-27朱友强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朱友强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安徽淮南232001)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思考

朱友强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安徽淮南232001)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网络广泛普及使用的今天,高校大学生群体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信息交互,不仅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高校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信息交互最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如何顺应并应对好这一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校;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应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之一。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能否牢牢把控住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动权,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办国办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信息交互,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群体网民数量与日俱增。根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关注程度和活跃程度上看,都是我国庞大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对的主体,这无疑给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这一新挑战,无疑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传统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模式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已不再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课堂”,早已超出了教师、教室、图书馆和校园等知识信息载体。网络空间(如各种论坛、博客、微息平台、社交网站等)新的信息交互、交流以及交际、交往平台,已经成为广大“80后”、“90后”,乃至“00后”大学生们经常光顾留恋的重要场所。刷微博、发心情、装饰空间等早已成为当代不少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在我们去年所进行的一项“大学生每日关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各种空间、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关注度达92.5%以上,而对传统的信息渠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纸质图书),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之下,关注度仅占可怜的18.3%左右。实践证明互联网+催生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园网络文化”这一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知识信息接受平台和渠道的变化,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面临一个新的拓展和转变。

第二,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信息传输的壁垒和垄断,致使舆论引导更加困难。网上海量信息,不仅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源,但同时也导致大量亦真亦假、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互联网“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①衣波.网络舆情信息的话题发现和追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加之别有用心人的信息误导,使舆论引导更加困难。首先,信息过虑更加困难。如对先进人物的蓄意抹黑,局部社会矛盾无限放大,故意夸大事实,甚至制造谣言,引发对社会的不满舆论,诋毁并煽动网友对个人或部门的不满等等。导致青年学生对网络舆情无法正确判断,从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迷茫和盲从。舆论引导的困难,引发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良网络心态大量存在。如此种种,都严重冲击着我国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领力和导向力,极大消弱、消解、稀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引领、塑造功能和作用;其次,信息舆论源头更难控制。互联网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和“信息自由超市”,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演变成为了“秀才不出门便议天下事”。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通过电脑、手机上的信息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舆论发表空前自由,这一舆论形式逐渐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了威胁。网络已不再虚拟,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不仅仅用于聊天、游戏,同样可以通过设局炒作、谩骂抹黑等方式,形成现实的买卖交易,产生经济效益;第三,思想渗透更加便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西方敌对势力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利用互联网开放性和渗透性较强的特点,加大对我们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失误,甚至不惜蓄意制造虚假信息,煽动不明真相的民众,挑起各种争端,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活动,大肆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西方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不断制造事端,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甚至冲击他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我国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第三,人脑、电脑和互联网的结合,使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迅速,更催生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的新期待。集文字、图像、声音与一体新的媒体形态,不仅为大学生呈现了集视觉和其他感官震撼于一体的三维立体生动的知识传播场景,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在综括全省12所高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学生问卷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在关于教育教学手段改革建议和意见一项中, 90%的学生提出,传统的教育方式吸引力不够,要求“应用现代媒体手段来组织教育教学,教学过程要可“听”还要可“视”更要可“亲”,以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吸引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迫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促使学生生活行为方式出现异化。互联网+时代,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整体。这个系统既是一个开放的,但同时也把人们的活动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里,导致人与人交往的可视性、亲切感都大大降低,“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致使师生关系日渐疏远,人际关系日益冷漠。”①李昱.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今传媒(学术版),2006(10).互联网+时代,网络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又一精神家园,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交流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把这种喜好、习惯和倾向演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群体表达心情、渲泄不满、调侃社会的重要场所,从QQ空间、个性签名到其它信息交流平台,其主题内容和表述形式可见一斑。传统的交流交往渠道被漠视,而大学校园里“低头一族”则日渐增多,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效果评价都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应对思考

第一,依托互联网平台,营造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的平台和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利用网络交流的快捷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教育功能。各级网络平台的内容理应包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专题性网站,背景资料尽可能全面详实,同时更要在如何提升教育材料的吸引力方面下功夫,所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启蒙心智、洗濯心灵、开启智慧;其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构建网络公共主页、空间平台上,更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延伸至QQ空间、微信、人人网公共主页、各大网站博客(Blog)和微博等。校级、院级、年级,甚至班级团支部都可以开通公共主页或个人空间,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教师、辅导员的个人空间、博客、微信等②石昌瑞,潘金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2):69-70.,这些领域,学生的关注度较高,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做好功课意义重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通信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如利用QQ群、微信、手机短信平台等,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触角延伸至网络空间的每个角落。给网络插上思想的翅膀,使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即时通信平台。

第二,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对网络海量资源进行系统整合。通过系统整合,使教育资源实现国际与国内兼收并蓄,历史与现实参考比较,自然与社会旁征博引,经典名人讲座与名师授课等公众共享,革命胜地与历史事件现场如若亲临;通过系统整合,使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打破以往接收知识的有限性和被动性,极大地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通过系统整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网上即时了解本校、本院、本年级、本班级等,学生思想的真实动态,并通过网络进行有针对性引导和纠偏。把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行为影响、观念传播、品行养成等育人树人的主动权,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作风,着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系统整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有效集成,促进网络双向交流和可选择性更强、更加有效,促进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

第三,依托互联网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好网络平台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落到实处。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有针对性地结合高校生活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服务功能,如重点建设旨在为大学生服务的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心理援助,以及家教和兼职网络平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成为高校大学生第二导师、授助基地和心灵的家园。使之成为团结和凝聚学生的交流活动、服务中心,引领校园正确舆论导向的先锋;二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直观生动和形象化的特点,通过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综合信息组合传导方式,用更加直观、形象、有趣的知识形态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深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其它相关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和互补,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①刘强.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6):61-62.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筑牢“网上长城”、打赢网上意识形态争夺战的责任和意识。首先,要守好主阵地,不断增强开辟和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过去一味禁、堵、排斥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好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望者、捍卫者;其次,要掌握好主动权,牢牢把握网上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权,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更能“网”住人心。再则,要打好主动仗,盯紧谣言妖言,盯住噪音杂音,盯死反动言论和抹黑言论,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站在网络的风口浪尖上做坚决斗争,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

第五,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掌握网络技术,熟悉校园网络文化的工作环境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因势利导培养一大批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熟悉网络技术、了解学生需求的优势,由他们负责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工作和日常维护,把他们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员和宣传员,培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助手和中坚力量”。②李道明.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N].解放军报,2015-08-05(007).此外,高校要加强网络软硬件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培训和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队伍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监督和行为考核。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指出的那样,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1] 石昌瑞,潘金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2):69-70.

[2] 徐晓明,徐从己.网络舆情应对及引导机制的反思与重构[EB/OL](2010-06-30)[2015-10-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496b9b0100jp0k.html.

[3] 茅菊霞.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197-198.

[4] 李道明.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N].解放军报,2015-08-05(007).

[5] 孙春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影响力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 朱志勇.互联网条件下的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70-71.

G641

A

1671-4733(2015)06-0023-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5.06.007

2015-10-26

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概论》(项目编号:2014gxk105)

朱友强(1968-),男,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电话:0554-664933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