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新四军在鄂东地区的经济政策探究

2015-03-27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鄂东李先念边区

丁 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在鄂豫皖边区,由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在敌后战场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四军在湖北敌后根据地的斗争和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有的文章分析了新四军敌后根据地创立的原因,探讨武汉会战国共双方的相互配合问题;一些史料著作也详细论述新四军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历程,探讨新四军在具体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的措施;也有不少文章专门分析新四军在根据地实施的财经政策,强调李先念对湖北地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所做出的贡献,分析其经济政策上的具体措施;一些学者细致阐述新四军创新财政工作方法的内容,分析其多渠道开辟财源的各种政策;也有学者研究新四军与日军展开的经济战等问题,还有学者分析根据地的盐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等等。这一系列的研究都为人们正确认识新四军在鄂豫皖边区的发展和影响提供了帮助。鄂东地区的敌后根据地建设是鄂豫边区根据地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新四军在鄂东地区的经济社会活动入手,简要分析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在此地区的经济政策以及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一、新四军在鄂东地区抗战的历史经过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第五、第九战区先后撤退到鄂西北、鄂西南、鄂中等地区,湖北形成了国统区和日占区两个主要的社会区域,两种力量的斗争也留下了一些中间地带,新四军就是在日伪军势力薄弱的地区和中间地带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游击队就已经在湖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活动。日军占领武汉之后的局面给鄂东、鄂东南等地的共产党员和敌后武装力量创立和壮大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鄂东地区处在鄂、豫、皖多省交界的边区,离武汉较近,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同时,地理位置也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十分有利,鄂东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较为复杂,适合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且,该地区物产相对丰富,能为基层政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基层群众也有着较深厚的革命斗争传统,对敌后武装斗争还是比较拥护和支持的。

1938年3月,新四军第4支队就在鄂东地区的七里坪镇设立了留守处。1939年1月李先念带领160余人的独立游击队从河南竹沟出发开赴鄂东日军占领区,开展了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1940年1月,由李先念任司令员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立。经过与日伪军的多次战斗,建成了包括鄂东大小悟山、黄冈湖区在内的多块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被任命为师长暂兼政治委员。在日伪军的扫荡以及国民政府军顽固势力的封锁中,李先念等领导人沉着指挥,推行了一系列适当的军事、政治经济措施,使得新四军在鄂豫边区继续顽强发展,又开辟了汉孝陂、鄂皖边等根据地,在鄂东建设了地委以及一些县委和多个基层乡保政权。到抗战胜利之前,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实际控制了多省交界的广阔地区,发展成了势力强大的根据地力量。

二、新四军在鄂东的经济政策简述

李先念是鄂东地区成长起来的革命者,鄂东地区的新四军部队认真贯彻李先念等领导人制定的经济政策,在抗战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推行的经济政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农业方面,开展互助合作,实行合理负担

在抗战相持阶段,农业生产是根据地建设壮大的经济基础。鄂东地区的新四军在根据地会依据收成和群众实际情况制定租税征收政策和农业生产方针。

1938年武汉会战之前,鄂东一些地区的地主和佃农之间的矛盾冲突比较尖锐,不少租佃给贫农的下等田地都有着相当高的租额,大部分地区地租额占收获总量的25%至40%,有些县乡和地区的地租甚至占田地收获总量的一半以上,贫雇农的日常生活往往非常困难。日军占领武汉之后,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日伪军的掠夺,鄂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地主和佃农都面临着较为困难的境地,矛盾和冲突有所激化。

1939年,鄂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创建和巩固,一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民生困局。为了做到根据地军费和其他开支能够自筹自给,新四军游击队在所控制的地区开展抗日募捐活动筹集军费。为保证军费的稳定,游击队在募捐的同时向根据地农户征收抗日月捐。这一种捐税在征收初期按农户分摊,后改为按田亩缴纳。抗日月捐让田地多的地主富农多出捐税,对广大贫民实行少出或免出的政策,这样的政策使得根据地有了军费支撑,也能够加强底层贫民对基层根据地的支持和拥护。

在通过征税等方式初步建成和巩固根据地之后,新四军及其地方组织努力发展生产,通过农业经济建设去发展壮大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推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以维护区域的经济民生秩序。

1940年夏,鄂豫边区旱灾严重,鄂东地区多数县乡农业收成只有十之二三,严重的经济困难考验着根据地领导人的智慧和担当。鄂东地区根据地的各级党委在这个时候能够采取相对公正的经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各个阶层的经济利益,使得根据地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由于鄂东多为丘陵地区,农业生产规模一般较小,贫苦农民在旱灾面前更为困难,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贫苦农民,根据地基层党委带领他们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通过自愿交换、互助换工等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合作。各级党委组织还带领群众积极生产救灾,帮助农民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开荒植树等农业生产活动。当时孝感县四个乡用6000多个工兴修水利、京山县南部3个乡开荒600石[1]。为使田赋征收更为合理,各地党委还通过整理田赋来重新清查户口和登记田亩,依据土地等级制定评定田赋多寡,通过增加田赋征收数量、降低田赋标准来保证军费和根据地机构运作,同时减轻群众负担。为缓和根据地的社会矛盾,团结大多数的力量一致抗日,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鄂东地区根据地基层党委推行“二五减租”的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减租减息,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注意团结地主富农,要求租种土地的农民按规定交租交息,保证地主富农的部分合理收益。在旱灾面前,为了缓解军粮的压力并且救济受灾的难民,边区党委还向余粮户统购积谷,通过统购统销调节民间粮食严重不均的状况。这些举措使得鄂东地区的根据地能够在严重的天灾面前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且使根据地政权、基层党委成为鄂东地区经济秩序的主导者。

1941年到1942年期间,日伪军加强了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和封锁,对根据地进行军事扫荡和物资掠夺。同时,这两年的鄂豫边区又遇上了更为严重的旱灾,结果,鄂豫边区敌后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状况异常困难,粮食歉收十分严重,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恶劣的经济条件使得根据地人口数量减少,军队战斗力下降,鄂东地区根据地的面积也在缩小,根据地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面对严峻的形势,在李先念等人的的坚强领导下,根据地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为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边区党委和基层政权采取了征实、借募等手段,依据田地好坏情况采取田赋征实的政策。在根据地群众生活同样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主要向他们征收田赋和公粮,免除其他一切杂税;同时,向地主富农借募军粮以解决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集中力量向囤积粮食者借粮。为保证粮食的基本供应,新四军严格加强自身粮食消耗的管理,统一计口授粮,降低机关单位的生活标准。解决经济困难更重要的还是经济生产,边区党委把农业生产当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大量兴修水利、开荒造田。京山县基层党委组织修筑了石板河堤坝,安陆县、应城县党委组织修筑了沿河堤坝,这些都是当时比较大的水利工程。鄂东根据地的党委还努力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提倡精耕,大搞积肥运动,发动群众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互助。在1942年的旱灾局面下,根据地还出现了春耕生产热潮。这一系列生产运动的大力开展,减少了民众的逃荒现象,使根据地军民在最困难的年份里还能够坚强的支持下去。

1943年,由于自然灾害相对较少,鄂东地区敌后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相对好转。同时,由于日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扫荡和封锁,根据地的面积也略有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地党委较好地实施了一些团结各抗日阶层的农业经济措施,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了根据地经济。鄂东地区新四军鉴于一些新占领区地租比原有根据地高的情况,在1943年推行了普遍彻底的减租政策,再一次减轻基层民众的经济负担。组织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和保护根据地经济秩序,到1944年,鄂豫边区各地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农救会,通过这些组织已经能够有效地把农村普通民众组织起来。以当时黄冈县为例,1944年时,群众能够在日伪的频繁扫荡中坚持兴修水利,把长20公里的大河池围堤加高。同时,继续开展生产运动,鄂豫边区党委自主制定鼓励开荒、发放贷款等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在当时鼓励开荒的政策中,开生荒可以三年不纳粮,鄂东山区的大量荒地被开垦;根据地政府还组织发放救灾贷款、发动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自救。在抗战胜利前,这些政策已经使鄂东地区新四军建立的根据地在农业方面有了不小的经济实力。

(二)手工业方面,坚持经济独立,允许私人经营

鄂东地区新四军在根据地创建之初就重视发展手工业生产,希望通过手工业工厂的建设使根据地军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尽量摆脱对日伪区经济的依赖。自1940年起,新四军自主成立一些手工业工厂和兵工厂;在党委和基层政权自办的工厂之外,根据地还通过奖励政策鼓励家庭手工业和小型民营手工业工厂的发展。这样使得公营和私营手工业以及工厂都有所发展,既满足了政权需要又给底层民众带来了生活便利。为对付日伪军的突然袭击,根据地的手工业厂房一般都设在深山老林或山洞庙宇内。由于新四军的手工业工厂能够给根据地群众带来生活上的实惠,广大群众也愿意保护这些厂房的存在。在这一阶段,公营工业和私营工业都有所发展,一般的私营工业主要是纺织、烧炭、制作农具等等,这些手工业工厂的发展很好地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

1942年,比较严重的天灾对根据地的农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发展手工业的要求也显得更为迫切。但由于经济困难,很多私人经营的小厂难以维持。鄂东根据地的各县都自主大力发展手工业,根据地政府自主经营一些被服厂、皮革厂等手工业工厂为部队生产一些军用品。同时还创办一些民用的手工业工厂以营利。新四军在黄陂蔡店以及毛家坊赤脚寺创办被服厂,月生产军服达到3000套。在1942年冬,这家被服厂还在蕲春广水一带创设了分厂。

到1944年,鄂东根据地的手工业实力也不断地壮大,已经有了兵工、化工、印刷等工厂,在大悟山还有根据地发行“边币”的印刷厂。这个时期,根据地的私营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私营的榨油工业十分发达,已经能够提供很多民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必须品。新四军对这些私营手工业在政策上是比较支持的。

到抗战胜利前,根据地的手工业和工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与根据地建设之初相比,变化巨大。正由于新四军在鄂东地区能够采取这一系列相对合理的手工业经济政策,所以才能够很好地维护边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独立自主。

(三)商业方面,实行贸易统制,保证财税稳定

在新四军刚刚到达鄂豫边区根据地的时候,为了保证根据地的军费和基层政权经费的稳定,新四军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财政和商业的管理。首先是征收坐商税和出入境税,为保证能够足额征收,这两种税的税率都不到日伪区的1/5。为扩大税源,根据地军队还组织武装税收队,到沦陷区、游击区或通商口岸设卡征税。这些税收已经能够基本满足边区的军政工作的开支。

同日伪军势力进行商业斗争也是鄂豫边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日伪军在对根据地进行严厉的军事扫荡的同时,还进行各种经济破坏和封锁。日伪部队组织了一些商会和贸易收购机构,以高价大量收购边区的农产品,扰乱边区市场与民生。为反击日伪军的经济破坏,1940年10月,鄂豫边区财经委员会成立,在边区实行贸易统制。收集农副产品组织出口,以换取根据地急需的经济物资;对粮食、猪鬃、桐油等战争重要物资,原则上禁止出口,要求群众不卖粮食、棉花给日伪军,坚决打击商业通敌、资敌的行为。边区还成立供销合作社,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允许根据地内部自由贸易,通过设立合作社等商业机构加强内部商业组织的力量,在根据地与外部的商业交往中则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同时,根据地党委还通过税收政策与日伪军进行商业经济斗争。在边区的贸易保护中,除对重要物资出口进行限制外,对非必须品的进口课以重税,对边区急需的物资则实行减税和免税,鄂东根据地的新四军就是通过这些手段稳定根据地的经济民生的。在抗击日伪军经济封锁的同时,鄂东一些地区还通过政治和武力策略,到日伪军据点内的一些商行征税。这些措施较好地破坏了日伪军的经济封锁,使得鄂东根据地各县商业都比较活跃,既有公营商业又有合作商业和私营商业。

在市场金融方面,新四军的根据地也与日伪军进行斗争,为防治日伪军经济破坏所带来的市场混乱,鄂东根据地还建立财政机构推行统筹度支制度。根据地使用边区发行的流通劵等“边币”,抵制日伪币的流通,限制大量法币的流入。1941年7、8月,边区成立税务总局,统一领导和管理税收工作,鄂东地区为此也成立了税务分局,努力贯彻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新四军不仅同日伪军进行经济斗争,还同地方武装势力以及土匪势力进行经济斗争,以获得经济利益和群众支持,最终在鄂豫边区确立了经济政策的主导地位。在黄冈地区根据地,境内湖泊众多,一些大江大湖长期为恶霸土匪把持。新四军带领群众与湖霸进行斗争,为底层群众争取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和生活资料。1942年,新四军取消私设湖课、河课。支持贫苦渔民开展“开放湖业运动”,成立黄冈湖业管理局,最终实现了湖产归公。同时,新四军还为境内柴山等生活物资同霸占者进行斗争,解决普通民众的生活能源问题。边区政府还注意对资金短缺的商贩给以贷款上的扶持,帮助普通农民通过小商业的发展改善生活条件。

三、经济政策的实践情况及其实际效果评述

从1939年鄂东敌后根据地建立之初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鄂东根据地的经济民生在各种考验下都能够坚持发展,为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新四军的经济政策中有这样几种因素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

首先是新四军领导人优良的作风和素质。新四军不仅能够制定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还能够在内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这些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李先念和当时新四军的不少将领能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能够在干部中形成以苦为乐、以俭为荣的高尚情操。这些是财经方面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鄂豫边区等根据地一直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且成立时间都不长,很多地区的党组织有大量新党员,这些新党员中工人出身的较少,大部分是农民,甚至还有少数流氓无产者。他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给新四军的经济政策具体落实也带来了一些破坏和阻力。以李先念为首的领导人带头反腐倡廉,通过一系列的整顿运动成功地遏制了这些不正之风。

其次,根据地的经济政策能够始终围绕服务抗战这一目的。当时推行的经济政策都不会太左,在具体政策上倾向底层百姓,但也会照顾地主富农等有产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能够团结各抗日阶层特别是人数最多的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在农救会等经济组织中被组织起来之后,能够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极大的帮助。地主富农等等有产者在抗战中由于战争破坏和减租减息等政策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根据地的交租交息又能够保证贫雇农的租税稳定,使抗租抗捐的现象有所减少,这也能够得到开明的地主绅士的拥护。李先念和新四军的领导干部始终能够在各个抗日阶层中保持一定的平衡,既改善底层民众,又能照顾愿意抗日的开明的地主绅士的利益,既发展公营的工商业,又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正当利益,这些经济政策表明新四军在根据地是要建立一种更合理的经济秩序,因而能够凝聚人心。

鄂东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组建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处在日伪军的夹击之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是非常不容易的。通过李先念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努力工作,到抗战胜利之前,湖北地区敌后抗战根据地已经发展到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敌后武装力量。在鄂东地区建立了强有力的根据地,成立了专区和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不仅促进了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也成为中原野战军发展的基础,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这一系列伟大成绩的取得,与李先念等领导人在鄂东抗日根据地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与鄂东地区领导人能够合理正确地制定经济政策分不开。

注:本文中经济数据来源于《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一书.不一一注明。

[1]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稿[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岩岩.30多年来中国大陆湖北抗日战争研究述评[J].襄樊学院学报,2014(6).

[3]钱和辉.新四军财政经济工作的历史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

[4]程少明.李先念对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武装斗争的贡献[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1).

[5]刘宗武.湖北新民主革命史·抗日战争时期卷[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蔡德祜.新四军第五师的财经工作[C].雄师奇观——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论文专辑,1991.

[7]张建军.根扎边区,情系黎民—试述李先念和鄂豫边区大生产运动[G].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1993.

[8]刘丽梅.近十年来新四军历史研究综述[J].广东党史,2009(1).

猜你喜欢

鄂东李先念边区
鄂东地区一次系统性暴雨成因分析及数值检验
晚清民国鄂东多文化巨子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鄂东民间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鄂东谣(三首)
图说李先念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
中原突围中的李先念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