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位三与鄂豫边区
2015-03-27辛向阳
辛向阳
(湖北省红安县 党史办公室,湖北 黄冈 438000)
郑位三与鄂豫边区
辛向阳
(湖北省红安县 党史办公室,湖北 黄冈 438000)
郑位三是鄂豫皖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著名领导人,也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播火人之一。1943年底,他受华中局的派遣到鄂豫边区,加强对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的领导。他与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边区和五师领导人共同领导边区人民,开展抗战,建设抗日民主政府。正确引导边区的整风与审干,为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日火种;红军领导集体;稳定和巩固;实事求是;鄂豫边区
郑位三是湖北省红安县人,也是鄂豫皖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著名领导人。1934年11月,他作为鄂豫皖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随红二十五军一起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离开了鄂豫皖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受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委派回到大别山区,负责组织鄂豫皖地区人民的抗战。从此,他在鄂豫皖地区从事抗战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对该地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组建武装力量,为鄂豫边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由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已与国民党方面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红军部队集中在以七里坪为中心的划定区域。高敬亭因失去应有的警惕,接受了国民党“中国工农抗日联军挺进司令部司令长官”的任命书。郑位三知道这些情况后,坚定地说:“目前最重要的是统一战线。中央一再强调,不叫接受敌人的任何名义。保存干部和老战士是革命开大花结大果的本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们受不了敌人的政治进攻,接受了敌人的委任,现在要想办法退掉。”随后,他又与何耀榜商议,以喝酒的名义,将国民党给高敬亭的委任状顺利退还给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刘纲夫少将。
红二十八军由于长期处于艰苦卓绝的游击环境中,对当时全国抗战的形势不了解,有的甚至不理解。郑位三到鄂豫皖后,针对红军干部、战士的思想情况,反复宣传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耐心地向他们讲解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并先后在七里坪和附近的福德秦氏祠举办了数期青年训练班和抗日干部训练班,为各地培养和输送了600多名抗日领导骨干。北海舰队原政委,老新四军战士李长如少将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训练班期间,我们人人都挺愉快,懂了许多革命道理。过春节时,同志们兴高采烈,玩龙灯,踩高跷,和武汉来的一批青年学生举行联欢会,唱歌跳舞,讲革命故事,非常热闹,真好像到了一个新天地。就这样,经过3个来月的整编,我们的思想完全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上来,很快组建了新四军第四支队,位三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这一重大任务。”【1】当时的七里坪被抗日青年称为“湖北的小延安”,同时,也是发动中原敌后抗战的三个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中、皖东参加抗战。第四支队开赴抗战前线后,郑位三和随同他从延安到鄂豫皖的数十名干部,把留下的几十名伤病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新四军第四支队驻七里坪留守处,还以留下的一支28条枪的正规武装为骨干,建立了一个警卫排。经中共长江局批准,成立了七里坪地区党的工作委员会,郑位三任书记。1938年6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成立了鄂东特委,当时任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的郑位三兼任特委书记,方静吉(方毅)任副书记。鄂东特委领导人民群众,发展革命武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38年12月,成立了以郑位三为书记的鄂豫皖区党委。他根据刘少奇和中原局关于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积极领导人民抗战,成立了独立游击第五和第六两个大队。到1939年上半年,第五大队发展到11个中队、1300余人1000多条枪,第六大队也有3个中队、300多人,200多条枪。这两个大队以后都成为新四军第五师建军初期的重要力量。此外,在区党委的领导下,鄂东的地方党又先后成立了新四军的独立游击第七大队以及江北游击第八大队,从而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和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创造了条件。
二、胸怀坦荡,顾全大局,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边区及五师领导集体的稳定
1943年春天,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鄂豫边区党委书记的李先念等同志向中央发电报,要求派干部到鄂豫边区工作,以便于加强部队和边区的领导。是年9月,华中局即决定派郑位三同志为代表,前往鄂豫边区参加党政军的一切领导工作。
应该说,选派郑位三到鄂豫边参加领导工作,中共中央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这主要取决于他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鄂豫皖边区有着很大的影响,且与当时边区和五师的主要负责人李先念共事多年。但郑位三在1943年5月,接到担任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第五师政治委员的任命后,并没有立即赴任。而是请示华中局,派城工部部长刘晓到鄂豫边区先期调查了解情况,在得到李先念等边区和五师领导人明确表示欢迎的表态后,才启程动身。为什么郑位三会在去鄂豫边区的问题上采取如此高度谨慎的态度呢。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鄂豫边区及新四军第五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是处在日伪顽三个方面的夹击中,与其它兄弟部队也处在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中。所有的这些情况导致鄂豫边区以及新四军第五师只有通过电台向中央和军部联络,因而中央和华中局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对边区和五师部队的情况有着具体而详细的了解。其次,当年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在对待上级派来干部的做法也有前车之鉴。所有的这些顾虑促使郑位三采取这种高度谨慎的态度。
郑位三来到鄂豫边区前,中央对他的任命是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第五师政委,但他到达边区后,却没有对外公布这个任命。而是以华中局代表的名义参与工作。1943年11月24日,他在党政军民机关召开的欢迎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说:“华中局、军部的首长派我为代表给五师一个奖励。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五师的同志在整个新四军、整个华中发展工作是占第一位的;第二,边区和五师在整个华中八九个单位中独立工作的精神是顶好的。”【2】并再三强调,军部首长对五师奖励是准确的,五师受之无愧。认为边区和五师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李先念师长,任质斌副政委和陈少敏大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郑位三对边区及五师的高度评价既对边区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是一个极大鼓舞,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边区及部队因领导班子调整而引起干部间的种种猜忌。从事实上看,郑位三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影响他在边区及五师的威信。相反,是倍受尊敬,边区党委和五师领导始终保持着他在地方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李先念等边区领导人的态度,消除了他来鄂豫边前的所有疑虑。在一次与李先念的谈话中,他还直言不讳地说:“你要接受高敬亭被杀的教训!”【3】504表现了他与李先念间肝胆相照的战友情。
1944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再次向郑位三发电报,强调了他在边区和五师的任命,但他再次将这份任命压下来,不予公布。以至于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边区主要领导同志均不知晓中央有此项任命。郑位三不仅压下中央对自己的任命,而且在各种场合都极力肯定边区和五师以前的工作,表扬新四军第五师的团结工作做得好。他说 “在新四军7个师中,我认为师级干部中就算李先念师长团结工作做得最好”【3】514。
郑位三来到鄂豫边区伊始,并不计较自己的职务,而是从当时边区领导集体的实际出发,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有意不公布中央对自己的任命,从而保持了边区领导集体的团结和稳定。这不仅体现出他实事求是和高度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体现了他心地宽广、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
三、“以巩固为中心”,完善“三三制”建政
郑位三来到鄂豫边后,在深入群众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精神,明确地提出了边区党委在反攻前应该“以巩固为主”的方针,要求边区各级党组织和五师部队“要进行更伟大的巩固工作”。据任质斌回忆,1943年12月17日,郑位三就曾拟出向军首长发出的今后工作方针的请示信,交由边区党委讨论。主要有8个方面:(1)以巩固为中心;(2)争取时间整训和做党的建设工作;(3)突击式的组织基本群众的多数;(4)加强统战工作;(5)加强敌伪工作;(6)为了减少战斗频繁,一面尽可能地不主动去打敌人,即以巩固为目的,而另一方面对土顽、伪军尽量争取,互不侵犯;(7)执行精简;(8)个别调动干部【4】127。
作为一名职业革命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郑位三深深地知道,根据地的巩固对于政权及革命军队的重要意义。毛泽东主席在1938年5月也曾经指出,专门注重发展,忘记巩固的游击战争,是经不住考验的,其结局,不仅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还会危及根据地的生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边巩固边发展。鄂豫边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湘鄂西和湘鄂赣三大苏区的大部和部分。这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在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我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没有成建制的大部队为基础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逐步成长起来的。到1943年冬,边区已拥有包括五师主力部队在内的武装近4万人,活动区域达51个县,其中基本区14个县、游击区37个县。边区人口有1020余万人【5】。边区短时间内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在根据地的巩固问题上出现不足。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当时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只有信阳、安(陆)应(山)等县,许多地方都是旋得旋失,成为所谓的“红三天,黑三天”的地区。由于部分经常分散活动,所以,整训不够,组织不健全,严格的制度未建立。地方党政群工作亦未能依照当地情况之可能彻底地做好。在地方武装中,群众纪律仍有不好者,党的干部在政策上犯错误者仍多【6】194。
边区党委根据郑位三的提议,于1944年2月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经过反复认真地讨论,一致赞成郑位三的主张,正式确定了“以巩固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贯彻“以巩固为中心”方针的如部队整训、减租减息、开展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巩固为中心”的指导方针,郑位三和边区党委同志一起,狠抓边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三制”原则进一步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鄂豫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虽然经过“鄂豫边区宪政促进会”、“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鄂豫边区行政公署”等3个发展阶段,也基本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但在国民党顽固派的频繁进攻下,一些同志的头脑中产生了“左”的思想情绪。有的把中间势力也看作顽固分子,有的不分时间、地点,不吸收中间势力的代表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这些都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也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此,郑位三多次向干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战线政策,反复说明按照“三三制”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重大意义。他说,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用“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代替原来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形式,才能够吸收一切抗日的阶级和党派到抗日民主政权中来,才能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他的倡仪下,边区通过了由其主持修改的《鄂豫边区县临时参议会条例》,提出了召开保民大会的主张,并说,这个保民大会应该是“十分民主”的保民大会,强调要尊重民众,启发民众。
1944年6月22日,在郑位三的亲自主持下,鄂豫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召开,有来自边区30多个县的各阶层代表153人出席会议。其中共产党员42人,国民党员和其他各党派和民主人士111人。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各级临时参议会,保障部队给养、进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提案。最后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郑位三被当选为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长。“三三制”在边区的实施,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抗日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拥军优抗。如湖北应城膏盐矿商黄建宇,不仅给部队提供较多的物资援助,而且亲自参加抗日斗争,最后光荣地牺牲在民族解放的战场上。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在鄂豫边区与共产党发生磨擦时,鄂东的一些开明绅士,便坐着轿子去顽军的司令部请愿,抗议他们破坏抗战的举动。鄂中一位绅士说:“新四军执行的这些政策,神鬼钦服,何况人乎!”【6】203所有的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了“三三制”建政在边区建设和五师部队的发展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郑位三在边区全面贯彻这一原则的作法功不可没。
四、实事求是,排除干扰,正确领导边区的整风审干工作
任质斌在回忆郑位三来鄂豫边的情况时谈到:“郑位三当时还不想来,推说身体不好,后来中央答复说,你到五师把整风、审干工作搞完就回延安,既然这样,郑位三当然不好再拒绝,就答应来五师了。”【4】125由此可见,郑位三到鄂豫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带着审查的任务而来的。这一点从中央1943年5月17日给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并转给郑位三的电报中即能看出端倪。电报总共说了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中央决定任命郑位三为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第五师政委。第二,为了便于华中局更好地了解鄂豫边区的情况,提议加派城工部部长刘晓与郑位三一起去鄂豫边区工作一段时间,再作定论。第三,明确指出新四军第五师机要科内部有敌人的奸细打入,要郑位三从前四支队的人员中挑选两名政治可靠的译电员,组成一个由其个人专用的机要电台一同前往。”从中央的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出中央当时对五师的情况并不放心。甚至怀疑五师机要科内部有奸细。这样来看,郑位三来鄂豫边进行整风审干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这项工作搞得好,对边区和新四军的工作是一个促进,搞得不好,就会闯下大乱子。
郑位三来边区前,边区和部队也曾经在1942年进行过“战时整顿三风”的运动。但由于敌情等诸方面原因,整风没有全面开展。为了搞好整风工作,他亲自挂帅,带领边区党委共同讨论整风运动的方针,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1943年11月18日,边区党委作出了《关于彻底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成立了由边区和五师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总学习委员会,并籍此来领导边区和部队的整风运动。边区各单位分别成立分学委,全面领导整风。
根据郑位三的建议,整风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整顿党风。第二期整顿学风和文风,加强思想修养。主要对象为部队小团级和地方县委常委以上的领导干部。整个整风运动中,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变。许多犯错误的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在整风中“多一次批评,就多一次痛苦的思想斗争,但也多一次进步,尖锐的批评确实是帮助和挽救自己的好办法。”“整风不只是改造思想,而且是真正的救人”【6】218。
当然,在审干工作中,当时的边区的四地委也曾经出现偏差。他们在对黄冈中心县委所属地区的审干中,采用了“逼供信”,咬出一大批所谓的“特务”,致使当地的审干工作出现了混乱。郑位三发现后,亲自到党校作报告,阐述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整风审干的方针、政策和办法,认真吸取土地革命时期“肃反”扩大化的历史教训,从而使得四地委开展的整风审干工作步入正轨。当时,康生经常给鄂豫边区党委来电介绍一些地方在“抢救运动”中清理出很多的特务,要求鄂豫边区也要向上汇报清理了多少特务、反革命的数字。然而,边区党委在对干部历史的审查中,并没有发现真正的特务和反革命,绝大多数干部只不过是思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郑位三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干部中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没有特务、反革命,就不能把好人当特务、反革命抓。” 由于郑位三自始至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使得整个鄂豫边区的整风运动没有出现“扩大化”错误,让边区整风审干运动得以健康进行,充分体现了郑位三成熟的党性和慎重的作风。任质斌曾深有感触地说:“位老采取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注:指整风审干工作),没有硬逼,使我们边区没有出现‘扩大化’。因此,位老在边区的整风审干运动中,对把握方向、保护干部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有功的”【4】132。
刘少奇曾经说:“郑位三同志是鄂豫皖地区干部中学习马列主义最好的一个”。他来到鄂豫边区后,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务实的作风,宽厚的人格赢得了边区党政军民的信任和拥护,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不仅推动了边区和五师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让中央、华中局和军部对边区的情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了解。华中局曾在致边区领导人的电报中说:“你们数年来在艰苦条件下,建立了广大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数质均相当强大的主力和地方军。这是由于你们内部团结,正确灵活执行中央路线(你们在实际工作中反对了统一战线中的机会主义)的结果。”【7】这其实正是中央和华中局对孤悬敌后的鄂豫边区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和褒扬,而这一点与郑位三在鄂豫边区所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李长如.怀念郑位三同志[J].星火燎原,1980(1).
[2]七七报.1943-11-26.
[3]李先念传编写组.李先念传(1909-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04.
[4]李少瑜,何光耀,张肇俊.任质斌在中原八年[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27.
[5]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历程[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54.
[6]刘光明.郑位三传记[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94.
[7]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4)[M].解放军出版社,1994:226.
[责任编辑:郭杏芳]
E297.3
A
1672-1047(2015)05-0001-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5.01
2015-09-12
辛向阳,男,湖北红安人,副主任。研究方向:鄂豫皖地方革命史和红四方面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