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探究
2015-03-27李海兆于培超
李海兆,于培超
(1.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山东 烟台264005;2.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不断地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生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认可度也在不断降低。许多在校的大学生不仅肩负着自己的使命,更承担着家庭的梦想。他们不断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尤其是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追求个性张扬、缺乏自制能力、叛逆性强、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网络虚拟世界依赖性高、社会经验少、理想信念相对薄弱,缺乏韧劲、价值取向多元化,这就使得他们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凸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方面,缺乏目标规划,过度放松自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成绩越来越不理想,慢慢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在人际关系方面,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手段,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再加上缺乏有效人际交往策略,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不敢展示自己,他们往往采取被动、回避、逃避等消极手段,导致其内心充满压抑感、挫折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也会逐渐远离班集体和同学,极易造成孤僻、孤独心理;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由于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转型阶段,许多同学过度理想化,不能够真正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正视问题,自我堕落,甚至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危害校园正常秩序,对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对待就业问题上,由于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迅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上了大学不等于有了铁饭碗,毕业之后寻找一个合适的职业,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1]当前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期望值较高,职业价值观构建不合理,造成了期望值与实际工作存在矛盾,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依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屡次碰壁、求职被拒、工作不理想等现象,也极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2]在心理健康的环境下,个体能够身心愉悦,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更加完善自我生活状态和内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就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加大了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对大学生成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载体,构建校园平安保障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载体,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常见问题宣讲、危机人群干预、常见心理疾病预防、重点问题对象访谈、动态机制跟踪调查、心理危机人群的处理计划、心理康复手段推广等活动,完善心理健康基地心理复查室、访谈室、活动室、情绪发泄室、心理健康测评网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启动应急程序预案,采取正确的服务途径,及时化解危机,避免问题影响扩大化,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平安校园。
(二)以健康教育育人体系为参照,营造全员育人良好氛围
高校育人模式应该是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要把“育好人”作为主要的角色定位。在体系建设上,以高校育人体制为参照,把“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专业教学、科研实践、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等教育教学环节,应渗透心理健康内容”[3],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舍长等成员积极性,形成联动机制和有效合力,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心理情况,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团体辅导、个案小组、心理访谈等更具人性化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做好帮扶、引导、教育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以健康机制长效建设为抓手,注重研究新情况新内容
当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娱乐、交往、学习的主要工具,而因网络引发的网恋欺骗、网购诈骗、沉溺网络等心理新问题、新情况也越来越明显,以健康机制长效建设为抓手,注重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因众多日常交往娱乐工具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扰问题;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要积极的研究新型的教学理念,建立完善心理测评体系,开展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实用性、普及性,通过辅导员论坛、心理讲座、每日沙龙、主题活动、班会等形式,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答疑解惑,普及健康常识,化解心理困惑与矛盾。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的路径分析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途径作为强力有效的抓手。高等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除了常规的领导重视、制度建设之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的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优化提升心理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计划”、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优势,培养“校园阳光天使团队”、构建学生、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模式等途径,能够积极有效的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一)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
“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作为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为主要宗旨,是深受在校大学生喜爱的一档校园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的定期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参与人员的大众性、活动体验的趣味性等,结合开展形式活泼、主题鲜明、内容紧贴形势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剧DV 大赛优秀作品评选、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微博原创大赛、心理健康进课堂等多样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的优势,在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快乐、健康、积极、乐观的理念,传授健康知识、疏导心理问题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优化提升心理课程教育体系建设
课堂作为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推广具有巨大的优势。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作为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优化提升心理课程教育体系建设,认真开展落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常识课、心理学常识、常见心理问题疏导方法等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体系,发挥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小组互动、学术沙龙研讨、名家进课堂等生动有趣、鲜活有效的形式,教授心理调适方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健康理念,同时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将学生遇到的常见心理困惑问题,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给予解答,既普及了知识,又达到了宣传、引导、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朋辈心理互帮互助计划
注重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作用,推进心理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理念的推广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感触。由于在校园中,学生人数较多,心理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少,再加上许多老师基本都是兼职教育工作者,不能面面俱到,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情绪问题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同龄的、亲密无间的同学、舍友作为倾诉的对象,比起教师来,更容易贴近,更具有优势,由此注重“朋辈心理”互帮互助,发挥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我群体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优势和有力的方面,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宣传和问题的解决。
(四)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优势,开展阳光天使培养
高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日常工作,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优势,选拔有经验的教师入驻中心,开展日常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普查、心理问题答疑解惑,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掌握对自己心理问题进行调试的方法,定期出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简报、画册,搭建心理健康宣传微信公共平台,建立心理健康宣传网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载体。要注重发挥在校学生的优势,开展“阳光天使培养”计划,选拔一批具有爱心、道德觉悟高、深受学生爱戴的辅导员助理、学生会干部组成阳光天使团队,通过宣讲培训、模拟演练、情景设置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更有效地担当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在学生中,发现问题学生,摸清问题根源,酝酿初级治疗方案,并将情况及时汇报给辅导员、心理咨询室老师,备好预案展开相应心理咨询教育活动。
(五)搭建学生、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模式
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更需要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的切实配合和理解支持。健全“学校、家庭、学生会”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联动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学生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的氛围。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作为学校要在第一时间摸清问题情况,提供及时帮助,并将了解到的相关内容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家长;作为家长,在接到学校的告知后,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做好配合,及时反馈相关问题,必要的时候通过父母的开通与疏导,展开相应的治疗和辅导;作为学生本人,再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要刻意回避和抵触,要积极的配合,坦然的面对存在的问题,在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下,敞开心扉,正视问题,积极地展开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学校、家庭、学生三者在这一过程中,要默契配合,相互谅解,形成合力,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化解和有效解决。
[1]李海兆.90后大学生行为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114-116.
[2]石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江苏高教,2013,(1):142-143.
[3]钟向阳,胡浩民.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杀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研究,2006,(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