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帝出生地及其部落迁徙初探

2015-03-27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神农氏炎帝华阳

周 倩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 430074)

炎帝出生地及其部落迁徙初探

周 倩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 430074)

炎帝神农氏部落的迁徙,是炎帝后裔遗迹多地俱存、炎帝传说遍布南北的一个重大原因。以文献记载为基本史料,以地方遗迹为参照,以炎帝神农氏迁徙的线路为线索,分析炎帝部落迁徙的原因、活动的范围,这对厘清炎帝部落迁徒脉络、科学分析各地争议缘由极具价值。

炎帝神农氏;出生地;部落迁徙

0 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又称神农氏、烈山氏、赤帝,其部落在黄河流域一带沿河迁徙,由于他是农业的创造者和发明者,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炎帝的传说,这些传说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与神农氏相交糅,至魏晋时期基本定型炎帝神农氏,一个为与黄帝并齐的华夏民族始祖形象。炎帝地位殊高,各地竞相争夺“炎帝故里”之称,并各自拿出了似乎很确凿的证据,不仅有古籍记载、民间传说留存,还有炎帝庙、炎帝陵等遗迹佐证。

本文在诸多争论中梳理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并以炎族的迁徙为线索,厘清炎帝部落迁徙线路,揭示炎帝部落迁徙原因和活动范畴。

1 炎帝部落的迁徙

历史记载中的炎帝,并不是特指的某一人,神农氏也是整个氏族的统称。据郑樵《通志·三皇纪》可知,炎帝这个称谓是部落世袭的,或传了七世,或传了七十世。而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八世即《帝王世纪》所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易·系辞疏》也引《帝王本纪》所说的,“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谈。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但是八代就能统领五百多年之久,按常理是不大可信的,因此有人指出,这里所列的八代只是炎帝神农氏氏族系统中比较杰出的八位代表首领。炎帝姜姓,初为游牧民族,后神农发明农业后,开始了半定居的迁徙农业生活。迁徙的原因有多种,一则是因为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农耕文明产生初始阶段,耕作方式仍是粗放刀耕火种,“泽而焚之”烧荒开地的耕作模式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当一块土地的肥力贫瘠以后,氏族成员为了谋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获得更好的收益,那么就会不断迁徙,开垦新的土地。二是因战乱造成的迁徙,如历史记载的阪泉之战。三是气候环境变化影响,早期人类对大自然处于无能为力状况,无法躲避气候环境对农业收成产生的干扰,为了规避这种影响,氏族会迁徙寻找更适合耕作种植的地域。四是饥荒、瘟疫及其他因素,饥荒瘟疫实际依然属于天灾范畴,这些也会成为迁徙的推动原因。

1.1 炎帝部落的东移与南迁

炎帝后代先后建立了26个国家,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和安徽。炎帝仅姜姓就有16个属地,107个氏。东夷(姜太公)、焦夷、莱夷、牟夷、邾夷、莒夷,还有北狄(赤狄、白狄)、西戎、南蛮等都是炎帝的后裔。据炎帝后裔遗迹的分布状况来看,炎帝部落迁徙的时间是不定的,有时定居一地,有时不断迁徙;迁徙的方向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既有东移,也有南迁的;迁徙的主体也或有不同,有整体部落的迁居,也有较小分支的迁徙。

大约在陕西宝鸡的庞大的炎族部落,顺着渭水流域,滚动式的不断东移。根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部落迁徙后“初都陈,又徙鲁。”又有云“陈在《禹贡》豫州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绪。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陈,太昊之墟也。’于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神农氏亦都陈,又营曲阜。”也就是说炎帝到今河南,《左传·昭公八年》记载:“陈,颛顼之族也。”《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暤之虚也。”因此认为是在淮阳(亦有说陈仓)这里定都。炎帝部落由西向东迁徙到黄河流域,这里气候温暖,适宜耕种,也正是炎帝部落最为繁盛的时期。

1.2 炎族因战争走向衰落

炎帝部落在都城淮阳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沿着黄河,经山西、河北、河南,迁徙到山东,这些地方因此有诸多的炎帝部落遗迹和传说。在这期间,有过几次重要的战争,对于战争的记载也有些出入。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氏乃习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暴,莫能伐。”,炎帝作为原本占据中原统治地位的部落,呈现衰败迹象,而中原其他所依附的诸侯部族因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开始对炎帝神农氏不再恭顺听从,这其中最强的就是蚩尤这一支,而轩辕氏,也就是后来的黄帝,依仗自己强劲的武力征服了众多的诸侯。这一次征伐过后,很显然,中原呈现出轩辕、炎帝和蚩尤三大部落对立状况,打破了原本炎帝部落统领中原的局面。轩辕氏要完全一统中原,与炎帝、与蚩尤的战争就不可避免。阪泉之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从这段话的语态倾向可以知道,轩辕此一战是归于正义的一方,民心所向,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最终“炎帝于火而死”,轩辕氏取炎帝地位而代之。不少学者指出,大战之地在今山西运城,笔者认为河北涿鹿东南说更为可信,贾谊在《新书》中也说到了这一战,“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他,天下乃治”。 《新书·制不定》也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很显然这与前面的阪泉之战其实就是同一场。

1.3 炎族没落后分支而迁

战争之后,轩辕氏胜利,建立黄帝部落,从而取代了炎帝地位,成为天下部落联盟的首领。而战争之后,原本庞大的炎帝部落被打散,诸多成员可能投奔了更强势的黄帝部落,留在了中原地区;而剩下残余的炎帝部落,离开了中原黄帝部落的领地,流落别地。据郭沫若所考证炎帝后期最主要的有四大分支,一为烈山氏,一为共工部落,一为尧舜时期的四岳,一为东迁至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的台骀。这也从某方面证实了战争后分支说,这些散落的分支呈跳跃式迁徙。

炎帝部落战败后,炎帝势力衰落,又受到黄帝轩辕氏族的排挤和打压,被迫率氏族南迁。初南迁至江汉之间,在这里生活繁衍。名为烈山氏这一支,据说是帝榆之后的一代炎帝后裔,诞生在湖北随县厉乡,也即前面所论及的“厉山氏”。厉山氏在这里生活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

唐、尧、夏、商时期,这支氏族都生活在南方江汉一带。到周初,姬姓周国势力渐大,统治范围扩充至江汉,且分封亲族加以掌控。炎帝氏族受到胁迫,不得不继续南迁,进入湖南境内,融入苗蛮,在此留下大量的遗迹和传说。譬如今湖南宜章县南的骑田岭,据说就是《管子》所记“神农种五谷於淇田之阳”的“淇田”[1]。并开始有意驯化野生植物,尝百草试种,采摘植物以充饥,湖北神农架有神农尝百草传说,湖南株洲炎陵县亦有神农谷,湖南茶陵县有尝药亭,据传为神农氏采药捣药之处。又有郴州、嘉禾县等地因炎帝神农氏而得名,说明炎帝氏族后裔曾居于湖南境内。至此,战后的炎帝部落,一部分投靠了黄帝部落,实现炎黄结合,一部分南迁与东夷、三苗结合,实现了多民族的大融合,将炎帝部落的稻作文化带到了每处所经之地,成为了华夏民族始祖之一。

2 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历史考证

关于炎帝,典籍文献记载比较纷杂,随着时代变迁而流变呈现不同的说法,学界对他的考辨和争论也不一。

郑樵《通志·三皇纪》说:“炎帝神农氏起于列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 又用按语的形式增补有关资料说:“神农人身牛首,纳莽水氏之女曰听詙(一作訞),生临魁,嗣神农,曰帝临魁,在位八十年,帝承嗣位六十年,帝明嗣位四十九年,帝直嗣位四十五年,帝厘嗣位四十八年,帝哀嗣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嗣位五十五年,诸侯相侵,帝不能正,黄帝征之,天下号为天子,炎帝遂绝。自神农至榆罔五百年,自临魁至榆罔凡七帝,袭神农之号三百八十年(原注:《吕氏春秋》曰:神农有天下七十世)。”

从这段材料和按语可以知道,人身牛首的神农氏建国号称炎帝之后,或传七世,或传七十世,世袭炎帝神农氏之号,至最后一代炎帝榆罔,因为“诸侯相侵而帝不能正”,内部解体,被黄帝取代,于是“炎帝遂绝”[2]。且各代氏族首领都是袭号炎帝神农氏,而烈山氏、连山氏、大庭氏、魁隗氏可能并不全是最初那个“人身牛首”的炎帝神农氏的氏号,所传的相关的诞生地也许也不尽是最早的神农氏炎帝的真正出生之地。那么也就是说,理论上而言炎帝作为代代传承的氏族首领,每一代就会有一个诞生地。但作为首代的神农氏炎帝最初出生地恐怕只有唯一的一个。

各地关于炎帝出生地的争论,都是围绕着一些文献佐以当地历史遗迹来据证的。具体分析炎帝神农氏的诞生之说,最为学界认可的有这么几个地方。

“厉山”,援引自孔子在《礼记·祭法》中说的,“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郑玄的《三礼注》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按语说“《汉书古今人表》作列山氏,《史记·五帝本纪》作连山氏。”此外,《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后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水经注·漻水》则详细记录了随县的山水形势,指出神农氏生于此,并在此活动。这则记载是这么说的:“(赐)水源出古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井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灶。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水又南迳县,注安陆也。[3]”称赐水即厉水,赖乡、赖国即厉乡[4]。据此,支持厉山说的学者直指湖北随州随县厉山镇,今湖北随州市烈山上更有神农洞、神农桥、神农亭、神农塔、神农祠、神农坊、神农纪念馆、神农文化广场等。然而这些遗迹确能说明神农氏在此活动过且炎帝传说流传较广,并能旁证厉山氏炎帝在此而“起”,但是却并没有直接证据足以证实,这位厉山氏炎帝就是首代那位“人身牛首”的首代炎帝神农氏,那么也就是说,这位厉山氏,可能只是其中某一位世袭炎帝神农氏之号的炎帝。

“华阳”,引据《史记》所转引的《五帝本纪》中记载的“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5]。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也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又名安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根据这段记载,其母是在华阳因感神龙而生下炎帝的,而称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是华阳。《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指在秦岭山南。而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说法是在华胥国、华阳国,认为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北20公里的华阳寨村。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徵》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今属新郑),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源于此。”如今的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尚有华阳故城遗存,立有“炎帝诞生地”碑。

“姜水”,《世本·氏姓篇》中所说“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还有《五帝本纪》的记载中也说神农氏“长于姜水”,姜水在哪里呢?最早关于姜水的记载是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姜水也称岐水。但关乎姜水的具体位置,又有争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三,以姜水为岐山县南三十里的姜泉;乾隆《重修凤翔府志》卷一,以姜水为宝鸡县之清江水;嘉庆《扶风县志》卷八,以为即扶风县之美阳河。今人李仲操撰《姜水辨》,以为即扶风县的畤沟河;刘宏斌撰《岐水、姜水与姜氏城》,以为即今岐山徐家河以东的后河或湋河[6];刘起釪则认为,羌、姜二字古同,姜水即陇西之姜水[7]。章太炎先生受文化西来说影响,在《检论》中提出姜水即蒲昌海(即今罗布泊)说。以上诸说主要认为姜水位于西部。目前较有说服力的是“炎帝起源宝鸡说”,其一,在文字记载上,以前面所提到的《国语》“炎帝以姜水成”和《水经·渭水注》记载是在姜水,姜水以姜氏城得名,而姜氏城即在今宝鸡。二是陕西境内渭水一带多有关于姜族的传说和遗迹,近年,扶风刘家等处又发现了以洞室墓为其主要特征的所谓姜戎墓葬[8]。三是《帝王世纪》中“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的记载,今宝鸡炎帝陵所在地即有常羊山之称。尽管也有学者称宝鸡常羊山不见于史书,《陕西通志》和民国所修《宝鸡县志》也不曾记载[9]。同时认为姜水是《山海经》中的姜阝水(又称郯水),在古上党地区的太行山中,发源地是东流入黄河的陆山[10]。指出,炎帝发祥于太行、太岳山,炎帝部落活动在晋东南。将“姜阝水”等同于“姜水”,说“郯”与“炎”近似就与炎帝起源有关,难免还有些牵强。

由上可知,“华阳”和“姜水”是得到最广范围认可的炎帝最初生地的解释,且两者并没有直接的矛盾,正如文献所称的炎帝生于华阳而长于姜水,而姜水最可能的位置,就是今陕西宝鸡。

3 结语

关于炎帝的争议由来已久,尤其是伴随着炎帝故里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四省五地(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各执一词,诸多专家学者也各有见地,无论是基于利益考量还是如何,这些争议总体来说,引起各地对认祖寻根、弘扬炎帝文化的高度重视。能够产生这些争议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炎帝神农氏部落不断迁徙,留下了很多遗迹。所以厘清炎帝部落迁徙脉络,对科学分析炎帝出生地和正确认识四省五地争议的缘由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最初游牧状态的炎帝部落居无定所,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的迁徙生活,在生产需求、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开始东迁和南移,从群体而徙到分支而迁,在以上各地都留下了或完整或零碎的生活足迹。同时经过文献考证,可以推断出,始祖炎帝出生地在今陕西宝鸡。世袭制的炎帝不止一位,其出生地也非一处,炎帝故里难有定论也属正常,但炎帝文化是一统并存的。伴随着炎帝神农氏部落的迁徙,较为先进的稻作文化被广泛传播,炎帝也成为凝聚华夏力量之源。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祖先,炎帝文化,也是中华子民所共同享有的文化根源。炎帝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华夏民族的农业文明、民族融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唐群.华夏始祖炎帝与炎帝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 梁绍辉,任俊华.连山氏与炎帝考——炎帝、炎族发源地考辨之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76.

[3] 郦道元.水经注[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4] 刘玉堂,刘礼堂.炎帝神农氏生地揭秘——原始民族早期生息与劳作之地的个案剖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36-38.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宝鸡社科联.姜炎文化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7] 刘起釪.炎黄二帝时代地望考[M]//炎黄汇典·文论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36,142,519.

[8] 赵世超.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74-77.

[9] 刘毓庆,柳杨.晋东南炎帝史迹及其对华夏文明探源的意义[J].晋阳学刊,2005(4):20-22.

[10] 刘毓庆.神农氏与太行山地区关系之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2012(3):40-43.

(责任编辑:郑孝芬)

An Initial Study on Yan Empire's Birthplace and Tribes' Migration

ZHOU Q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 China)

The Yan Empire, Shen Nung tribes' mig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why relics of Yan Empire's descendants are remained in many places and why Yan Empire's legend well known nationwid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historical records in literature, taking local relics for references and the Yan Empire Shen Nung tribe's migration route as clue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Yan Empire tribes' migration and the ranges of their activities.

Yan Empire Shen Nung; birthplace; tribe's migration

2015-03-19

周倩(1988-),女,湖北孝感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文艺民俗学研究。

K05

A

1009-7961(2015)04-0016-04

猜你喜欢

神农氏炎帝华阳
神农氏
Channel parameters-independent multi-hop nondestructive teleportation
神农氏尝百草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
马钢华阳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
神农氏的清肠药
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