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慕课课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2015-03-27吴小梅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素养大学生

吴小梅

(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 湖北咸宁 437100)

基于慕课课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吴小梅

(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 湖北咸宁 437100)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又称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的出现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挑战。阐述了国内外慕课应用现状,分析了慕课的内涵、特点及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探讨了基于慕课课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关注学分认定、平台选择、慕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五个方面。

慕课;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国内又称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或开放课),焦建利[1]教授形象地将其译为“慕课”。慕课是近年首先在美国著名高校兴起,随后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补充,秉着“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的理念,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使图书馆用户能在碎片化时间,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笔者首先梳理了慕课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对嵌入慕课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图书馆界今后的研究和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1 慕课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慕课的迅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始于2011年秋,来自世界190多个国家的16万多人注册学习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教授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最后2.3万人完成整个课程学习。接下来的一年,慕课领域出现了知名的Udacity(udacity.com)、Coursera(coursera.org)、Edx平台。三大平台鼎足而立,吸引了美国众多高校乃至全球名校的加盟,短短一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几百万的注册学生,掀起了全球性的慕课浪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已开设了13 000多门慕课,包括近20种语言[2],其中美国开设的慕课数量最多,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27门。

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4月,香港科技大学加入该平台。5月,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等6所亚洲大学宣布加入Edx平台。9月,北大开设了4门慕课,并通过Edx开始全球教学[3]。国内的慕课建设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出现了如“爱课程”网(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堂在线”(清华)、“好大学在线”(上海交大)、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经典案例,为国内高校慕课建设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慕课模式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滞后的传统教育模式、高等教育成本的大幅攀升、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等因素息息相关。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4]。

MOOCs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目前还不完善,虽然受到教育界和用户的欢迎,但也暴露出如下一些问题[4-5]。(1)诚信问题。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David Patterson在他教授的与软件工程相关的课程中,发现居然有20人提交的作业是一模一样的,如此堂而皇之的“抄袭”现象如何杜绝,保证“证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解决学习的诚信问题,无论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课程质量保证。大规模是慕课的特点之一,学生人数可达几十万,为保证教学质量,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检查、评价和学生间互学、互评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确实能解决一部分质量问题,甚至还能发现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发现不了的一些教学问题,但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学生人群,这些方法、手段与传统的“小班”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学质量上还有很大差距,不足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3)评估机制与标准。目前慕课课程中普遍采用两种评分机制,机器评分和学员同行评分,然而机器评分显然不太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而同行评分又难以保证质量。(4)辍学率。资料显示,慕课课程的完成率普遍不到10%,远低于在校课程的完成率,即使是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名校提供的慕课课程的辍学率也高达80%-95%。(5)多线程学习。目前,世界三大慕课平台的大部分网络课程者采用的是单线程教学模式,从课程的第一个知识点开始,每学完、掌握、考核通过一个知识点才能学习下一个知识点,很明显,这不适合自主学习者。此外,还有课程定价、利益分配、商业盈利模式等问题。

2 基于慕课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1.1 技术可行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驱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高教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学习者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阅读的行为,也带来了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6]。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正在剧烈地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的现状。从技术角度上看,慕课教育模式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偶然的,正是由于近几年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教育模式的变革。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平台技术,解决了资源存储与共享问题,利用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多用户多任务的线上学习及交互式练习,即时反馈。规模宏大的慕课为收集数量空前的学生与学习系统进行交互的数据提供了机遇。于是,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数据、个性化定制学习过程成为可能。此外,还有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流媒体等技术,都为慕课平台架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7]。更为重要的是,2012年9月,Google推出了慕课的开源制作工具—Course Builder,使普通老师自己制作慕课课程成为了可能。因此,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慕课,从技术角度是可行的。

2.1.2 制度可行性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创建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提供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虽然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离“慕课”还有很大距离,但却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十二五”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指出关于慕课的规划: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8]。2011年11月9日,作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爱课程”(http://www.icourses.cn/home/)网正式开通,并推出了第一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截止2014年11月24日,该网站共上线慕课课程93门,资源共享课1 767门,视频公开课共662门。

2.1.3 实践可行性

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发现,截止2014年11月24日,国内均未有以“信息素养”为名称的慕课。不过目前开设的7门有关信息素养的慕课课程当中,关于信息素养的4门,关于媒体素养的1门,关于慕课的2门,虽然信息素养方面的慕课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相信这是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慕课实践的有益尝试。

2.2 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对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互动和师资队伍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采取“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形式,这种传统的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既不适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要求,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以及其他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需求。慕课的出现为信息检索课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该平台不断提升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质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9]。Mahraj指出,馆员介入慕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开设自己的慕课课程[10]。

潘燕桃[3]教授认为:慕课的交互性能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慕课的开放性有利于面向全校本科生甚至社会公众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慕课的灵活性非常适合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慕课的互动性为信息素养课程中需要的多方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内外大学开设慕课热潮的到来,基于慕课课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已经是大势所趋。

3 基于慕课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建议

3.1 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认定

学分和学位认证是对学习者较为公允的评判标准。目前,国外一些大学开始接受慕课课程证书,承认其学分。如2012年9月6日,Udacity首创在线课程学分与大学学分挂钩,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区承认学生只要通过了Udacity的考试并获得证书,就可以转为该校的学分[11]。为配合和支持国家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降低高等教育成本,丰富多元化的办学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国内各高等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慕课课程学分认定标准,将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慕课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同等看待。

3.2 选择合适平台

Udacity、Coursera、Edx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慕课平台,国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纷纷加入了Edx平台,成为了亚洲首批成员,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正式签约加入了Coursera阵营,开始向平台提供中文或英文的精品课程。国内也出现了教育部、财政部主导的“爱课程”网慕课公共平台,以及超星公司“尔雅”慕课平台,面对众多的国内外慕课平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慕课课程需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从成本角度出发,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因此,“爱课程”网慕课公共平台是不二选择,可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降低教育成本,为未来的学分认证、学位认证打下基础;而从长远角度出发,为了提高国内高校的国际知名度,选择国际著名的开源平台很重要,因为慕课的管理组件,对于一个没有大量资源的教学机构来说操作非常复杂,很多机构更愿意让合作企业负责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将自己的平台改为开源云计算格式。最近,Edx已经开放了它的源代码[12],这是未来慕课平台的大趋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所选的慕课平台要支持移动服务,使学习者在碎片化时间就能完成学习任务。

3.3 丰富慕课教学内容

慕课之所以风靡全球,受到广泛关注,其影响力在于名校、名师、精品、开放、免费、移动等因素。因此,开设信息素养方面的慕课课程,就必须在课程资源组织上下功夫,利用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优势,根据大学生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需求,明确课程教学内容,集成优质教学资源。撇弃传统枯燥乏味的内容,建设名师教学,内容新颖,录制精美的慕课 课程,打造基于慕课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视觉盛宴,深深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13]。

3.4 完善教学方法

慕课课程采取的是“微课”形式,课程资源以短小的视频课程为主。这些微视频课程不仅由名校名师担任,而且中间还内嵌一些小测验,帮助学习者即时评估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对这些微视频自主控作,消化理解课程难点和重点。由于学习者注意力保持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因此,5-15分钟的微视频,符合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14]。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慕课,无疑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在慕课课程制作中,插入一些小游戏,寓教于乐,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3.5 建立教学团队

贝茨(Batesetal)认为:单凭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经验来设计网络课程的“独行侠”方式,不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良好的远程教学需要拥有不同技能的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支持![12]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数字素养和研究素养等,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综合信息素质。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课,基本立足于本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与利用,范围相对狭窄,明显不适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此,笔者建议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中心牵头,召集各高校馆,成立CALIS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国家中心,各省设立分中心,统一规划,科学管理,通过必要的行政干预来促进和规范各高校馆的行为,建立一支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精英团队,使慕课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也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4 结语

2012年,比尔·盖茨大胆预言:五年以后,人们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得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所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诚然,慕课的出现和迅猛发展,证明了盖茨的预言。慕课已经带来了全球教育界的变革,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融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教育流程。随着慕课的不断完善和壮大,未来会有更多的慕课学习者出现,他们或为了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或为了取得学分,获取学位,面对慕课发展出现的新挑战和新困难,我们必须理性思考。

[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2012,(10):17-18.

[2]MOOC and Open Course Providers[EB/OL].[2014-11- 21].http://www.mooc.ca/providers.htm.

[3]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4]秦鸿.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2):19-26.

[5]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3.

[6]任树怀,胡礼忠.新兴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1):14-19.

[7]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5-9.

[8]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2014-11-2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9]刘恩涛,李国俊,邱小花,等.MOOCs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33(2):67-71.

[10]Mahraj K.Using.Information Expertise to Enhanc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Public Services Quarterly,2012,(8):359-368.

[11]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12]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

[13]尚俊杰.教育流程再造:MOOC之于高等教育改革[C]//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和知识共享”分论坛二论文及摘要集,北京,2013:13.

[14]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G252

A

2015-01-22 责任编辑:孙 炜)

猜你喜欢

图书馆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图书馆
大学生之歌
去图书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