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2015-03-27秦宇霞
秦宇霞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互联网思维”一词自周鸿祎提出之后,迅速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学者作了较多的阐述,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中指出:“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由此可知,最先敏锐感知互联网思维的是商业体系,受其影响,商业格局几乎重组。然而,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商业领域,因此,互联网思维应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精神以及互联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思维方式是对工业时代思维方式的超越甚至是颠覆,受其影响的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业,而是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用户思维与应用文课程设计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核心,所谓用户思维是指用户至上,强调的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要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到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就是一切是学生为中心。这貌似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一再强调在教学上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然而这种变化只是局部变化,仅仅体现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对文种的选择、授课时间的分配、考核方式的制定、考核成绩的评定有着绝对的决定权的,尽管在做决策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这种考量依然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而非真正将权利下放给学生,这并非真正的有户至上。
真正做到用户至上即学生至上,在课程设计上不能将学生抛开,反而是处处以学生为主导。首先要了解当下的学生他们最感兴趣的、最需要的应用文文种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需要?他们掌握这些文种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是要了解在学习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他们想要获得老师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将这一系列的问题厘清了,课程设计的雏形也就形成了,教学效果有了基本保证,究其原因是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感是用户思维最重要的体现,这种参与感让用户有着很强的成就感。当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之后,对自己所设计的课程必然会关注,教师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时才会有的放矢。
当然这种参与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即使是成绩的评定也不例外。传统的课程成绩是由教师全权决定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往往是完成任务为目的,敷衍塞责了事,尤其是资讯发达的今天,应用文的各种模板网上几乎都有,因此复制抄袭的作业很多,这种作业不仅不能起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使学生养成懒人思维,只信奉拿来主义。二是学生对成绩的评定产生质疑。这也是由互联网思维引发的。我们知道互联网结构是没有中心节点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权威的,于是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不可挑战的,尤其是对应用文章进行评分,他们会认为教师个人主观性太强,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自己文章的真实水平,从而对成绩提出疑问。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应用文写作的成绩评点也可以由学生参与,作业的形式可以由学生设计,根据他们的意愿意或采用口头表达或采用是书面表达。文种的写作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需要选择写作不同的文种,有的同学在社团工作,活动策划比较多,可以选择写活动策划书;有的同学在学生会工作,上传下达的事项比较多,他可以选择通知、报告等文种的写作。课程成绩的评定,也不再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或第三方评定等等方式,如广告文案的写作训练,学生制作出广告作品,张贴在校园里,根据广告效果来评定成绩。新闻稿的写作练习,可以让学生将作品发布在QQ空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根据其点击率、点赞率给予成绩。
当然,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和权利,课程设计应当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老师也有建议的权利,是两者互相探讨的结果。
二、极致思维与课堂教学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资源海量的时代,软件潮涌的时代,各种学习资讯、学习APP层出不穷,只要指尖一滑,相关资料迅速出现,这是互联网的另一特性——快。在互联网浸泡长大的90后学生也受这种“快”思维的影响,这对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资源的丰富,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更多,正好弥补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更好。但这种快思维也有一个缺陷,即阅读浅表化。阅读的浅表化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浅层次化,不愿深究不耐深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将各个文种的定义、特点、作用、写作手法掰开揉碎细细讲解,唯恐讲得不深不透,学生不能领会要点。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已不适应90后学生了,他们没有耐心去倾听复杂的讲解,而且他们也认为没有必要去听这些在网上随处可见的“陈辞滥调”了。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不掌握应用文文种的写作要点又如何能写出得体的应用文呢?要化解这一难题,就要将互联网的极致思维发挥到极致了。
极致思致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简约。简约即不求大求全,专致一点。这表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即是不求将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讲解,而是专致于学生最困惑的部分,从写作最难把握的一点入手。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最苦恼的是应用语言的运用,长期受文学作品的熏陶的他们对应用语言颇为陌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这一点,详细讲解,强化训练,将此难点攻克,学生也就掌握了应用文写作技巧的先机。在具体的文种讲授中,也要专致一个难点,在常用应用文中,党政公文是学生最为生疏的,尽管经常看到,但从未留意,更不用说专心研究过,他们常常不知从何处入手,该如何表达,因此党政公文写作教学应专致一点——去陌生化、强化公文思维。
极致思维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即独特性。在以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授应用文的组成部分及每个部分的写作技巧,的确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但在互联网时代,写作技巧的贴子、应用文的范文遍布论坛、贴吧、APP、微博、微信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内容与互联网学习平台、手机学习APP推送的内容一样,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将课堂抛弃掉。因此课堂教学也要求新求变。雷军总结小米经验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即是“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同理,要吸引住学生,也要打造“让学生尖叫的课堂”。
如何打造“让学生尖叫的课堂”,首先是让学生对课堂的感受超过预期。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曾提出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因,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因此教师应重视第一次的课堂教学,这既是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也是应用文写作课程与学生的第一次相遇。第一次课堂教学,教师应精心设计,突破学生对老师的固有形象认识,突破学生对课程固有的认程,让学生感觉这个老师并非如想像中那么无趣,应用文写作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在获得良好的首因效应之后,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将这种良好形象保持下来。90后的学生是极富有个性的一代人,他们钦佩的大神,不是高高在上装深沉的思想者,也不是喋喋不休的指导者,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是“我希望有人感同身受,可以指点我的生活,但不希望有人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因此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时要注重情感交换,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信任依靠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确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如此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
其次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种参与与传统教学的互动是有所区别的,传统课堂的互动,不外乎提问、讨论、情境设置等模式。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最常见的互动方式是情境设置,老师设置一个场景,然后让写学生写作具体的文种,如模拟生意伙伴制订一份合同,模拟招聘现场,让学生写求职信等等,这种互动相对于呆板的满堂灌来说的确比较新颖和有效,但它的本质与传统课堂教学没有改变,这种互动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老师,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互联网思维的用户参与,突破的不是形式,而是思维,具体说来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上没有谁是主导者,控制课堂的权利既不在老师手中,也不在学生的手中,课堂是两者互相合作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完全是平等的,课堂教学对两者来说不是控制而是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角色甚至可以调换,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题,同样的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学生甚至可以要求老师按时完成某项作业,并且对作业进行批改,这种师生cosplany会让课堂更有趣,而有趣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之一。
三、社会化思维与师生互动
打造让“学生尖叫的课堂”,仅仅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显然是不行的,课堂外的努力更不能忽视。凯文?凯利说过:“一种大联结主义目前被称做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将每个人与除他自身以外的所有人联结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他人很容易建立起关系。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今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社交平台的的话题,一个点能迅速形成一个网,一个人的不满可能会导致一个群体的不满,一个人的点赞可能收获一片赞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形成属于自己的粉丝效应。
做为一个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的大V,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功底是首要条件,讲授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师更要如此,不仅要对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如数家珍,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这样写起文章才能生动深刻,唯有自己文章写得好,才能让学生甘心追随。因此老师要经常刷微博、微信,发布独到的言论,发表隽永的文章,以吸引粉丝。
其次要有幽默感。幽默感并不是要天天讲笑话,而是让人想起你忍不住会心一笑,因此教师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说话,也要听得懂学生的语言,要时时留意网络热言,要放下老师的身段,适度的自黑,适时的吐糟,偶尔的卖萌,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最后是专业的指导,如果说以上两点可以让自己成为偶像,那么专业的指导则会使自己成为实力派偶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发言平台,可以是QQ空间,也可以微博或微信,定时解答学生关于应用文写作的疑问,及时发布与写作相关的信息,按地推送应用文的范文等等,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于写作方面的问题,学生首先想到不是百度,而是老师的社交平台。
总之,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一个核心即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应用文的教学中,这样学生与教学不会产生距离感,在他们的心中,不是在学习应用文,而是在体验应用文,体验应用文每个文种的不同,体验应用文写作过程的痛与快乐,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1]钟殿舟.互联网思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05.
[2]赵大伟.互联网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2.
[3]赵振宇,张强.现代传播视野下的“互联网思维”[J].新闻战线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