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徽菜翻译
2015-03-27段燕
段 燕
(河海大学 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引 言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资深文史研究者张凤琦认为,地域文化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将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菜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徽菜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充分反映了徽州地区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的显著特色。研究徽州菜肴及其翻译,对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据语言经济学中语言资源观、语言价值与效益分析等理论,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徽菜翻译在语言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资源属性,并从语言产生经济效益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主体角度出发,论述了徽菜翻译的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政治价值等。
一、文献回顾
国外有关饮食翻译主题研究遍地开花,成果颇丰。究其根本,大多着眼于语言与文化视角。例如,科恩·埃里克(Erik Cohen)和奈尔·艾瓦里(Nir Avieli)剖析了法国本地餐厅在民族特色菜肴翻译中,由于文化信息缺失而导致产生“交流差距”和“沟通障碍”[2]。库纳瓦洛特(Kunavarote)从“文化术语”角度探讨了泰国菜英译的具体方法,强调要保持原语和译入语“文化信息”的一致性[3]。欧玛·哈格福什(Irma Hag for s)以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柳林风声》(The Win din the Willows)芬兰语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语境下食物项目“food item”的翻译策略及其所产生文本效果[4]。不难发现,在世界范围内,饮食文化翻译研究对于各国沿承和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有关饮食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中西饮食文化及其翻译研究为主题的宏观性和前瞻性系统论述,如黄海翔(1999)、任静生(2001)、孙国瑾(2008)等;二是结合文学著作所涉及的饮食文化内容进行的译本对比性分析,如赵建忠(2000)、彭爱民(2011);三是基于地理文化单元所开展的地域菜系翻译探究,如金惠康(2000)、张媛(2013)、刘彩霞(201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为后继开展更为深入的饮食文化及其翻译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多局限在语言学视域,跨学科研究略显不足。
徽菜作为中华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题也一直备受关注。例如,胡善风基于历史发展视角,梳理了徽菜的起源、发展和现状[5];邵之惠等人首次宽视野、多层次,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徽菜特点的形成及徽菜名馆概况[6];朱国兴等人采用实证分析的手段对徽菜的地理表征和感知差异进行了分析[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探讨徽菜翻译的文章却寥寥无几。笔者分别以“徽菜”+“翻译”、“徽菜”+“英译”为主题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和维普网中进行搜索,仅见2篇文献。不难发现,学界对于徽菜翻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课题无论是在研究广度,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亟待加强。
二、语言经济学与徽菜翻译资源观
1959年,西方信息经济学创始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 (Jacob 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家评论》一文,提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和效益等四个经济学最本质的东西,开创了经济学界研究语言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关于语言的研究文献中出现大量“语言与经济关系”的探讨。例如,罗西·兰迪(Rossi Land i)将语言视为经济活动的起因或结果[8],克里什纳·德尔(Krishna Dhir)则把语言比作货币一样在不同语言社区间流通[9]。语言经济学成为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悄然兴起。而后,弗朗索瓦·格林(Francois Grin)明确指出语言经济学隶属于理论经济学,认为语言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并把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存在语言变量的研究当中[10],标志着语言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目前,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经济学与语言关系研究、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以及语言的价值与效益分析。这里所谈语言经济视域下的徽菜翻译研究,属第三类研究范畴,其主要观点如下:语言是一种资源,语言资源具有资源的备用性和稀缺性;语言资源通过实现其社会价值而产生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所涉及的语言经济活动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在对不同种类的语言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时,应充分考虑特定语言社区配置和市场管理规范问题。
传统的语言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语言经济学看来,语言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定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生产或加工出人们交流所需的物品或服务(如笔译、口译等),从而降低族群之间网络建构成本,提高知识和贸易共享程度,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经济关系中,语言作为经济活动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市场被人们消费和使用;同时,语言也是获利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贯穿了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
语言翻译的资源特性体现在它可以生产出人们需要的物品和服务。有用性是语言翻译之所以成为资源的首要依据,这种资源属性并非指向某个经济物品本身,而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有用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动与交融都得到了加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其中,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显得尤为直接。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无数海内外观众情迷中国美食,近日中餐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徽菜走向世界已成为必然,徽菜翻译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这一项工作旨在向世界推广徽菜,使海内外人士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徽菜及其背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并打造广大公众心目中真正的强势民族品牌,在浩瀚的市场海洋中,实现区域经济和文化伟大的事业梦,最终践行真正的“中国梦”。另一方面,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为稀缺性是资源之所以成为资源的必要前提。语言翻译作为资源的一种,必然也是稀缺的。在一个多语的世界中,饮食文化翻译的稀缺性表现得更加凸显。中西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及餐具礼仪等等。同一菜肴原料,同一烹饪方法,甚至同一滋味类型,都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反过来,同一表达方式又可能有不同的所指。当语言翻译资源不足,达不到满足人们尽情耗用的程度时,便导致语言交流和沟通障碍产生。请看下列英译菜名:“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片)、口水鸡:Slobberingchicken(流口水的鸡)、“蚂蚁上树”:Ant sclim bing tree(蚂蚁爬树)等。倘若将这些语言的最终“产品”呈现在顾客面前,他们就算不被吓得惊慌失措,也将云里雾里,如同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何谈商品“命名”的导向消费作用,更何谈语言在不同族群之间的“网络效应”?早前,北京市外办就曾编辑出版《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发布了共计2158道中餐菜品的规范译名,以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那么,徽菜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尽管近年来,合肥的一些翻译爱好者开始为徽菜正名,但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表示,“希望能出版一本《徽菜译法》,有助于徽菜系走出安徽,走向世界。”
徽菜翻译除了具备资源的一般属性外(即备用性和稀缺性),它的资源特点还表现为内在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外在地域文化的相关性。从语言角度出发,徽菜翻译可分为语音资源、语义资源、词汇资源、文字资源和语法资源等;从非语言角度出发,徽菜翻译所涉及的“多模态话语”包括图像、颜色、音乐和动画等符号系统,这在实际交流中也是意义生成的有效资源,例如,人们在一张网页上既看到文字和图片,又听到背景音乐。这种结构层次的多样性,为不同经济主体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徽菜本身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背景、民间风俗和社会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曾有学者主张,中式菜肴翻译或是要翻译菜名原文的表层语义,或是要转而翻译其制作菜谱。从这个意义上说,徽菜翻译只需停留在“重油、重色、重火工”,将菜肴的原材料和烹饪方法译出即可。显然,这完全抹杀了中华各大菜系的专有性和排他性,更忽略了其背后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就徽菜命名本身而言,除了原材料和烹饪方法外,还糅合了许多历史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其中更不乏精妙比喻和丰富联想,蕴含着当地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如包公鱼、霸王别姬、朱洪武豆腐、李鸿章杂烩、符离集烧鸡、问政山笋、无为熏鸡、云雾肉、寸金肉、明珠甲鱼、挂霜排骨、如意笋、胗心相伴、大福鱼等。在翻译徽菜过程中,应适当考虑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与之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文化链,这也是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形势下,推广和传播民族文化,保护本国语言和文化不受其他语言网络同化的重要渠道。
三、徽菜翻译的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政治价值
资源具有价值属性,徽菜翻译作为一种资源,无疑也同样具有价值。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资源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其价值取决于在社会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语言资源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体现在身份的标识和具有潜在价值,并且进一步影响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贸易行为和结果、以及政府的语言政策等。那么,徽菜翻译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语言产生经济效益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主体来说,徽菜翻译的价值可以分为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政治价值。
个人价值。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曾言,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依靠人际关系。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愈加重要,而语言本身即是交流和沟通最基本的桥梁与钥匙。就经济个体而言,如果通晓一门被广泛使用的语言,那么该经济个体就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同时扩大交流的空间,如商品贸易、信息交流和经济文化活动等。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餐饮业也逐渐全球化,各大菜系纷纷冲破地域限制,迈步冲向国内外市场。懂得徽菜翻译的从业人员,因为加入了某个新的语言社群,他们获得新的潜在交往能力,并将其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投入到市场中,由此获得经济利益。弗朗索瓦·格林(Francois Grin)曾以瑞士工作者为例,调查了语言和个人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个人收入与外语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在保持教育和经验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者外语能力的提高,其收入水平也相对应地提高[11]。这一点也同样得到了国内学者的肯定。范俊军、肖自辉认为,多语复合型人才在现代社会更受欢迎,他们通过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并使之商品化、产业化,从而创造和增加个人财富[12]。此外,徽菜翻译的个人价值即使不体现在工作收入层面上,它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在一项针对从业人员是否需要懂得一门外语的调查中,51%的受访公司表示会考虑优先聘用精通一门外语的人才[13]。需要指出的是,徽菜翻译和一般翻译人才需求不同,除了具备扎实的母语和外语基础之外,还要求具有专门的领域知识背景。
企业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理解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建立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是保障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实施和取得成功的基石。对于从事徽菜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诸如餐馆、酒店、旅游组织等,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他们所提供的徽菜相关语言服务理应是多语的,至少也应当是双语的。毋庸置疑,英语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性语言,并且当仁不让地占据着支配地位。费什曼(Fishman)有关20个国家关于英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型商业、工业、技术和企业金融等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中,英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不论当地的文化、语言和本体特征是否早已约定俗成[14]。纳菲尔德质询报告①该报告由独立电视新闻Trevor Mv Donald和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 JohnBoyd于2000年主持,内容为关于纳菲尔德语言的调查。也明确指出,不少英国企业正在遭受因语言技能缺乏所致的打击。知识经济的发展、商业与经济的全球化决定了语言(特别是外语能力)这一要素要在经济组织决策管理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正大力培育餐饮龙头企业,选择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餐饮企业,鼓励和支持一批餐饮品牌走出去,力争在“十二五”末,培育出“年营业额超亿元以上的徽字号”餐饮企业超10家。与此同时,引导餐饮企业自觉树立品牌意识和战略意识,打造徽菜示范店、形象店和旗舰店。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提倡和鼓励这些餐饮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的徽菜翻译服务,以降低由于沟通障碍所导致的交易成本以及其它相关成本。“要做中国人的生意,就应该提供更多、更优的中文服务”早已成为国外商家的共识。那么,国内商家难道不应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吗?
政治价值。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攀升,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融合,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刃。1996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不难看出,国家和民族之争正在逐步扩张为文化之争。徽州文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菜,徽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篇章。随着中外合作战略的达成,旅游将作为促进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得以大力推广。2014年,安徽旅游业接待境外游客达到405万人次,同比增长5%,并成功在境外建立10家“安徽旅游门店”。据预测,到2019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国,届时,中国的旅游收入将超过3000亿美元。这无疑为徽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间的交流,必须依赖一种共同的语言,才能真正达到方便快捷的目的。约翰·哈利韦尔(John Helli well)研究发现,两国之间进行贸易往往并不是由于它们是邻国,而是由于它们语言相通[15]。徽菜翻译作为语言文化输出的直接承载者,在旅游观光和商业贸易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面向世界传播和弘扬徽州文化的有力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质量与效益提升的重要资源。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民族精神家园,从而防止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侵袭和渗透。从这个角度而言,徽菜翻译对于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价值,充分彰显国家权威与身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 语
徽菜翻译是一门典型的语言产业,但目前还是一项非大众化的服务。无论是官界、学界,还是民界,人们对于它的价值还处于无意识、无系统地开发中,更没有一个发达的翻译市场明确它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价格。更何况,当下中国翻译界普遍存在着业务水平有限、从业状态混乱和非规范经营等问题。语言经济学对于当前的饮食文化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的“资源属性”是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全球化语境下的徽菜翻译,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它在有效实现个人价值、切实提升企业价值和积极丰富政治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50.
[2]Erik Cohen& Nir Avieli.Food in tourism:attraction and impedi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4):755-778.
[3]C.Kunavarote.A Stud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English Language Cookbooks Referring to Thai Culinary Dishes[D].Bangkok: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Srinakhar in wirot University,2006:21-85.
[4]Irma Hag fors.The btrans lation of culture-bound elements in to Finnishin the Post-War Period [J].Meta:journald estraducteurs/Meta:Trans lators'Journal,2003,48(1):115-127.
[5]胡善风.论徽商对徽菜的作用[J].中国烹饪研究,1999(1):15-16.
[6]邵之惠,洪璟,张脉贤.徽菜——徽州文化全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7-68.
[7]朱国兴,金声琅,孙克奎.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J].地理研究,2011(12):2222-2228.
[8]Rossi Landi.Languageas Work and Trade:asemiotic homology for linguistics&economics[M].Massachusetts:Bergin&Garvey Publishers,1983:49.
[9]Krishna Dhir.The Value of language [J].Corporate Communication:An International Review,55(3):473-492.
[10]Francois Grin.Conflict ethnique et politique linguis tique[J].Relations Internationals,1996(88):381-396.
[11]Francois Grin.English as economic value:facts and fallacies[J].World Englishes,2001,20(1):65-78.
[12]范俊军,肖自辉.语言资源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2008(4):128-132.
[13]M.F.Cornick&V.Roberts- Gassler.The value of foreign languages kills for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major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1991,66(3):161-163.
[14]Ayo Bamg bose.World English es and globalization[J].World Englishes,2001,20(3):357-363.
[15]John Helli well.National borders,trade and migration[J].Pacific Economic Review,1997,2(3):36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