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男性进展性卒中与D-二聚体的关系

2015-03-27赵霞,李昱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二聚体进展阳性率

老年男性进展性卒中与D-二聚体的关系

赵霞李昱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新疆伊犁83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老年男性进展性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老年男性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一时期的正常体检者48例(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D-二聚体水平含量进行比较,并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的两组D-二聚体水平含量变化。结果:实验组的老年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1.6±1.3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而且D-二聚体检测值显示为阳性的有41例所占比例为85.4%,对照组测定呈阳性的有7例(14.58%),两组患者在D-二聚体阳性率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经过30 d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水平明显下降,D-二聚体阳性率也降低了62.48%,治疗前后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及其阳性率相比,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物,对患者体内血栓早期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进展性脑卒中;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446.6

本文通过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老年男性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一时期的正常体检者48例(对照组),分别对比了两组D-二聚体的含量,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8例老年男性进展性卒患者作为实验组,全为男性患者,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5±4.8)岁;同时选取48例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门诊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为男性患者,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8±6.3)岁;两组的年龄、性别和其他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学历、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进展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及患者纳入标准

对患者的诊断标准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确定其发病时间不超过24 h,属于首次发病,病理诊断以及MRI和CT扫描确诊为进展性脑卒中疾病;纳入标准:①在血液溶栓前,MRI脑扫描未发现出血现象;②未发现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坏而造成的低密度病灶;③未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症状和出血性疾病以及出血倾向等症状;④发病前30d内无外科手术史和创伤史;⑤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

1.3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患者住院后次日,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大约3-4ml静脉血,放置于抗凝管内,经过离心、取上清液,进而分离磷脂成分,随后过滤、浓缩、分离,加人显色剂,对血浆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4]。观察指标:每天早晨对两组患者检测凝血的时间不超过30 min,定期对凝血酶原的时间、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出凝血时间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算资料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老年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1.6±1.37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的D-二聚体含量0.3±0.37 mg/L,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患者D-二聚体检测值显示为阳性的有41例所占比例为85.4%,对照组测定呈阳性的有7例(14.58%),两组患者在D-二聚体阳性率相互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治疗前与治疗30 d后,实验组D-二聚体含量水平从1.6±1.37 mg/L下降为0.5±0.29 mg/L,D-二聚体阳性率也从41例降低至11例,所占比例降低了62.48%,治疗前后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水平及其阳性率相比,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专家学者研究报道,影响脑卒中疾病的因素存在很多方面,比如血管闭塞、血栓面积扩大、颅内压升高等因素均可导致进展性脑卒中的渐进性发展,而导致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栓面积的扩大[2]。

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含量水平能准确地反应出继发性纤维活性的强弱[1]。而现代研究通常将D-二聚体被作为一种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来显示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纤溶亢进的具体情况[5]。此外,其还与脑梗死存在密切联系,有许多医院都将D-二聚体的水平作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老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偏高,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实验组D-二聚体聚体为阳性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随着对实验组的进行治疗,30 d后实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D-二聚体为阳性的比率也明显降低。研究表明了,在老年男性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物,对患者体内血栓早期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天祥. 溶血磷脂酸与 D-二聚体检测进展性脑卒中临床应用[J]. 临床医学, 2014, (1): 106-107.

[2]陈亮. 溶血磷脂酸和 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进展性脑卒中预测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2): 27-28.

[3]贾克娟, 刘慧光. 溶血磷脂酸 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4): 126-127.

[4]卢晨,吕春兰,韩菲.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5): 91-92.

[5]焦增雁, 李兵. 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J]. 航空航天医 学杂志, 2011, 10(22):1171-1173.

猜你喜欢

二聚体进展阳性率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