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研究

2015-03-2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建设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西宁810007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加强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发展慈善事业”。[1]为我们指出了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广阔空间。慈善文化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慈善事业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的慈善文化建设。尽管,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匹配,并且当代我国慈善文化对于慈善事业的引领力度极其薄弱,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对于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思考,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撰写出了较多的研究文献。文章以和谐社会为切入点评述了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慈善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笔者对于慈善文化建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力求能对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慈善文化的内涵及思想资源

文化是有内涵的事物,慈善文化作为文化当中的特色的一类文化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也正是其具有独特的内涵,使其在最近的学术研究领域当中逐渐成为一个热点。

(一)慈善文化的内涵

第一种观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定义。黎民等认为“慈善文化是指以仁爱、怜悯和慈悲之心为内核的一套社会价值体系、慈善文化构成规范和引导个人及组织慈善行为的社会氛围。”[2]第二种观点是从思想价值和行为规范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概括。李萍表示“慈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第三种观点是从不同理念的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阐述。高红等指出慈善文化理念中的慈善是指“个人、群体或社会组织自愿向社会或受益人无偿捐助钱物或提供志愿服务的行为,其目的是帮助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摆脱各种困难、抵御风险”[4]。他们认为慈善文化理念具体包括“人本权利观”“公民社会责任观”“利他主义价值观”“理财社会观”“企业公民观”“社会志愿精神”“授人以渔的新慈善精神”[4]。第四种观点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划分。李朝阳认为:“慈善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包含由外及里的三层,即载体层、法律制度层与观念层。狭义的慈善文化仅指观念层,也就是人们关于慈善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道德要求等,是慈善事业的精神动力。”[5]

(二)中西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

慈善文化思想资源对慈善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慈善文化的建设提供内动力。中西方各具特点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对双方的慈善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中国传统慈善文化

学者们主要挖掘了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四个人的慈善思想,并且结合佛教的慈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慈善文化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儒、佛、道教的慈善思想的多元融合构成了我国传统慈善文化。陈科亚等主要是从儒家的主流思想进行了阐述。比如“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我国慈善文化的思想根源,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爱”思想,引导着人们抑恶扬善、与人为善。”[6]特别是温波认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他指出:“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提倡济众助人;孟子幻想建立一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理想社会;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让众人多行善事;墨子的‘兼相爱’,等等,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7]陈勇将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他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出入相携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8]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团结、文明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2.西方慈善文化

对于西方的慈善文化黄家瑶主要是从西方的基督教博爱的思想阐述了西方慈善文化的相关内容。她认为“以“博爱”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是西方慈善文化的主要渊源”[9]。陈勇则从西方人道主义传统角度介绍了西方慈善文化。他认为“西方慈善文化中关于慈善的观念,更多体现在仁慈、宽容、博爱与个性解放的追求上,表现出西方人道主义的传统”[8]。西方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为西方近代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指引。西方慈善文化与我国慈善文化虽不同,但二者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正持续发挥着作用。

二、慈善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慈善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同样具有其对于社会有利的一面,我国慈善文化建设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这也不能磨灭其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功劳。“慈善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大陆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慈善文化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中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于慈善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学者们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角度进行了探讨。比如说,肖国飞等认为:“事实上,慈善文化具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第一是心理平衡功能”;“第二是认识导向功能”;“第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第四是推动经济发展功能。”[11]另外,陈洁茹表示“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慈善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舆论和环境支持。”[12]有些学者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阐述了慈善文化对规范社会运行、缓和贫富分化、缓解社会矛盾的意义。比如说,陈勇认为:“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8]另外,李实表示“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慈善文化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推进器”;“慈善文化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13]慈善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可以高度概括为十六个字,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三、我国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缺失的原因

虽然中西方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为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基础,但是由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法律、体制、观念等因素使得我国慈善文化建设出现了问题,并且愈演愈烈。只有正确认识造成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才能够为慈善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条件。

(一)我国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有的学者从慈善文化的意识、观念角度阐述了当代我国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姜燕认为当代中国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是“我国慈善文化重伦理”;“我国慈善文化重教化”;“我国慈善文化偏重政治性。”[14]这些状况导致我国慈善观念落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等现象的产生。有的学者从经济、组织、法规的角度对当代我国慈善文化建设面临问题进行了讨论。彭鹏等归纳出了以下一些问题:“我国慈善捐赠水平较低,数量少”;“中国慈善活动行政色彩浓厚”;“慈善文化的载体慈善组织公众认知度的不足”;“国内有关慈善法等法规政策的缺失。”[15]当然,目前我国对于慈善文化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对于慈善文化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这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

另外一部分学者从宏、中、微观来分析当代中国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陈如等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目前还没有现代意义的慈善文化体系,我们依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历史信仰”;从中观层面看,“首先,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干涉较多。其次,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不足”;从微观层面看,“首先,国内企业社会慈善观念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其次,由于受我国慈善事业封闭性和内敛性的影响,老百姓总把慈善当作富人的“专利”,认为普通人不需要进行慈善活动。”[16]缺乏浓厚和正确慈善文化的引导,慈善事业的发展就失去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慈善文化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我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二)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

我国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以往学者关于造成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缺失原因,可以按照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主要包括历史、法律、体制、观念四个因素。

1.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是从慈善文化建设渊源的角度进行分析。王俊秋指出:“由于封建的小生产方式限制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范围,慈善行为也往往在宗族血亲内或者乡邻之间展开,这种慈善上的封闭性和内敛性,阻碍了我国现代慈善意识的形成。”[17]

2.法律因素 法律因素是从慈善文化建设的法制角度进行分析。刘春怡认为:“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立法滞后,没有与国际接轨,还未纳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框架体系内。”[18]这些直接影响了社会慈善组织的发育,同时又存在缺乏相应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和实用性差的问题。

3.体制因素 体制因素是从慈善文化建设的制度角度进行分析。李萍表示:“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实施了30年的计划体制还存有相当可观的制度遗产,这些遗产至今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现代慈善的发展。”[3]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慈善文化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制。

4.观念因素 观念因素是从慈善文化建设的意识角度进行分析。姜燕指出我国慈善文化存在重教化、重伦理、重政治性等传统观念,导致“在传统慈善文化下,人们缺乏明确的慈善责任意识,慈善行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形成了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下官政主体必然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体,而民团主体只能处于次要地位”[14]。久而久之慈善事业的责任划分给了政府,而社会公众无需过问和承担慈善事业,慈善责任出现了长期一边倒的现象。

四、如何建设慈善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快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步伐刻不容缓。建设慈善文化,可以从重塑慈善价值观、健全慈善制度体系机制建设、建立全民参与慈善的立体格局三个层面并全面切入,使三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进。

(一)重塑慈善价值观

学者们主要从继承传统、学习优秀、发扬志愿者价值观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陈勇指出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传统美德,吸取其他国家慈善文化建设中的有益经验,鼓励人们通过人道关怀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树立全社会相互帮助和关怀的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8]。温波也同样指出:“‘和爱’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慈善文化合理内核,应该成为当前构建现代慈善文化价值观。”[7]祝西冰则指出应“发展志愿性慈善文化的‘利己’慈善,建构个人性精神动力机制”[19]。已有学者们希望全社会通过树立正确的慈善价值观,以引导慈善文化的建设。

(二)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慈善文化建设也需要相应配套的法律制度。学者们就信息、财产、监督、税收、反馈、回报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制度。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陈如等提出:“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和完善包括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媒体、公众的监督与评估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16]高红等建议:“为鼓励企业捐赠,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就要对慈善事业有所倾斜,利用税收杠杆,通过对慈善公益捐赠减免税收,以实现对公益事业参与者的税收照顾和优惠。”[4]姜燕认为应“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15]。王丽芳则创新地提出要“完善慈善‘回报’制度。”[20]通过以上制度的规范整合形成一定的机制,使我国慈善事业走上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建立全民参与慈善的立体格局

慈善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慈善文化是全民的文化,所以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成员的政府、企业、个人、媒体都有必要参与到慈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比如说,王丽芳指出要“加强社区慈善建设,培育公司慈善,培植慈善文化”[20]。另外,黎民等建议:“媒体要以适当的方式、采取多样化方式对慈善进行宣传报道,增进民众对慈善及其捐赠渠道、运作过程的了解,引导民众形成健康的社会慈善心理,提升社会慈善氛围。”[2]结合以往学者建议以及笔者的认识,全民参与的立体格局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政府充当的规范者、倡导者、掌舵者;企业树立慈善公益的公众形象;个人转变传统落后的慈善理念;媒体加强慈善宣传监督。

总之,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是围绕以上三个层面进行立体式格局的构建,正确处理好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激发我国慈善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潜能。

结 语

学者们对于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有四点。首先,探讨了慈善文化的概念以及慈善文化的相关思想资源;其次,客观地、多角度地寻找了我国慈善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再次,定位了慈善文化建设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建设性地提出了通过重新培育慈善文化的价值观念、建立健全慈善文化建设机制、建立全民参与慈善建设的立体格局等途径进行慈善文化建设。但是,既有的对于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审视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分析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已有研究的六个不足特点:一是对于西方慈善文化的研究仍比较少,主要就是从西方的宗教思想层面进行简单的研究,对于其他方面涉及较少;二是慈善文化建设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足,这也主要是因为社会慈善意识不浓厚的原因导致;三是慈善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步伐不一致,慈善文化建设的研究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普遍,难进行顶层设计;四是慈善文化建设实证分析较为缺乏,主要集中于规范和定性研究;五是慈善文化建设研究角度还比较单一,缺乏一些创新的角度,如制度、环境、经济等;六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缺乏可行性,同时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

除以上六个不足特点之外,最为重要的研究不足之处就是已有学者对于慈善文化的研究仅限以慈善思想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层面,而对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研究论述很少。因为文化应当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但以往研究主要就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古今典籍中,比较虚的关于博爱、善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说教的精神文化。不足以构成文化。所以这应当作为我们下一步慈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慈善制度文化方面,学者们可以从国内外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配套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慈善关系为视角进行研究论述。对于慈善物质文化方面,学者们可以从了慈善事业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慈善产品及其所表现的角度进行研究论述。

慈善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几条简易的措施就能建设好,必须依靠是慈善文化建设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统筹才能见成效。笔者认为对于下一步如何进行慈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子系统的完善进行强化:

一是,制度和法律系统。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和法律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借鉴西方经验细化慈善相关的制度法律。二是,政府系统。明确政府的在慈善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设立专门的慈善职能部门,对慈善事业进行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各主体发展慈善事业。三是,慈善组织系统。慈善组织得从资源、人才、制度、组织、监督方面加强自我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信用度以及慈善组织的引导力。四是,企业组织系统。社会应当有更多的企业来承当社会责任,企业组织应学会慈善投资,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效益的同时,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五是,社会公民系统。社会公民是社会的组成单元,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公民应强化慈善文化价值观的培育,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民众应采取不一样的慈善文化培育机制。六是,慈善监督系统。慈善事业发展中会遇到慈善资金的使用透明度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坏程度是慈善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应从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制度和明确社会各参与主体的监督责任角度强化对慈善事业的监督力度。通过以上六个子系统的协调配合,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依据目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学者的研究,结合现实中慈善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度,可以认为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道路具有曲折性的特点,但是,我国具有优良的慈善文化传统、加之政府的重视、慈善企业的增多、慈善资金总量逐步增加、民众的素质和慈善意识逐步提高等这样一些好的因素,我们又能看到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前进性。慈善文化的培育有利于慈善文化的建设,慈善文化的建设也将反作用于慈善文化氛围的形成,最终,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总之,加强我国慈善文化的建设必将推动慈善善事业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0.

[2]黎民,熊景维.我国的慈善资源及其培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9(6):44-46.

[3]李萍.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2011.

[4]高红,李雪卿.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慈善文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55-57.

[5]李朝阳.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慈善文化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10.

[6]陈科亚,孙靖.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慈善文化[J].现代商业,2010(18):279.

[7]温波.和合文化视阈下现代慈善文化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4):247-248.

[8]陈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6(3):34-37.

[9]黄家瑶.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渊源比较及启示[J].天府新论,2008(3):107-110.

[10]李非,伍湘陵.海峡两岸慈善文化变迁路径及其发展差异研究[J].台湾研究,2012(5):51-54.

[11]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139-143.

[12]陈洁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慈善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2014.

[13]李实.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J].理论月刊,2008(8):126-127.

[14]姜燕.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55.

[15]彭鹏,周凤.论和谐社会视野下慈善文化的培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8):174-175.

[16]陈如,李梅.新时期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100-101.

[17]王俊秋.论和谐社会中的慈善文化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27.

[18]刘春怡.关于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对策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11(2):65-66.

[19]祝西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志愿精神与传统慈善文化的融合与超越[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3):43-46.

[20]王丽芳.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07.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