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益募捐创新模式探讨——以武汉科技大学一元微公益为例

2015-03-27王明旭

关键词:捐赠者公益活动学子

王明旭

(武汉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高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保证,高校学子除了要很好的成才,更要很好的成人。对高校学子公益慈善理念的培育是能够有力促进学生的成人,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而高校学生本身还没有工作,需要靠父母的资助、学校的各种奖助学金和自己的兼职等完成学业生活,所以一般的学生是没有能力去做大的慈善捐款的,不具备大金额的慈善捐款能力,却可做小金额的捐款作为,特别是通过这种力所能及的长期小金额的慈善捐款,培养高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高校学子,确实有部分学生很有爱心,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可很大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都没能加入到爱心的捐赠中来。如何吸引他们投入了这种微公益的行动中,成为亟需考虑的问题。

一、“一元微公益”的涵义

由于学校存在的募捐活动不规范性,武汉科技大学校团委做出了将学校内的募捐活动进行了统一规范,所有募捐活动需要由校团委审核批准,而且还成立了校青年发展基金会。目前的一元微公益活动就是全校师生校友每月有且只能捐一元,其所捐款项主要用于资助保护母亲河的植树造林和希望1+1的贫困学子学习生活补助等公益活动。具体是由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会自治组织负责,是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公益募捐的困境

目前高校的公益活动具备一定的影响范围,但范围也是非常有限。公益捐款体现公益性,却太过正式,需要揉进一些新元素。当前高校的各类公益捐款并不踊跃。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本身没有工资待遇,都是或自己兼职或从父母那里受资助,没有参与公益的资金能力。二是当前公益捐赠环境不好,大家对捐赠要么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担当,要么对捐赠动机容易产生各种疑问,能够坚持力所能及的捐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一)募捐钱物较少

一般高校的募捐是针对特定受助对象或受助事情所组织的捐款。相对于高校的学生基数来说,一般募捐款额较少,达不到应有的捐赠额度的预期要求。一方面是学生因经济情况不允许单次所捐金额较少,另一方面是参与的学生量较少。

(二)捐款去向不明

目前高校的捐款一般都是自己组织将钱和实物捐往受助对象。如果是钱就涉及到给谁的问题,如果是衣服等物品就涉及到运送的问题。为此可以依据条件整成转手捐款,即将所捐款项直接与各个公益基金对接。公益基金毕竟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机制,通过将募捐到的善款通过公益基金送到受助人那里,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三)捐款反馈机制滞后

目前公益捐款都是没有去向反馈。反馈是对捐赠人的一种尊重,钱捐赠出去了需要通知一定的宣传方式让捐赠人知道捐款捐向何处,可以以某种方式公布,更可是电话短信告知。

三、影响高校学子公益捐赠的因素

在高校的慈善捐赠,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学校主导的大型捐赠,一种学生团体主导的捐赠,再一种就是学生因某事自发组织的募捐。前两者都是捐赠者将钱捐赠之后就完事,如果主导方处理的好,可能是及时反馈钱款去向,捐往了何地。如果主导方处理不好,就是师生捐完之后无任何下文。

影响学生捐赠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一是学生对捐赠主办方的认可。在慈善捐款中,捐赠活动的主办方代表了一种权威。二是学生对捐赠对象的认可。三是学生自身层次的差异。对于慈善捐赠,不同的学生对其看法不同,不同的看法导致不同的实际作为。在高校,依据对捐赠的作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积极投身慈善作为中,尽己所能捐献爱心,将献爱心作为一种内心的追求。第二类是处于慈善捐赠的摇摆中,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做出相应的举动。第三类就是不想捐赠者,社会责任意识单薄,对于捐赠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第一类和第三类学生人数不多,第二类学生是主体。对于高校,不可能行政要求学生必须捐款,既然是自由,第一类学生就是各种捐款的主体。如何激发第二类学生的慈善捐款就成为思考高校慈善捐款效果好坏的关键。对于常规的激发方法,就是对捐赠对象中涌现出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倡议,所以这种慈善捐款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随宣传力度和方法而变化。如果在高校开展一种长期的慈善捐款,显然单纯靠宣传的效果难免不佳,为此提出了在高校进行公益+娱乐的慈善捐款模式。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过制定完整的捐赠回报制度,使捐赠者在捐赠活动中受益,挖掘激励捐赠者的积极性。[1]

四、高校公益募捐创新模式

每个高校都有教务系统,老师和学生都可登陆进去,比如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的研究生培养信息登陆系统。特别是有的高校在教务系统里面,有四六级报名功能,比如武汉科技大学。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名成功的学生,之后在规定时间,学校财务会自动从绑定的学生一卡通中扣除四六级报名费用。

为此可以在各高校类似系统中开通每月的一元捐款功能,只要点击捐款的都可自动从绑定的一卡通中扣费一元。每月一元的公益捐赠对学生来说承受的起,容易扩大全校的公益捐款面,激发大家的公益的责任担当。对于这样的一元捐款,约定捐款方式,一半用于公益,一半用于娱乐。即所有捐款中,一半用于捐给贫困学生等,最好全部以购买书籍的形式捐赠;另一半用于抽奖,抽奖采用在每月规定的时间内机器自动抽奖。在所有捐赠者中抽取幸运的若干位,分享这一半的奖金,实现所有捐款无纸化。

(一)募捐形式

对于经常性的小额募捐在我国不是很成功。[2]我国大型的慈善组织不是很成功的募捐行动,在高校如何更好创新适应高校的特点。具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如前所述,在学生培养系统中增加是否参加一元微公益捐款报名。每月报名结束后从报名学生的饭卡中将1元扣掉。每个月的指定时间进行现场宣传公示。

2.将每月的11日定为一元微公益活动宣传日,在学校指定地点摆点进行募捐和上月的公益捐赠相关情况的公示。

3.平常准备组织志愿者在学校附近进行一元微公益的募捐行走活动,扩大募捐范围。

4.寝室拉网式募捐行动,组织志愿者到学生寝室,宣扬一元微公益行善理念,积极影响更多捐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汇聚成江海之势。

5.同时积极进行将校友纳入到募捐中来,一是条件成熟时成立校一元微公益行善基金,二是开通淘宝账户,通过售卖学校校报电子版的方式,接受来自校友和社会人士的一元捐赠,还比如可以引入手机短信和银行汇款的捐赠方式[3]。

(二)捐赠用途创新

将公益与娱乐结合起来。将一元微公益的所有款项的一半用于所计划的捐赠对象,另外一半用于从一元微公益中机选一定人数作为幸运者,每人均分所有捐款额或是同等值的礼品。一种方式是直接以现金形式返回,如直接充进学生饭卡中,老师校友捐赠者可以充进话费,另一种是等值的礼品。

五、结语

武汉科技大学校研究生会的一元微公益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公益募捐创新模式,倡导了一种公益+娱乐的募捐模式。如果武汉科技大学一元微公益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中做出成效,吸引更多的武汉科技大学学子投入到募捐活动中,那这种一元微公益活动方式就可以向其它高校推广,以此促进高校的公益慈善募捐作为。

[1]宋先花.我国高校社会捐赠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1):46.

[2]李跃.应急性募捐与经常性小额募捐的机制分析与完善策略[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10-14.

[3]张作为.网络慈善募捐模式构建与实施[J].北方经济,2011,(4):31-34.

猜你喜欢

捐赠者公益活动学子
公益活动证书
The unusual gym man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杏林组曲·学子赋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