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学结合模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5-03-27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钱仁君

电子世界 2015年18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岗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钱仁君 李 冬

1 引言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动,本质是将“工作”和“学习”有机融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的高技能操作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课题。按照“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就要求职业类学院积极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理论,边到企业实践,尽量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零差距,逐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真正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一种最实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我国目前高职学院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不同的职业院校、不同的专业也在探索着最适合自己院校的培养模式。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工学结合培养形成了多种模式:引企入校模式、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项目驱动模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根据学院所处的区域经济,调研企业情况以及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也作了改革。《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我院应用电子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组老师调研与企业专家探讨,认为该课程在工业学结合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模式,对课程进行项目式开发,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是重要支撑。

3 项目驱动模式的特点

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以项目作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确定具体项目内容。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优点在于:

①双方根据项目需要,派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和派教师到企业作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②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方便,形成一种“双赢”的机制;

③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惠互利,降低风险;

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

表1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驱动式教育教学模式下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原有的传统课程内容安排体系已无法适应新教学模式的要求,而项目式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良好的对接。

项目驱动模式下项目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双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合作,更好的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

4 项目驱动模式的研究目标

1)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专家、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与企业职业岗位及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

2)通过课程开发来加强专业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找到适合我院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的培养新模式。

5 项目驱动模式下项目式课程实施

从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将来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召开教育专家、企业专家访谈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探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了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1)内容选取:以项目的工作需求为目标;2)教学组织:以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3)教学方法:以实际项目的工作为场景。4)表现形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5)课程标准:以职业资格为依据。表1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与要求。

6 结语

通过一阶段的课程实施,总结出采用此模式的优点:1)针对性强,课程项目直接取自企业产品;2)实用性强,课程体系中知识点学习根据岗位要求设置;3)开放性强,课程开发中参与对象广泛;4)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企业对学生的,学生对学生的、学生对老师的、学生对企业的评价。

同时,学校、企业和政府也面临一些问题: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本地区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度的调查,培养的人才与实际岗位需求有脱节情况,容易造成工学矛盾,院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跟不上,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教师所能达到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对岗位技能全面的掌握;工学结合在推行过程中,企业消极面对工学结合;政府投入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保障,但由于政府投入长期不足,致使许多职业院校只能另谋出路,一边是政府大力提倡学校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边却是学校无法支付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各项费用。

针对以上问题也要有应对措施: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聘请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鼓励企业采取参股等形式,合作举办高职院校,形成职教集团,让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从而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把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项目,设立专项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所需设施和人才。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岗位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