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障碍及突围路径:制度构建的视角
2015-03-27彭晓静
彭晓静
摘 要:通过调查研究和相关统计数字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对GDP贡献度较低、吸纳就业作用不明显、内部结构失衡、产业组织模式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主辅分离程度不够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促进作用较弱、政绩考核体系制约及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的障碍,亟需构建“动力机制、产业引进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机制;路径;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062-03
一、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201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近50%。上海市2013年1—9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1.6%,意味着上海市已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而河北省虽然也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但相对于工业增速而言,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5.5%,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如下:
1.从对区域GDP贡献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GDP贡献度较低。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4—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对GDP贡献度最高,2012年达到8.33%。而金融业增加值对GDP贡献度较低,2012年只有3.44%。从发展趋势上看,从2004—2012年,主要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基本处于上升的趋势。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度从2004年的6.9%增加到2012年的8.33%。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只有1%。这说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较快,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
2.从内部结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内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从表1来看,2012年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3.58%,而房地产业占10.46%,金融业占9.74%,由此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金融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而技术含量较低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比较迅速。
3.从劳动力就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逐渐减弱。从表2可以看出,2008—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最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吸纳能力较弱,其在促进河北省就业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作用不断减弱,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由2008年的52.88%下降到2012年的50.21%。
4.从产业组织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停留在传统服务业发展上,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比较少;金融业市场主体数量偏少、实力不强,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单一,金融竞争力较差;商贸流通业缺乏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商贸流通集团。
二、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
1.分离程度不够深、不够大,意愿不够强,使制造业企业负担过重,不能专注核心业务,竞争优势不明显,更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河北省出台了诸多鼓励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措施,但企业生产性服务内部化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辅分离的效果不明显,很多企业只是选择把物流业进行外包,而产品的研发设计服务主要由企业自己提供。主要原因是制造业企业担心服务业外包后,被生产性服务企业所套牢,容易让其牵着鼻子走;同时相关服务的创新跟不上企业的要求,会对企业有所掣肘;再加上与外包企业会有利益上的冲突,特别是合同纠纷的事情时有发生。
2.相互促进作用较弱,无法产生协同发展效应,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实现双赢。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作用有限。部分企业把研发设计服务业分离出去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合作方基本上都分布在东部发达省份或者是京津周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本省合作较少,因此对本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支撑作用有限。如有些高科技企业具有领先国内外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如果能够应用于制造业企业,将会增加企业的利润率,但是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配套企业可能遭受损失,同时对使用者来说,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成本的约束之下,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致使很多制造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艰难度日,而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则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3.受传统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政府供给生产性服务业动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被边缘化。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都有招商引资的惯性,而在这种惯性之中,最受青睐的就是工业项目,这从历年河北省经济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如根据《2012年河北省经济年鉴》的统计数据,从三种产业贡献率来看,河北省从1990—2011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由34.1%上升到62.7%,工业的贡献率由36.5%上升到58.7%,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43%下降到32.7%。第二产业一直是拉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第二产业仍然是产业发展的首选。从财政收入来看,以秦唐沧26个县为例,2011年,这26个县的产业结构几乎都是以二产为主,只有河间市的产业结构三产略高于二产,但是其财政收入排名第三十三位。而财政收入排名全省第四的任丘县,二产的比重达到71%,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三产,二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较大。因此,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指标的双重影响下,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动力明显不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引进经济效益明显的工业企业。
4.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河北省人力成本低,使其在招商引资中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招才引智中却是劣势。一方面,河北省较低的工资水平与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之间的矛盾,不仅使原有的人才流失,而且也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如2012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均工资水平居全国第二十四位,批发和零售业居第二十八位,金融业居第二十六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第三十位。另一方面,从发展环境来说,由于河北省绝大数城市都是属于中小城市,与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相比,在物流、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方面相差很远,因此有些毕业生宁愿选择成为“蚁族”中的一员,也不愿意来到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的河北省。
三、制度创新是破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制度创新就是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础上,使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相互补充,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具体如下:
1.建立动力机制,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企业主辅分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针对亟需发展的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产业准入门槛,对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优先考虑,如节能环保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二是出台鼓励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例如,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2014年,四川省出台了《关于推动四川省制造业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三是准确把握国家有关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趋势和走向,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如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
2.建立产业引进机制,积极引导、合理选择外部生产性服务资源的引入。河北省在生产性服务业引入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制造业产业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新产业、新兴产业,而是先引进能够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产业,如IT服务技术,后又通过引入研发、技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寻求制造业向智能型、生活型转变,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根据制造业的利润率高低有所侧重,以2011年全行业平均利润率8.7%为衡量标准,把利润率大于8.7%的称为高利润率行业,把利润率低于8.7%称为低利润率行业。那么,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13个产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食品制造业5个产业的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利润率较高的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个行业的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方面要给予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政策倾斜,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力度,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相关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河北省年产值100多亿元的央企通过乘数效应能够带动本地区产生300亿~400亿元的产值。
3.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机制,明确定位,合理分工,形成竞合有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从经济板块划分上来看,河北省可分为三大经济板块:冀中南经济区、沿海经济带、环京津经济带。每个经济板块由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外部发展环境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定位也应不同。冀中南经济区的省会石家庄要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发挥对邯郸、邢台、衡水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沿海经济带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充分利用以运输、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秦皇岛、京唐和黄骅三大能源港以及为资源型产品运输而建设的铁路和公路,提升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环京津地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优化发展环境,以高标准园区为载体,以嵌入式方式融入京津产业价值链的分工,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
4.建立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机制,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生产性服务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引进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人才引进上,应该树立“重点产业和领域”优先引入高层次人才的思路,建立合理的薪酬标准和用人待遇,重点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二是政府应委托培训机构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管理企业的能力。如英国政府对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重点不是拨款,而是非常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教育和指导,着重帮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三是抓住“百家央企进河北”、“百家民企进河北”、“百家外企进河北”和“百家院所校进河北”的机遇,充分利用其产生的人才外溢,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补给。
参考文献:
[1] 徐雨森.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2-53.
[2] 张国云.生产服务—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 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