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

2015-03-27彭道伦倪春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涪陵区对策建设

彭道伦 倪春华

摘 要:产业集聚区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现代产业提升的产物,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当前在中国,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如何培育并推进当地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建设;对策;涪陵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041-03

2013年底,中共涪陵区委召开四届三次全委会,根据新的功能定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发展思路,即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努力建设“幸福涪陵”,将“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放在首位。那么,涪陵如何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值得深究。

一、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随着市委“37号文件”①后续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涪陵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首先,中央提出建设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涪陵处于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和“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直接辐射区域,处于重要战略节点,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其次,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提出要把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重庆综合产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以及“发挥其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将涪陵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是在原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基础上的创造和提升,作为全市重要的开发区域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涪陵必将在支持发展的政策、规划、产业布局、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享受更多倾斜。为此,涪陵必须牢牢准确把握新定位,牢记职责使命,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推动自身在城市发展新区加快发展。

要紧紧围绕“大城市”、“重庆综合产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以及“发挥其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作用”的新定位,研究提出符合涪陵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好产业布局,尽快把重庆赋予涪陵的历史使命落实到产业集聚区建设上,落实到实实在在的项目上,真正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尽快形成并不断做大做强现有的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从根本上提升三大园区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二、加快建设,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硬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必备条件。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的要求和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完善李渡、白涛、清溪三大园区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电、供热、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公用服务设施,夯实硬件基础,丰富园区功能。同时,加快园区的功能开发和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与建立现代制造业相适应的各类特色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在园区创建研发中心、科技工业园、贸易加工区,逐步完善行政服务区、商务服务区、生活区、物流区等配套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增强开发功能,加快实现从土地开发向功能开发和特色开发的转变。

(二)努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

一是在强化服务意识上下功夫。继续强化“企业无小事”、“纳税人是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让投资者满意”为宗旨的服务型机关和服务型部门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让“你创业、我支持、你发财、我服务”成为涪陵的主流意识,逐步形成舆论导向“亲商”、政策措施“扶商”、办事高效“利商”、银企互动“活商”、依法维权“护商”、社会稳定“安商”的社会氛围。二是在考核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体系,对节能用地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质量高和速度快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置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三是在优化产业集聚区布局上下功夫。按照产业总体布局和战略性支撑产业发展计划,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三、突出重点,拓展路径,促进产业承接大突破

涪陵工业园区企业偏少、产业规模偏小将是涪陵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需要破解的首要任务。因此,做好产业规划,促进涪陵承接产业转移的大突破,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在产业承接的重点上,应围绕支柱产业展开

根据涪陵优势产业的特点,涪陵工业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化纤纺织、机械装备、材料、电子电器等七大支柱产业。涪陵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重点搞好这些支柱产业的承接,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延伸上下游链条,努力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专业分工细、协作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用。

(二)在产业承接的区域分布上,应立足突出重点区域、巩固传统区域、拓展薄弱区域

1.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是涪陵承接产业转移最多的地区,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两省最为突出。应通过以商招商、对口支援、经济合作等方式,继续保持和巩固这一区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浙江省对口支援涪陵的政策安排为涪陵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机遇,由于对口支援机制的作用,在转移产业的市外企业中,浙江企业是最多的。应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作用,争取更多的浙江企业来涪投资兴业。

2.大力拓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些年来,涪陵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一直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省在转移产业过程中强调就近转移,并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珠三角地区企业向广东省内相对偏僻、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如粤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揭示,珠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将呈必然趋势。涪陵应加大攻坚克难力度,充分利用深圳招商办事处,大力拓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跟踪该地区电子、玩具、灯具等产业转移,强化上门招商,把招商工作做细、做实,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批。

3.积极承接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西三角经济圈将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在西三角经济圈中,重庆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此外有电子信息、金融和商贸等重要产业;成都形成了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酒业、中药业等;西安形成了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和化工等为产业支柱。涪陵与陕、川、渝三地的产业互补性强,由于地缘和人缘上的优势,合作有利条件多。涪陵应主动出击,加大对西三角地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西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材料、电子电器等产业的转移。

4.主动参与周边区县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区域合作。树立“区外即外”的广义开放意识,主动参与周边区县、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分享区域一体化成果。加强与两江新区的经济协作,力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型加工、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加快实现与两江新区的产业互动和经济互补。积极推动渝南黔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涪陵与长寿、南川、万盛、武隆等兄弟区县在铝加工、化工、煤炭电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在产业承接的类型上,积极拓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领域

涪陵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称过程中既要立足支柱产业,搞好产业链延伸,又要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培育新的产业。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涪陵的交通效率得到极大改善,但对低附加值的产品,其物流成本仍然高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加工产品的出口前景,各种因素的限制使涪陵不能走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老路,而应以依托西部市场、抢占国内市场、兼顾海外市场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

1.积极承接产品内销型产业转移。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出口企业对内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帮助企业“过冬”,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鼓励出口企业拓展内销。东部沿海出口为了打开中西部市场,纷纷选择把工厂和生产线建立在产品主销区。涪陵应密切关注这一变化趋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区域市场潜力,选择性地搞好承接工作。

2.积极承接生态环保型产业转移。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一些原因,三峡库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了不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其中重化工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之城市垃圾、生活污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使得库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变得十分紧迫。因此,库区具备发展环保产业的现实条件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对工业废料、城市废料、农业废弃物等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潜藏巨大商机,完成可以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实现投资者利益以及培育新兴产业诸多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实现多赢格局。

3.积极承接现代服务型产业转移。现代服务型高端产业受地域、交通等因素影响不明显,对运输成本不敏感,适合西部内陆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型产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服务、服务外包等。当前重庆正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涪陵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吸引一些高端产业转移到涪陵,以此推进涪陵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招商引资是涪陵加快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建设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涪陵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确立全要素的招商引资理念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具备一定的土地资源、优惠的政策及便宜的劳动力,就可以吸引投资者,就可以招商引资。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投资的交换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土地资源、优惠政策、便宜劳力上,而是扩大到对其他经济资源和要素上,由管理(包括政策)、人才(包括劳力)、资本(包括土地资源)、信息(包括项目)、网络(包括技术)等要素构成地区经济要素已成为投资者考察的重点。这就要求涪陵在新一轮的扩大开放中,应积极转变观念和思路,在注重引资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引“智”,将引“智”放在比引资更为重要的地位,大力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实现由引进资金向引进全要素的转变。

(二)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成效

1.充分发挥前期外资优势,实施“以外引外”,变零星投资为集群投资;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资源多的优势,积极引导“以民引外”,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空间;充分发挥外贸企业信息资源多的优势,积极探索“以贸引外”,努力在全区形成“三外互动”的招商引资联动机制。

2.切实做好产业项目的包装策划。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西移和主城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适应国内产业、资本转移的新态势,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战略细化为具体项目,重点围绕天然气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服装纺织、电子电器、汽摩配件、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业以及市政建设、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开发招商项目资源,把开发项目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建立完成全区招商项目库,把项目包装策划和储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

3.突出招大招强。针对世界五百强、国内、市内大型企业,认真分析其投资动向,找准产业梯度转移的切入点,制作“一对一”投资项目,定点攻坚,重大引资项目实行区领导跟踪联系制度,要有针对性地提前介入,提前走访企业,提前联络客商,及时跟进,促进项目落实,力争引进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

五、节能降耗,低碳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决定了涪陵综合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不能再走中国以前工业园区“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应走出一条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狠抓工业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

深入推进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作用;严格执行工业项目“三同时”制度,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重点技术,实施节能技改,确保分行业、分领域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切实加强减排治污

认真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加强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及使用有害、有毒材料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积极规划实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及循环利用力度,到2015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加大工业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治理力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强化排污在线监控,确保污染物净化稳定达标排放。

(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低碳工业发展;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开发和引进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提高资源节约整体水平。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资源节约意识,推进工业企业资源节约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春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2] 彭道伦,倪春华.重庆市涪陵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

[3] 陈力.对涪陵区三大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J].世纪桥,2012,(9).

[4] 倪春华.重庆市涪陵区实现开放跨越式发展的对策研究[J].传承,2011,(29).

[5] 张天田.当前中国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3,(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涪陵区对策建设
诊错因 知对策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对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涪陵区阳光行政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