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那节课上的败笔
2015-03-26马泽东
马泽东
自从成为李兰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就跟李兰老师和其他成员一起,努力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
通过学习《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这本书,我觉得一个教师必须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学习内容问题。在时间有限的学校和课堂里,学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二是教学问题。怎样计划和传递教学内容才能让大多数学生进行高水平、高效率的学习?三是评估问题。怎样选择或设计评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信息?四是一致性问题。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郑州市教研室的卢臻老师也常告诫我们,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中的评价必须一致,这才是“教学评一致性”。
经过不断的探索,我自以为对以上的问题有很多心得。2012年,我要代表李兰名师工作室给郑州市中原区和高新区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上一节观摩课——《黄河颂》。在确定《黄河颂》这篇现代诗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而又屈辱的历史,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的精神力量所在。我一直认为课堂必须有读书声,于是设计这节课时,就想让课堂多些学生的朗读声,让学生从读中悟,在读中品文学的美。我对本课制定目标如下:①通过自查字典,流利读出“澎湃、哺育、婉转、屏障”等词,并能正确书写。②通过朗读,从关键词句分析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和主旨(本课重点)。③通过观看《长江之歌》朗诵视频及模仿,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本文(本课难点)。
终于到了上课的那天,我带着满满的自信走上讲台。
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用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来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达成目标,我先进行几个环节的铺垫,给学生展示并讲解如何朗读好一首诗歌,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朗读,而是从字词开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接着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读完后,让他们听范读,并比较范读和自己的朗读。有两个学生做了评价,有几个学生还在举手,眼看他们要往扯不清、说不完的路上走,我就打断了学生的发言,抛出一问:难道范读就没有毛病吗?因为刚刚听范读的时候,大家确实听到有不合理的地方,我想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一下没有反应过来,我就先进行了引导:有时候,范读并不比我们读得好呢。说完后,我又出示了哪些句子该怎么读的课件,然后进行总结:第一节要读得舒缓,第二节要读得坚强有力,因为黄河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的作用,第三节应是高亢激昂,因为文章是在激励我们要向黄河学习。到这里,给出了文本内涵的总结和语气语调的总结,朗读环节到这里就结束了。
处理完朗读后,我引导学生去看导学案上的内容——整体感知部分。但到了我预设的观看《长江之歌》的时候,一节课的时间已经到了,后面的环节没有时间进行了。不知为什么,直到下课铃响,我都没有找到感觉,觉得自己始终没有进入角色,整节课中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败笔。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也跟工作室的成员进行了交流。逐渐地,我找到了问题所在: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中对字词的要求不应该是本节课的目标,因为学生已经会读,而且学案已经发给学生,作为预习可以,但是不能让这个环节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诗歌教学,我没有带着学生对文本做到由浅入深的挖掘,浮于表层。甚至还没有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我让学生读,读过之后,让学生来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是想让学生找到主旨,并让学生说主旨是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学生把握不了内涵,找不到诗歌的关键句,就无法说出如何朗读。
这节课的得失时刻提醒着我,教学活动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教师授课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