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静静地开
2015-03-26刘丽丽
刘丽丽
升入初三后的第一次月考。交卷铃声响起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同学早交了卷。正在整理试卷的我用眼角的余光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怎么最后一排男生全聚集在小赫周围?他们一个个嬉皮笑脸地往前凑,盯着他的手,而他,正低着头,两手伸进桌斗里,全神贯注地不知在干什么。我悄悄走过去,有同学发现了,不敢吭声,小赫面带微笑,继续专注地做着他的事,竟然一点也没有察觉我的到来。
近了,看清了,原来他是在看书。什么书,竟然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么多同学?我倒要看一看。于是,我伸手过去,拿来一翻——“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我心里暗暗一惊——不健康,没收!
拿着这本书急匆匆走出教室时,却在教室门口发现另外几个男同学也在围观一本书,我拿过来翻翻,从书脊上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我的心顿时一沉,看来,这本书在班里已经流行好长一段时间了,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这时,纪律班长的一句话又让我的心沉到谷底:“老师,这本书我已经快看完了。”我内心的忧虑又一次升级。其实,几年前就听别人说起过这本书,但学生在我的眼皮底下公然这样传看还是第一次。
其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本网络畅销、现实流行的小说开始在校园里悄然走俏,一些学生读得如痴如醉,上课看下课看,走路看吃饭看。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完全左右了一部分同学的情绪,拥有了一大批的校园粉丝。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小说,竟会有如此大的魔力?
我终于意识到,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来引领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帮他们自觉地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可是,从哪儿入手呢?
苦苦思索了好长时间,毫无头绪。在一次备课时,我突然发现语文课本上有个“假如我主办校刊”的实践活动,顿觉豁然开朗,这不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最好契机吗?于是,一上课我就向大家宣布要办一个面向全校的刊物,孩子们反响的强烈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看着他们满脸的好奇与兴奋,我想,班级文化的春天来了!
就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给心爱的刊物命名为《小荷初露》,称这个团队为“小荷团队”。他们自觉分工合作,画画好的同学任美编,负责插图和设计;文学功底好的负责组稿;字体漂亮的就负责抄写(当时学校没有打印机);还有同学负责筹划、宣传、组织活动、联系外援……
在经历了三周的积极孕育后,第一期《小荷初露》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清新淡雅的封面,质朴轻灵的文字,美轮美奂的插图,活泼又极富时代感的栏目设计……带着灵动飞扬的青春气息的《小荷初露》一面世,立刻轰动了整个校园。外班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纷纷投稿,并帮我们出谋划策,“小荷”在大家的共同关心下茁壮成长。一期期刊物相继面世,“小荷团队”还为学校的两次大型演讲活动拉来了不少校外资助。同学们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他们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一个个俨然已是杂志的主编、记者……
当一篇篇稚嫩的文字被登在校刊上时,当自己设计的插图被同学们啧啧赞叹时,当《小荷初露》被其他班同学争相传阅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那股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告诉我,我已经成功地将他们引向了文学的殿堂,我们的班级文化正蓬勃发展。对于文学,他们充满了激情与憧憬、热情与向往;对于我,他们多了一份爱戴与信任、崇敬与亲近;对于人生,他们多了几分认识与感悟、乐观与自信。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我们的《小荷初露》上来,再也没有人去浏览痴迷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了。尽管,这“小荷”还那么青涩稚嫩,却足以让这些孩子们为她而痴迷,为她而沉醉。
小荷静静地开,芬芳了校园,诗意了课堂,让一颗颗年轻的心溢满了文字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