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15-03-26张锦荣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内角解决问题

张锦荣

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更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下面就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谈几点个人看法及做法。

一、创境激趣,发现问题

故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他们去发现问题,为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华山日出的壮丽景观,然后提出如果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

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抛出一个看似与数学无关而学生又感兴趣的话题,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

又如,教学“字母能代表什么”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代读过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

腿……”,此时,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这首儿歌永远也读不完。”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说:“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呢?”全班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然后齐读“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这样创设情境,学生兴趣浓厚,容易发现问题,这一情境把学生引向了“探索学习”之路。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自主探索是问题提出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根据自己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和信息,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

1.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是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学习的消化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材料和信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处理“用六根同样长的木棒最多能搭多少个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五分钟后,一名学生站起来汇报:“我搭出来了,能搭四个三角形。”我又问:“能说一说理由吗?”学生说:“搭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六根能搭两个,若搭得最多,就需要每根都公用一次,这样搭出的图形是三棱锥,共四个三角形。”这时班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自主探索获取了知识,亲自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2.提供交流的平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互相讨论交流,可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启迪,互相促进,打开思路,举一反三,各有所得。

例如,在教学“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旗杆的高度”时,我组织学生去操场,并提醒学生可以发挥同伴的作用,充分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各组同学兴趣盎然,共同讨论,最后确定出以下几种方案:一是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二是利用镜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三是利用标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由于学生间存在潜在的差异,教学时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提高,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进而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节时,我让学生亲自测量学校的一些建筑物后,画出校园的平面图,这样学生就对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这一等式理解深刻了。

又如,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先给学生假设了由学校到县城的三条路,之后让学生选出最近的一条,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最后我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快速地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学生就感到数学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总结激励,延伸问题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整理,而且要善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小结课的:(1)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2)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大家能不能推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请学生试一试,看谁能从中发现有趣的规律!如此小结,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制造了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了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04(19).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内角解决问题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三角形分割问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