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2015-03-26韦根广
韦根广
摘 要:自2011年开始,我校根据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物理学科特点,进行了初中物理“‘五导课堂教学”的尝试,经过三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导读、导做、导看、导思、导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品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一、导读
导读就是在预习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教材的起始部分一般都是从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开始的。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通过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关系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产生学习的愿望,再通过教材和资料的介绍,了解物理学家与物理知识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加强前后知识的串联,形成知识网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可事先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层次要求,阅读时能迅速抓住重点、难
点,把握知识构架。
二、导做
导做就是教师根据新课标和课本的要求,指导学生边学边实验和分组实验。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重视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在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往往会因此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课本的要求,结合实际条件尽量将实验设计成可用简易仪器或日常器具操作,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明确实验目的、内容、器材、步骤、操作注意点以及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等事项,以保证实验中不出差错。引导学生做实验还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可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动手搞发明,动手写小论文,以发挥学生主动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培养能力。
三、导看
导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看教师的板书,同学的板演,看电化教学的画面,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过程,或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在引导学生看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对象的对比度,设计不同的背景,板书要整齐美观,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实验操作要规范,力求现象明显,数据精确,要启发学生尊重事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材合理,声像并茂,增大刺激强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探索物理规律。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前列好提纲,引导学生按照提纲有目的地开展活动,以便增强效果,提高效益。
四、导思
导思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活动,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进行联想与想象。学习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和“发展”必须依靠个人的独立钻研,积极思考,但是,学生个人智慧是有限的,个性差异又是存在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学习速度以及求知欲各不相同,因而需要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科学设置问题的情境,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决不简单地把现在的结论和盘托出给学生,坚持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一定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同时,要鼓励同学间、师生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可以随时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修正补充自己的发言。也可以随时对教师的讲解或课本的阐述提出问题,甚至反驳和批评等。形成生生、师生平等的共同探索真理的氛围,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此外,每学一个知识点,都要引导学生联想该知识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导练
导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学生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知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紧密结合物理知识提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去分析、解决;指导学生解释自然之谜;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用物理公式结合数学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示范指导、师生讨论和学生练习等方式来进行。教师在示范中,要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做练习时,应引导学生弄清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作业不宜过多过重,要避免繁难的练习,以保持学生持久的积极性,培养稳固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何小兵.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J].中学物理,2013(0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