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自我的镜鉴
2015-03-26赵淼
赵淼
2014年11月,“1.2.3…形体戏剧季”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时举办。来自法国、日本及中国三拓旗共六部形体戏剧作品在三个城市轮番上演。同时,在形体戏剧季的框架下,我们也请到了法国多位重量级的戏剧导师来到中国开办工作坊。其中以勒考克国际戏剧学校的两位校长的首次访华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是雅克·勒考克的儿女:帕斯卡尔·勒考克和弗朗索瓦·勒考克。他们从2014年11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工作坊,内容从学校概况讲座到核心课程训练,以及LEM动作研究室的沙龙分享会。帕斯卡尔·勒考克表示:“这是勒考克国际戏剧学校官方首次到访中国,甚至是在亚洲首次到访。我们带来了学校中最为重要的课程训练,希望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勒考克的戏剧理念和训练方式。”
勒考克训练方法的核心线索
——中性面具
二战结束后,勒考克开始对雅克·科波的“贵族面具”进行研究,他开始将科波“贵族面具”上过于繁复的花纹装饰进行简化,面具颜色也改为较为平和的褐色。同时,勒考克也吸收了日本能剧的面具造型,细心的人会发现中性面具上的嘴并不是闭合而是轻轻打开的,这很像我们在观察一个新鲜事物时下意识呈现出的嘴部状态。这便是受到了日本能剧面具的影响,因为大部分能剧的面具嘴部都是打开的。
意大利雕塑家阿姆雷多·萨多力为勒考克制作了第一只中性面具。而现今的学校所使用的中性面具,则是阿姆雷多的后人为勒考克戏剧学校进行升级改良后的第二代中性面具。当中性面具戴在脸上时,我们会感觉到面具并不是紧贴皮肤的,距离脸部有将近一厘米的空间。弗朗索瓦·勒考克特别强调这是希望让演员和面具角色之间留有一个自我审视的空间。中性面具让演员与面具及面具之外的世界之间营造了一个黑暗的空间,我们透过黑暗望向外面,就像儿时躲在衣柜之中透过门缝望向外面的感受。这既会让演员感觉到安全,也会让演员可以更加直接地驱动身体来表现内心的感受。
“它是一张脸,代表中性,并且永远处于平衡,它引发出一种平静的身体状态。当我们将这个物件戴在脸上,它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随时准备好要行动的中性状态,一种对周遭事物感受力极强,并且完全没有内在冲突的状态……它是面具的基础,一切面具都以它为发展的根基……一旦学生开始感受到这一层的中性状态,他的身体将完全开放,就像一张随时可以记录戏剧写作的白纸。”这是勒考克在自己著作的《诗意的身体》中描述中性面具的文字。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知道,中性面具训练的初衷是为了让身体寻找到面具上中性表情的状态,摆脱掉夸张又毫无意义的动作。
弗朗索瓦·勒考克在中性面具训练时不断强调:“不要试图夸张的表演,不要打算去逗笑别人,也不要过分设计情节。因为中性面具的表情是中性的充满好奇的,你要尽可能地帮助身体去寻找到适合这个中性面具的状态,即兴地生发和感受这种平衡状态。”他还特别地强调注视,并且让观众感受到中性面具的注视,让我们明白中性面具到底看到了什么,对什么事物好奇等等。围绕着中性面具,弗朗索瓦·勒考克为我们带来初期的三个阶段训练。
首先是“探索和苏醒的中性面具”。弗朗索瓦为我们摆出七个中性面具,请学员们轮流地拿起面具进行观察触摸和佩戴,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谈论感受。弗朗索瓦说这是了解中性面具的第一步,你必须知道你脸上佩戴的面具是什么样子,什么表情,它给你带来的感受是怎样的,这非常重要,大家要学会真正的感受这个面具,因为你要成为他。
首个命题训练的名字为《苏醒》:演员佩戴面具侧躺在地上,然后慢慢苏醒过来。观察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未知感。这个训练的时间并不长,只要求演员佩戴面具慢慢醒来观察认识这个世界,大概表演一分钟就可以了。训练到此只是一个段落,马上命题又被延伸变到《元素旅程》层面:醒来的你继续发现世界,情境开始具体化。你身处在沙滩上,发现眼前浓雾弥漫视线被遮挡,但是渐渐感觉前方拥有一片大海,你开始向海滩靠近。浓雾渐渐散去,你看到了远方的海岸线,你捡起一块石头用力地抛向大海,目睹着石头远远地落入大海,你兴奋眺望远方。
第二个阶段是“极端情境中的中性面具”。命题为生活在一起的你们遭遇了一次极端的灾难,或是地震,或是火灾,或是洪水,或是战乱。然后大家逃往另一个地方,一个和之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
第三个阶段叫“中性面具的认同”。是让学员们佩戴上中性面具来扮演成一个大自然中的元素,比如水火风土。通过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来寻找身体运动的不同方式。弗朗索瓦让学员们试着变成水,变成大海中的水,从平静到凶猛,他让学员们试着寻找不同水流的运动状态。
中性面具更为深入的训练叫“戏剧转化”阶段,这需要更为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初期的三个阶段才是后面训练的重要基础。弗朗索瓦强调:在初期的中性面具训练中,我们必须要找到中性平衡的状态,懂得空间和身体的关系,要学会观察大自然各种事物本来的运动方式和内在韵律,同时不要忘记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探索的状态,用心去注视,和感受这个世界。而之后的学校一切的训练和教学,无论情境事件中有多么紧急和缓慢,人物内心矛盾有多激烈,我们都将随时调用这种中性状态作为动作或是表演的始发点,你会发现从平衡到失衡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因为中性面具的意义贯穿了整个学校的教学。
勒考克的“形体戏剧”
1956年12月雅克·勒考克在巴黎建立了勒考克国际戏剧学校,标志着一种全新理念和呈现样式的戏剧流派诞生。之后,勒考克的学生,法国太阳剧社创始人及导演姆努什金首次以勒考克观念与方法作为导向的戏剧流派命名为:形体戏剧。在当时,只要你提到形体戏剧时,大家就会知道你指的就是勒考克所倡导的戏剧流派。
对于形体戏剧,很多人会误认为这和现代舞或当代舞同为一种表现样式,尽管在今天当我们谈到形体戏剧时,它可以泛指一切运用身体表现的舞台表演类型:默剧、小丑剧、偶剧、舞蹈剧场等等。但实际上“形体戏剧”(Physical Theatre)首次被提出来时是专门指向一类戏剧流派,与德国舞蹈大师皮娜·鲍什确立的“舞蹈戏剧”或是“舞蹈剧场”(Tanztheater或是Dance Theater)并不是同一概念。
2014年12月17日,笔者到访巴黎勒考克戏剧学校观看一年级学生的期末汇报表演:意大利假面喜剧训练。我看到的是一种并非传统的意大利即兴喜剧表演,学生虽然依旧佩戴着传统意大利面具,但是从文本创意,情境设置,人物关系设定到冲突组织都有了全新的定义和角度。首先,学校保留了意大利即兴喜剧中对于行当的划分,不同面具代表不同角色,而且每一组人物中都保留了隐性的主仆关系(传统意大利即兴喜剧都有主仆的角色)。但是,每一个作品都是取材于当下生活的典型情境,与传统的意大利即兴喜剧着眼于宫廷或是贫民生活截然不同。而且学校不再过分强调意大利假面喜剧的夸张表演方式,不会再有频繁的手势动作和跳跃移动,而是将生活化的表演和面具表演相结合,所以我们会更相信剧中发生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其中一个作品表现的是一对小夫妻和婆婆的故事。由于丈夫的妈妈搬来同住,导致他俩的“夫妻生活”中断了三个月。这一天,早回家的妻子发现婆婆出门还没回来,便打算和丈夫亲热。正在两人热吻拥抱时,婆婆回家,一下子打消了这对夫妻的亲热念头。妻子怒火中烧决定想办法赶走婆婆,她使用苦肉计趁着丈夫不在现场,制造出种种婆婆虐待她的假象。丈夫看到妻子被打,训斥起自己的妈妈,而老人百口莫辩只好一瘸一拐地离开了这个家。全剧演出仅为十分钟,在表演中演员借助意大利假面将人物夸张得非常到位,演员们不会将过分地使用面部表情,因为面具遮挡了大半张脸,他们必须调动身体的造型和动作来配合面具上的表情,喜剧感才能产生,人物的性格才能更为强烈。在最后,当婆婆被赶出家门的时候,一种哀伤之感瞬间产生,刚才还笑得前仰后合的观众突然安静了下来,婆婆面具上颇具喜感的表情和她落寞蹒跚离去的身体动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们似乎被某种无奈的现实刺痛了心。灯光缓慢地暗下来,丈夫发出一声叹息,表演结束。以上,便可以看到勒考克的“形体戏剧”是将传统的戏剧表演样式学习借鉴过来,并且不断融合创新。
雅克·勒考克关于形体戏剧的训练方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独特和完整的体系。在教学中,传统表演作为他们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这可以为学员打下扎实的表演基础。在创新教学中,LEM动作研究室和中性面具等等无疑是支撑起勒考克戏剧理念的中流砥柱。在传统之中寻找身体运动的本真,在更为开放的理念之下,不断开拓表现的边界,是雅克·勒考克以及勒考克戏剧学校对于创作与教学始终的态度。帕斯卡尔和弗朗索瓦一直在强调勒考克戏剧学校并不是一个培训机构,而是一个研究身体和生发创作灵感的地方。其实,研究勒考克及他的戏剧学校和其他更多的欧美戏剧大师,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找到一面好的镜子来反观自我。当然,这面镜子并非百分之百的客观,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这面镜子做一个对比:我们都是怎么看待观众和创造者的;彼此是如何面对传统性与当代性;对方的舞台是如何吸取外部的营养来推动自我的成长,又是怎样保留民族性和世界性;我们的戏剧是怎样面对互联网时代和多媒体技术的;在一个流行文化冲击的今天,彼此是如何捍卫传统或是融入其中的;我们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观念和方式去走向目标的等等。
反观和对照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数的启示,而这些启示将给中国的戏剧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