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5-03-26孙明杰
孙明杰
摘 要: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家制度的转型,致使公民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缺失,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再加上学校的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使得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不会做人,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尽义务、尽责任是学校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责任教育始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初中;地理教育
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作为课题,面对这个课题我时时陷入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责任”二字真的是太重要了,可以说它是意识领域中的“高富帅”,和道德是亲兄弟。责任感的缺与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讲,它关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兴与衰,从小的方面讲,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家庭,及个人的成败得失。当今社会存在各种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造假问题、思想意识领域中的道德缺失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尽管有诸多原因,但是我认为缺失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甚至是对个人的责任感是主要原因。如果他们有着对党、对人民,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就不会去造假,去污染环境,去坑害人民,所以,我们说培养公民的责任感非常重要。
公民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是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2000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中学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时代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积极投入这一课题当中,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去努力实践探索这种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课堂教学是实施责任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学科中,有着大量的知识和情感,可以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渗透,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不同教学方法和学生不同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运用情景教学法、演讲法、表演法、辩论法等教学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创设情景,烘托心情:在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讲课内容,适当创设一种情景,起到烘托心情的作用,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位置和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在处理这节课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边疆行》《沿海行》,纪录片大量播放了我国的路界线、海岸线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这样可以真切地感受祖国边疆沿海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色,感受祖国辽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从而加深学生的这种爱国情感和责任。通过课前演讲、课上表演、课堂辩论等教法激发其情感。
课堂演讲不仅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其内在的情感,讲授《土地资源》这节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演讲题目:“谈谈你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从而唤起学生珍惜爱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讲授《中国的人口》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辩论题目:“人多好还是人少好”,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人口观,让学生明确,控制人口、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二、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自学中培养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在导学案中体现责任教育目标,设计导学案明确责任。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责任感,合作学习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每个学生都懂得自己是主人,在合作学习中有一份责任,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责任。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责任感,研究型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以设疑激趣为主导,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地理教学有机融合责任意识,增进了学生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其关爱他人、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思想意识,促进其关心国家、世界大事的意识及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也促进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其基本做法,在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形成责任感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责任意识,培养同步进行上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