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选择下的班级管理“新导师制”
2015-03-26刘桂芳
刘桂芳
【引言】
接手初二七班,看着一个个似曾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状况,尽快熟悉班级,走进他们的心灵。
【案例描述】
与同事商讨制订了问卷,一切进行顺利,学生问卷中的几项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
问卷中:有45%的学生表示,有的老师只是偶尔或从来没有找他们谈过话,有68%的学生希望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能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在回答“缓解学习、生活等压力的主要方式”时,选择“希望得到老师帮助”的占到了74%;在回答“当你遇到麻烦,受到委屈时,你会先后告诉哪些人?选择告诉朋友的占91%,告诉家长的占5%,而选择告诉老师的仅占2%。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与老师交流的意愿是强烈的,但那么多的学生仅仅把意愿停留在“希望”上,付诸行动的却很少。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隔阂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针对性地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妨碍师生沟通的屏障赫然显现:(1)不知道如何和老师交流,不好意思主动找老师,属于被动接受型。(2)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批评的多引导的少。(3)老师在有些问题上以自己的观点为主,重说教而少倾听,过于武断,导致沟通交流很难。(4)老师对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欠关注,有失公平。(5)有的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关心不够,上课随意;有的老师责任心“过强”,随意占用学生时间,如拖课、占课,学生厌烦。
学生希望与教师交流的是:(1)希望与自己喜欢信服的老师
交流谈心。(2)老师应主动一些,特别是主动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交流,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想法。(3)师生之间沟通的话题不要过于单调,除了学习和纪律以外还应有其他话题。学生希望老师多了解学生,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来谈,也可以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家庭等方面,以增加交流的氛围。老师也可以在平时和学生聊聊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更加
了解老师,消除畏惧感。(4)老师多听听学生的陈述,多从学生角度来考虑。(5)学生有时做错事情或违反规定是难免的,老师应该积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或通知家长。(6)老师在做出对全班学生均有影响的决定时,多征求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上也要多给学生自主权。(7)多参加学生活动,课后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
问题的症结显而易见,那么如何加强师生沟通,消除他们间的隔阂呢?这不是“点”而是“面”的问题,应该找一条纽带或者打通一条渠道,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如果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恰当地帮助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能平等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那我们的师生关系不是更美好、更和谐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在班中推行“导师制”。导师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原则,强调“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我的做法是先在课任老师与学生中进行双向选择:公布教师
信息—学生填写志愿表选择导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
出导师名单—导师选择承包学生—导师和承包学生见面签定协议。如果愿意选择别的不任这个班级课的老师,我也允许,双向选择伊始,学生热情高涨,选择了自己信服喜欢的老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教师也是极大的促动,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可以说是实现了师生双赢。然而,迅速高涨的热情也极易迅速跌落,为促成长效机制,我制订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等,规定导师每周必须和包靠的学生谈话一次,每月和家长交流一次,这些制度的确立,强化了导师的责任感,规范了导师的行动,促使教师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任课老师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包
靠学生买学习或生活用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形成良性互动,成立导师学生活动课,促进师生在思想、学习、劳动、体育、爱好等方面的交流。
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状态明显好于开始。一方面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由于生导关系的确立及责任的明朗化,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使教师走近学生,真正做到了“人人是导师,争做领路人”,年轻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与学生近距离的优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老年教师也在调整心态,更新观念,消除隔阂,努力贴近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智慧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获得做人与做学问的双丰收。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有了导师,有了老师的更多关注,心理障碍及时得到疏导,他们开始变得阳光、乐观和自信。导师制的推行,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感情,提高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
【反思】
鲁迅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教育是最生动、最有创造性的事业,我们面对的个体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在推行导师制的路上,我越来越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越来越感到教育带给我的快乐和欣喜,我们要做的只有继续实践,不断探索,用我们的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让导师制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和喜欢。
参考文献:
郭毅.班级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 薛直艳endprint